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阅江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阅江学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阅江学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李廉水

双月刊

1674-7089

yjxk@nuist.edu.cn

025-58731054

210044

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阅江学刊/Journal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以“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为办刊目标,秉承“特色中有个性,深度中显内涵,高雅中见品味”的办刊理念,以全球视野和多学科视角,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动态,重点反映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观点新、信息新、角度新、资料新、方法新”的理论成果。读者主要为国内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教师、研究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生成机理与学理辨析

    焦佩锋袁悦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批判旧世界、开拓新事业的"伟大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取得根深叶茂的理论成果,其机理主要有: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欧洲版"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繁育发展的真正舞台;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版"在本质上关联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获得的实质性内容;三是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体和主体,"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做实并激活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举措.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呈现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和要义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成果的根本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方向的根本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理学理

    构建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意识形态"

    王芳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博弈更加复杂突出,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现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功能性要求更高,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建设应以现代化为基调,以发展为导向,从理念导向和制度设计的双重维度,建设具有鲜明特征的"现代化意识形态".建构"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实现路径为:型塑人民精神世界的现代化、创设优良的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意识形态的法治化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赋予强大的意识形态动能.

    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意识形态

    生成式AI:传播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传播的技术革命与传播实践逻辑的嬗变

    喻国明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时代正处在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过渡的两大文明的交接期.系统性变革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关键性命题.以ChatGPT、Sora为标志的生成式AI,作为一项新质内容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它从"新"和"质"两个层面对传统内容生产力进行了革新,同时也对整个传播流程、传播结构、传播范围、传播目标等方面将产生结构性、革命性的改变.我们必须汲取过去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处理好媒介融合的"宽"与"窄"、"竞"与"合"、从"市场洞察"出发与从"供给侧"出发等关系,多渠道、多途径、多手段地构建生成式AI传播领域的新生态、新变局,充分发挥生成式AI作为智能主体的"替代"作用,扩大其影响力、传播效果,实现"从0 到1"和"从1 到100"的创新发展,最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拥抱正在到来的全新变革.

    生成式AI新质生产力媒介融合系统性变革

    政治的终结与"后民主"——朗西埃对当代西方政治的哲学批判

    赵丁琪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冷战结束后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转型,朗西埃在区分政治与治安的基础上,提出"政治的终结"的观点.在他看来,当代西方社会中的政治已经不再是对一个替代性的更美好社会的追求,而变为一种围绕着"生产"和"经济增长"而进行的"掌舵"的艺术.治安逻辑取代了政治的逻辑,政治因此走向终结.在阐述"政治的终结"的同时,朗西埃进一步提出"后民主"的概念,指出西方社会进入一种民主丧失实质性内容而完全形式化的"后民主"时代,并从这种视角出发揭露了民粹主义概念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陷阱.朗西埃对于政治终结和"后民主"等问题的阐述,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虚伪性,打破了当代西方左右翼政党共同制造的"共识政治"的幻象,对于我们认识西方当下的政治格局,分析右翼民粹主义等新兴政治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政治治安朗西埃后民主共识政治

    数字时代注意力经济的权力运演及其批判

    马俊峰赵海蕴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意力作为注意力经济运行的核心驱动力,成为一种新的劳动形式,但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新的权力机制.时间、场域、个人-市场以及元数据的形成是注意力作为权力机制得以出场的关键性前提,使得纪律社会走向控制社会,并在控制社会中实现对注意力主体的双重功能.为了强化这一功能,注意力经济通过与资本权力的联姻,分化了主体的身体与精神、降格了主体的思维能力、消解了主体的自我意识,将主体性身体异化为生产活动与价值剥削的新场域,进而诱使主体成为赤裸的物化工具,实现资本权力对人类全部能力的全面统摄权力.这一现象意味着他们被剥离主观性情感,悬置了反抗资本的意志,其生命构境层遭遇被资本层层摧毁的现实困境.有鉴于此,从唯物史观视角阐明注意力何以成为权力本身,解析其构成剩余价值增殖的内在逻辑,揭露资本主宰注意力经济的虚假幻境与生命幻象,进而试图审视撕开幻境的裂痕何以能够成为呈现生命本真与美好生活的敞亮空间.

    注意力经济权力主体性

    公正转型议题国际治理的挑战与前景

    王谋刘莉雯康文梅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姆沙伊赫世界气候大会(COP27)授权确立了"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议题",随后在波恩附属机构会议(SB58)和迪拜世界气候大会(COP28)上,各方开展多轮磋商,通过迪拜会议决定文件,初步明确了公正转型议题的工作目标、范围和形式.本文系统跟踪公正转型问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谈判历程,基于各方立场研究公正转型议题谈判进展,分析该议题的主要分歧、主要挑战以及谈判前景.各方在公正转型议题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公正转型是国际议程还是国内事务,公正转型议题的覆盖领域和功能,是否建立配套资金机制,单边贸易措施对公正转型的影响等.公正转型议题面临的挑战包括:对"公正转型"概念和边界的界定,对议题目标、任务的各自解读和解释,优先工作领域的识别,配套工作支持机制的建立,缺乏资金保障等.尽管公正转型议题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前景.各方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具有积极的行动意愿,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合作基础.推进公正转型工作,不仅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协同意义.

    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正转型气候治理碳中和可持续发展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碳密集产品出口成本的影响评估——基于碳排放责任共担的视角

    王文治姚佳伟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盟为应对全球"碳泄露"风险,单边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以下简称CBAM).在现有的生产责任原则计量方法下,中国已经承担了较高的碳排放净流入和碳排放责任,欧盟CBAM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碳密集产品出口企业的成本,强行将欧盟企业应承担的环境成本转嫁给其他国家,是典型的"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基于MRIO模型,设计科学合理的分配系数,从责任共担的视角,重新预估了中国碳密集产品出口欧盟的隐含碳排放量和碳关税,并验证和比较了责任共担的减税效果.结果表明:如实施责任共担,中国碳密集产品的出口隐含碳和碳关税均显著下降,能有效抵御欧盟CBAM对碳密集产品出口成本的冲击.建议在多边协调机制下实施碳责任共担,通过推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低碳转型、完善国内碳市场建设来积极应对欧盟CBAM的实施.

    "碳泄露"隐含碳碳关税碳市场责任共担碳边境调节机制生产责任原则

    推进绿色低碳消费扩容升级的重点领域和长效机制

    王建明赵婧
    7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低碳消费扩容升级,体现为量的增加(扩容)和质的提高(升级).采集并统计分析主要网络平台的绿色低碳消费行为大数据,发现绿色低碳消费扩容升级的潜在问题主要包括:规模总体偏低、领域分布不平衡、群体地区分布不平衡、供给覆盖面不广、"绿色程度""减碳成色"不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存在短板、产品价格与支付意愿不匹配、产品供给和消费需求存在错位等.推进绿色低碳消费扩容升级应针对影响面广、带动力强、减碳潜力大的食品、衣着、居住、用品、出行等重点领域,构建与数智时代相匹配的长效机制框架,推进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形成政策工具矩阵.应聚焦新型"绿色+智能"产品,完善绿色低碳消费补贴机制;建立统一的"碳普惠"和"碳账户"激励机制,释放绿色低碳消费潜能;构建覆盖全领域的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对非绿、高碳产品的约束性限制和准入监管制度;探索打造全国统一的绿色低碳产品信息平台,推行"碳标签"二维码;创新绿色低碳传播途径和机制,营造绿色低碳消费的社会氛围.

    绿色低碳消费碳普惠碳足迹数智化情境

    暴力情景、心理代偿与异时空共情:深度媒介化进程中的网络暴力逻辑

    李姝慧刘朝璞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暴力作为典型的网络失范行为,是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对象,对其的生成方式和生成逻辑予以关照极具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暴力具备的情景唤起和群体压力为网络暴力的生发提供了外在触发机制的可能性,生存比较下的心理代偿则反映了施暴者内在的心理动机和情绪郁积,而仪式化的异时空共情互动则从行动上解释了群体连结中的情感能量赋能.就网络暴力而言,无论是暴力情景的建构、心理代偿的满足还是施暴群体的互动集结均遵循媒介化的运行逻辑,同时又建构和丰富了媒介化实践图景.

    网络暴力图像确定性悖论暴力情景心理代偿

    "形式感"、创制伦理与"形式间性":从人工智能"内容伦理"向"形式伦理"的关注转向

    徐艳东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工智能的创制问题上除了单纯注重其智力内容方面的风险防控,还应该看到"形式感觉"对其情感与行动范式的显著影响作用.人工智能的形式独立性启发人们应从对于"内容伦理"的过度重视转向对于"形式伦理"的合理把握.这要求人工智能的创制者谨遵各种建立在以往"经验平移"和"猜想"基础上的形式创造伦理,与此同时,未来每一具体的人工智能本身固有的"形式幽深性"还会引发人们对于"形式黑洞"的特别关注,这引出了一种对于"形式间性"伦理策略的尝试性讨论.

    形式感具身性创制伦理形式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