首页期刊导航|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金正一

双月刊

1009-3311

shekexb@ybu.edu.cn

0433-2732197 2732238

133002

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与“双百”方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努力形成自己的品牌与特色,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人才的成长,欢迎校内外学者根据《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赐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端不中节"何以可能?——兼论中韩儒学视域下的"中节"概念

    张立文王茂林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国儒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发展了宋明理学,这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阐释的问题,而围绕"四端不中节"产生的一系列争论则是其中颇为重要的切面."四端"在《孟子》的语境中无疑是纯善的,然而在理气与性情的框架中,却难逃"不中节"的质疑.对于"四端",文章通过言说方式的视角还原了《孟子》所论"四端"的意涵.对于"中节",以往学者多关注"中节"在性情论意义上的"情合于性",却忽视了其在制度层面的"合于礼乐",而二者皆与"中礼"关联甚深.正是道德和制度之间的张力,才使得四端不中节成为可能.这不仅提示出重新审视韩国儒学与宋明理学之间连续性的必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儒学不同文本之间概念拼接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四端中节孟子朱子韩国儒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守林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立足"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文章从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时空维度,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生成逻辑、历史演进、时代意蕴和实践向度,特别是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框架要素、内在逻辑、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以及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从而深入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精髓要义、推进方略和实现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脉络

    彭丰文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与运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新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顺应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趋势的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从"中国""华夏"到"中华""中华正统"观念,再到"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缓慢递进、一脉相承、水到渠成的过程.中国历史上朴素的共同体意识,即"大一统"思想和华夷共祖思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突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华夏中华正统共同体意识

    数字经济赋能消费提质扩容的机理与路径

    夏杰长张雅俊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数字化为关键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消费提质扩容的新的关键驱动力.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居民消费行为、消费偏好和消费对象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消费结构优化、消费观念变化、消费空间转向等新特征.数字经济能够促进消费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推动消费客体供给质量提升和创新升级,释放长尾效应,优化和创新消费场景,基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场景协同赋能消费提质扩容.数字经济在赋能消费提质扩容的同时,也面临数字消费内蕴矛盾、数字鸿沟、数字治理体系构建等挑战.为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建议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场景和消费治理四个方面入手,破除制约消费实现和升级的阻碍,激发更多的内生发展动力.

    消费升级数字经济扩大内需数字消费

    数据资产化与金融化融合发展的理论机理和实现路径

    欧阳日辉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激发数据价值潜能,需要建立金融与数据要素之间的有效关联.数据具有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要素金融化是实现数据价值变现的两次关键跃迁,分别衍生出数据信贷、数据信托、数据银行、数据证券化等金融新业态新模式.数据资源化、资产化、金融化是数据要素金融化的实现途径,有助于推动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与高质量开发应用.当前,数据要素基础制度还不够完善,但数据要素金融化探索如火如荼,出现了金融"数据"化和"数据"金融化的倾向.建议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在重点行业开展先行先试数据要素金融化,企业应将重点放在打造数据应用场景上.

    数据资源数据要素数据资产资产化金融化

    数字鸿沟如何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基于可行能力视角的CFPS微观证据

    曾世宏吴金龙
    5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进程中,保持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稳定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4 年、2016 年和 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以居民的可行能力为视角,考察了数字鸿沟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和传导机理.结果表明:数字鸿沟会抑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并进一步扩大不同群体间的消费结构差距,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结构差距;数字鸿沟会通过弱化居民的政治参与、降低居民经济条件的市场竞争力、约束居民的社会机会三个渠道,造成居民的可行能力不足,进而使其消费结构升级的驱动力不足;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处在东部地区、女性占比更高的家庭、低消费层次的居民而言,数字鸿沟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更显著,且数字鸿沟中的"使用沟"相对于"接入沟"更能影响消费结构升级;居民的发展型消费和服务型消费受到数字鸿沟更大的抑制作用.文章研究结论对于我国现阶段恢复消费与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数字鸿沟消费结构升级可行能力扩大内需

    东亚乡村振兴社会政策的基本经验及总体评价

    田毅鹏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欧美国家社会政策天然带有的工业主义和城市中心取向不同,东亚国家在关注城市社会政策的同时,面对乡村的转型和衰败,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构建起较为系统的乡村振兴社会政策体系.在该政策体系下,东亚各国对城乡关系问题实施长期跟踪的政策调节,强调村落、社区等地域组织的政策实施和联结作用,重视乡村特殊群体社会政策体系建构,以发展型社会政策激活乡村组织的内生发展动力,通过乡村文化振兴推进村落活性化,形成了城乡并举的社会政策总体格局.东亚乡村振兴社会政策及其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以乡村社会政策调适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社会均衡发展的有益经验,为世界社会政策学科的理念提升和研究范围拓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亚乡村振兴社会政策城乡关系村落活性化

    企业数据资源持有权:生成逻辑、制度定位与运行范式

    房绍坤周秀娟
    8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资源持有权是企业数据产权"三权分置"法律构造的起点,应当从"治理范式"、利益平衡、数据共享三方面明确企业数据资源持有权的生成逻辑.企业数据资源持有权的客体是原始数据,而不是数据集合和数据产品.数据资源持有权是对企业获取数据合法性来源的认可,是对数据事实控制状态的承认,主要有自主管控、有限收益、合理处分等具体表现形式.在企业数据资源持有权的适用中,需要明确权义互动、侵权认定、协同构建等运行机制,并从个人信息来源、公共数据来源、数据共享义务、公序良俗原则等方面对企业数据资源持有权进行限制.

    企业数据数据产权数据资源持有权治理范式权利运行权利限制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署名规则探究

    杨利华王诗童
    10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创作"的现实使得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及相关的署名规则面临全新挑战.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外在形式和内在功能上与传统人类创作作品的相似性,使得公众难以将其与人类创作作品直接区分.著作权法规定的署名制度,既是权利人身份的宣示规则,也是作品信息的披露规则,兼具权利属性和公示属性.著作权法署名权制度适用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需要结合明确著作权归属和标识作品来源两方面制度要求进行.基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国家战略、构建公平健康信息网络环境的市场秩序和促进文化艺术发展繁荣的公共政策考量,人工智能时代的著作权法应在现有规则基础上建立以数字水印为技术依托,类型涵盖自愿署名与强制署名,主体囊括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设计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形式结合显著位置标识和其他位置标识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署名规则.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署名标识

    对机言说:新闻活动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类角色

    殷乐戴睿敏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附属到共生的人机关系见证着人工智能的拟人化以及人类的拟物化.在智能新闻活动中,作为协同行动者的人工智能扮演着通用工作者、信息代理人、社区参与者的拟人角色,在原始信息与新闻作品之间、认知需求与事实信息之间、社群互动与媒体权威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与之对应的是更拟物的人类新闻工作者,他们在整个智能新闻系统中承担着数据转化、数据优化、数据把关的责任.人类工作者越来越多地以数据化、可计算为底层逻辑,将原本外在于智能系统的人类经验转化为可供分析和模仿的数据来源,促进智能新闻的生产—消费—再生产循环.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扮演着社会活动的行动者、中介者角色,人类仍然是新闻生产传播中的知识创造者和责任终极主体,是本质上能够突破既有知识边界、承担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的主体.因此,对机言说的主体始终是人.人机对话虽然在实务层面展现出一定的协调效果,但其失败和断裂之处反而展现出人类的独特性.

    人机关系人机互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新闻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