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远程教育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远程教育杂志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杂志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龚祥国

双月刊

1672-0008

ycjyzz@163.com

0571-88065047

310030

浙江省杭州市振华路6号

远程教育杂志/Journal Distance Education Journal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理念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办刊理念,以现代远程教育为背景,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面向学习者,提供智慧论坛、互动平台、资源市场等,打造专业性、学术性、服务性为特色的一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优化继续教育专业布局结构更好服务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建设——2023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分析报告

    李英利徐璐陈冰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作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关键环节与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对于优化继续教育专业布局结构、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 2023 年全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总体情况、学历层次、区域布局等进行系统分析,报告为各地各高校科学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终身学习教育强国

    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的哲学观与创新方向

    陈丽沈欣忆
    9-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领域的一场系统性、根本性变革,这是教育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全面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到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的创新与变革过程.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向学习型社会建设,终身学习领域要深刻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终身学习信息化的方向,关注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持继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树立全新的教育哲学观,即联通主义学习观、回归论知识观和教育的复杂系统观.在新哲学观指导下,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加持,可以从四个方向创新推进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建设互联互通的网络学习空间,整合全社会资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健全终身学习立交桥制度.

    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哲学观创新方向

    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数字教育促进学习型大国建设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吴遵民熊振杨瑜陈晓雨...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教育强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通过教育数字化推进学习型大国建设的理念更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党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其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数字教育的普及与深化,而关键抓手则是破除数字教育的瓶颈,尤其是服务于惠及老龄群体、农村与边远地区的群体,并通过学习型大国的建设去落实精准服务以及满足个体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目标.通过构建数字教育生态服务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建设,可为充实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力量提供新方案.

    数字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学习型大国学习型社会

    老年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意蕴、指数测评与实践进路

    王正东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是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然路径.老年教育现代化应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坚持"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发展理念,以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努力克服办好人民满意的老年教育的基本障碍,实现老年人"有学上"和"上好学".研究基于对老年教育现代化的阐释和内涵,构建了县域老年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对 2022 年度浙江省域内 90 个县(区、市)开展了老年教育指数测评.结果显示:浙江县域老年教育指数均值为65.56,老年教育参与率 12.54%,城乡发展差异显著、数字化赋能不足,表明现阶段浙江老年教育发展仍处于基本保障水平.研究表明:老年教育现代化是以"精神性成长"重塑老年教育目标,以县域为单位推动老年教育城乡均衡,通过提供均等化的服务丰富老年教育供给,利用数字技术促进老年学习变革创新,在公平基础上开展的一场老年教育"质量革命".构建老年教育现代化可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和终身学习的向往,进而达成老年教育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老年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教育指数

    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路径的定性比较分析

    李晓虹张婷婷王梓宁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加快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研究基于TOE 框架,从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构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分析框架,提炼出数字技术嵌入、战略规划、数字素养与能力、开放教育资源、协作共享五个条件变量.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方法,以组态视角对我国 28 个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索条件变量之间的"多向互动"以及不同条件组合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产生的"联合效应".研究发现,单一条件无法单独构成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高水平建设的必要条件;高水平建设路径包括"合作驱动型""潜力发挥型"和"禀赋优越型";在特定的客观禀赋条件下,数字技术嵌入和战略规划可以通过等效替代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定性比较分析TOE框架组态视角

    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基于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理论

    王萍彭丽华金慧张师语...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构建高质量数字教育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但对其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尚显不足.鉴于此,以 25 所高校为案例样本,基于动态能力和资源编排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多重并发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发现: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因素包括数字感知、数字学习、数字创新、资源构建、资源整合和资源利用,且任何单一因素均非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多因素并发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促进高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可分为资源利用主导型和数字创新主导型两类,数字学习、数字创新是提升高校数字化转型效果的重要因素;抑制高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组合有三条,其中,数字感知因素在所有案例中均有缺失,资源构建、资源整合的缺失也是抑制高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此外,高校数字化转型水平受国家和高校自身发展水平影响而存在不均衡现象,要尤其关注高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系统要素.通过阐释影响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多维因素及其复杂作用路径,反映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特征,揭示了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证基础和理论参考.

    教育数字化转型动态能力资源编排组态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十四五"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评价——以江浙沪地区为例

    钱小龙朱家莹黄蓓蓓
    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是我国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区域政策的制订和引领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全面的审视.江浙沪是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地区,相关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值得深入研究.首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扎根理论研究对全国 29 份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文本挖掘,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PMC指数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针对江浙沪地区"十四五"期间八份政策样本进行PMC指数计算,并绘制PMC曲面图,得出政策评价结果(1 份优秀、6 份良好、1 份及格).再次,基于评价数据发现,相关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目标规划长远、制度保障完善、政策重点分布广泛合理,且地域间各具特色,但在政策时效、课程建设、教育公平等领域还存在一定问题.最后,综合研究结果和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应细化政策阶段目标、提升教育公平认同感、加强课程建设和建立跨省沟通机制.

    PMC指数模型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扎根理论研究社会网络分析

    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水平如何?——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的证据回应

    顾小清王欣苗李世瑾
    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教育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智慧教育新生态的基础.在政策和研究层面,相关主体高度重视数字教育资源的配置、共享、应用和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探讨.然而,尚未有研究从实践层面出发,系统回应"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水平如何"这一核心议题.鉴于此,通过梳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其关键要素,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水平的评估框架,提出从资源配置、资源共享、资源应用和资源评价方面,测评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水平.在量化层面,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评估对象,客观考察其数字教育资源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差异表现,据此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路向.评估发现:(1)资源配置方面:主题聚焦于课程教学,小学阶段资源数量占比最多,以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资源为主,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山东省、山西省的资源配置水平位居前五;(2)资源共享方面:资源共享版本主要为英语和数学学科,资源共享的时间高峰值为 2019 年,资源共享空间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样貌;(3)资源应用方面:小学学段的资源应用水平最高,资源应用学科主要为语文、数学和英语,湖南省、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资源应用水平位居前三;(4)资源评价方面:小学学段的资源评价人数占比最高,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和政治学科的点赞人数位居前五.在质性层面,以用户对于数字教育资源的反馈内容为分析对象,分析当前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目前资源内容建设重点为标准化的数字资源;资源缺少典型应用场景,难以深化使用;亟需构建数据联通的平台体系.基于量化评估结果与质性内容分析,提出推动我国数字教育资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构建各要素耦合联动的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机制;打造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数字教育资源发展模式;建设互联互通的多层级智慧教育平台体系.

    数字教育资源评估框架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量化分析质性分析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需要何种智能硬件?——现状分析与发展方向

    钟柏昌余峻展谢作如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学习代表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是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核心内容.人工智能教育硬件是中小学生学习人工智能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理应得到重视.首先,结合人工智能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索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目标定位.然后,依据教育性、代表性、受众面和面向深度学习等原则确定了智能硬件样本,对智能硬件样本的计算资源、硬件功能、应用性能和资源服务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硬件存在计算资源整体较低、应用性能重复度高、新手工具相对缺乏和学段分层不够明显等问题.基于此,提出要落实学段课程目标以构建良好硬件生态、提供在线接入服务以弥补计算资源短缺、构建共建共享平台以形成多方协同机制等举措,以期促进我国智能硬件行业和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教育硬件现状分析开发建议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精准教学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叶新东刘泽民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从单一模态向多模态融合的通用人工智能演变,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有望推动教育领域的变革.在技术进步的推动和智能时代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多模态大模型有望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之间的有机结合,并彻底转变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方式.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教育环境的实际限制等诸多挑战.为此,提出了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精准教学支持系统框架和面向个性化教育的云边协同基础设施架构.这两个互补架构能够协同工作,为构建更高效、规模化且个性化的精准教学体系奠定基础.此外,为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教育模式变革提供了更广泛的对话起点,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思路.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教学支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