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阅江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阅江学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阅江学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李廉水

双月刊

1674-7089

yjxk@nuist.edu.cn

025-58731054

210044

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阅江学刊/Journal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以“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为办刊目标,秉承“特色中有个性,深度中显内涵,高雅中见品味”的办刊理念,以全球视野和多学科视角,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动态,重点反映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观点新、信息新、角度新、资料新、方法新”的理论成果。读者主要为国内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教师、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开放发展之路

    张二震戴翔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出现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在此背景下,原有的以"出口导向"为主要特征的开放模式难以为继,亟须转向更高水平开放,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优化开放空间布局,以开放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产业绿色化转型发展,倡导文明互鉴,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朝着"机会更加均等"和"地位更加平等"方向发展,以"互利共赢"的理念和平利用外部资源,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开放发展高质量发展全球价值链分工

    平台型组织创新:概念、特征与优势

    杨忠花磊
    12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型组织是依托平台商业模式,按照模块化分工形成的、由平台主和互补创新者构成的、具有核心外围结构的一种能够在新型商业机会和挑战中构建灵活的资源、惯例和结构组合的组织形态.平台型组织可以分为公司平台与行业平台、交易平台与创新平台、单边平台与多边平台、内部平台与外部平台等多个类型.平台型组织创新的主要特点是同时具备组织结构的"核心-外围"二元性和创新活动的"核心创新-互补创新"二元性.平台型组织创新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平台的连接性与"ba-sho"原理、平台的模块化与互补原理、平台的传播性与社区原理、平台的数字趋势与数字赋能四个方面.平台型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平台构建过程中,根据组织结构二元性与创新活动二元性之间的多维匹配,对平台架构和界面开放程度进行合理设计;组织的平台化转型宜适时适度.

    平台型组织组织创新创新能力平台化转型

    时间银行:推进养老服务还是增进广义互惠

    陈友华施旖旎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间银行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时间作为一种新型货币用于交换服务.这一创新并非要取代市场经济中的货币,而是致力于将互惠性重新纳入公共目的经济和核心经济中.虽然时间银行项目的参与者不少是低龄老年人,但卡恩及其时间银行所留下的财富,不在于提供一套具体的养老解决方案,而在于呼唤社会互惠和支持网络的建立,促进社会参与和减少社会孤立.

    卡恩时间银行社会孤立人口老龄化

    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社会实验:诉求、治理和建议

    黄荣怀王运武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产生了新诉求,人类站在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历史交汇点,人工智能正在融入教育教学.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变革面临诸多现实需求,亟待利用智能技术创造性地予以满足.智慧教育的科技支撑与治理框架需要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环境升级三个视角,重点关注学生、教师、特殊群体、学校和区域五大领域.教育变革亟须引入社会实验和仿真模拟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实践活动.国内外教育变革中的社会实验案例为开展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社会实验提供了借鉴.当前,国家政策指引了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社会实验方向,引发了教育界的前瞻性关注.未来的教育发展,既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社会实验,又要认识到可能出现的诸多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机协同

    深度融合·双向赋能·人机协同——"智能技术与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题论坛综述

    乔雪峰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更是涉及战略规划、文化转变和能力构建的系统性变革.在"智能技术与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题论坛中,跨学科的专家学者立足于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历史交汇点,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挑战、机遇和发展方向,提出构建智能化、包容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的未来构想.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科技革命浪潮,教育领域需要主动开展前瞻性探索和实践,塑造与科技革命深度融合、双向赋能、人机协同的新业态.教育领域要警惕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潜在风险,应制定前瞻性政策、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保障教育质量,遵循教育伦理.同时,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应主动转变教育科学研究范式,挖掘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实践应用场景中的价值,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促进.

    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机协同"双减"政策数字素养

    中国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时间观与生态文明智慧

    张建军齐鹏然胡琦
    16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间制度、知识体系及社会实践.作为自然时间,其取法自然的时间命名和择取物候的时间标识,铺陈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作为文化时间,其"以自然为根"的文化特质,形塑着热爱自然生活、顺乎自然流变、崇敬自然万物、尊重自然规律,以及感恩自然馈赠的生态理念;作为社会时间,其朝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传统,结构着顺时生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整洁环境、营造宜居生活,保护山野、守护绿水青山,关爱鸟兽、维系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实践.二十四节气是一宗兼具自然与人文、包括理念与实践的重大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弘扬其蕴含的时间观与生态文明智慧,不仅表征着其在激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巨大潜能,也昭示着其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二十四节气时间观自然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Abstracts

    171-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