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疗设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疗设备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
中国医疗设备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

姜远海

月刊

1674-1633

cmd_ed@126.com

010-58697365,58694756

100022

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建外SOHO6号楼36层 3601

中国医疗设备/Journal China Medical Devices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卫生部主管,全国公开发行的科技类重要期刊,是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的会刊,已列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并从2001年起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本刊由吴阶平副委员长亲题刊名,由全国著名医学工程专家组成编委会,十五年来,杂志出版质量逐年提高,现为大16开,64页精美增装本,月刊。现开设的主要栏目:专家专论、研究论文、技术创新、医疗设备原理与使用、仪器设备质控与计量、科学管理、仪器设备维修、仪器设备市场信息、购置评论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心静脉导管类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风险研究

    徐慧薇尹建兵吴海雯李卫红...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中心静脉导管类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风险种类、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 通过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知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和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的中心静脉导管类产品不良事件信息源,收集整理并研究其风险种类,分析风险发生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类产品不良事件主要涉及产品自身设计风险、注册人产品生产质量控制风险、临床操作使用风险和患者风险4个方面.发生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注册人产品材质选择和结构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程度、临床实际操作方法、患者个体差异、患者及家属配合程度等.应对措施包括注册人改进产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规范临床操作、严格把握适用范围、充分沟通与宣教.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类产品存在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已知和非预期风险,应在该类产品生产、使用和监管环节加强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防止同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中心静脉导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风险研究风险应对措施产品注册人严重伤害

    高值医用耗材UDI智能追溯管理应用分析

    唐文娟舒慧宇王宜威徐骏...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解决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nique Device Identification,UDI)编码品种覆盖难点,实现高值耗材的全流程闭环管理,耗材溯源验真,加强质量管理.方法 通过SPD平台编码体系与UDI编码集成对接,实现UDI编码、SPD编码、耗材原厂码"三码合一",可计费耗材UDI编码与医院信息系统计费编码对码,实现耗材在入库、存储、发放、计费等院内流转时基于UDI编码的全流程可追溯管理.结果 采用UDI编码管理后耗材追溯更快捷、精准,工作人员用于管理医用耗材各环节(申请、领取、盘库、计费)的时间显著缩短,植入性高值医用耗材计费错误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DI编码逐步推广的过程中对现行赋码环节逐步替代,最终实现全流程可追溯,且各管理时间显著缩短,计费准确性显著提高,可为耗材集采工作的科学开展、真正实现耗材合理性使用评价及DRGs单病种计费的统一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医疗器械唯一标识智能追溯三码合一耗材管理全流程管理高值医用耗材

    基于标准化评价方法的医疗器械创新成果转化评估实践与策略研究——以多场景一氧化氮控制仪为例

    胡海汐
    139-14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将标准化评价方法应用于医疗器械成果转化评估,加强公立医院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评估体系建设.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实证研究和SWOT-PEST分析方法,系统阐释了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标准化评价应用于医疗器械创新成果转化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结果 共纳入28篇文献数据,提炼了3项研究特征以及5项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方法和计量模型;利用得到的模型对多场景一氧化氮控制仪进行评价,其技术创新水平为第5级,在控制精度和有效治疗剂量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未来转化与产业化的主要风险是竞争风险,风险等级为Ⅳ级;结合评价结果与SWOT-PEST分析,提出"多元创新、扩展提升、测试验证、整合优化"四位一体的系统性发展战略.结论 应用标准化评价,可以客观评估医疗器械创新成果所处的技术成熟度和产业化前景,为公立医院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决策提供支持.

    医疗器械创新成果转化标准化评价工作分解结构SWOT-PEST分析技术创新就绪水平技术突破点分析表

    负载紫杉醇和JAK2-STAT3抑制剂纳米载药系统对胃癌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贾静马晓雷张鹏耿倩雯...
    146-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讨负载紫杉醇和JAK2-STAT3抑制剂纳米载药系统对胃癌细胞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胃癌细胞GBC-SD为研究对象,构建PLGA(TAXOL+AZD1480)纳米粒子,确定粒子的稳定性及释放药物速率稳定性;比较对照组、PLGA组、TAXOL+AZD1480组、PLGA(TAXOL+AZD1480组)各组胃癌细胞JA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增技、凋亡、迁移、侵袭能力.结果 PLGA(TAXOL+AZD1480)纳米粒子120 h内呈现出缓慢、稳定释放;TAXOL+AZD1480组及PLGA(TAXOL+AZD1480)组JAK2、STAT3磷酸化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与PLGA组相比,TAXOL组、AZD1480组均可以下调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上调细胞凋亡能力,Cyclin D1、MMP-9蛋白表达受到抑制,Cleaved-caspase-3、Bax蛋白表达提升(P<0.05);与TAXOL组、AZD1480组相比,TAXOL+AZD1480组、PLGA(TAXOL+AZD1480)组进一步下调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上调凋亡能力(P<0.05);TAXOL+AZD1480组、PLGA(TAXOL+AZD1480)组两组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活性相近(P>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共载TAXOL和AZD1480的PLGA(TAXOL+AZD1480)载药传递系统,该纳米体系具有药物缓释以及抑制胃癌的作用,药效确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胃癌纳米颗粒纳米药物载体紫杉醇PLGATAXOLAZD1480细胞活性

    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王子涵鲍海华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慢性、进行性小血管疾病,影响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与缺血性卒中和痴呆的高发生率密切相关,并可能导致运动、步态和情绪障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CSVD的诊断中起关键作用,其典型表现为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腔隙、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和脑萎缩.由于CSVD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管理血管危险因素,以延缓病程进展.随着先进MRI技术的应用,研究已从单纯的影像学特征深入到对CSVD病理学机制的探索.本文综述了多模态磁共振新技术在CSVD中的应用,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成像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血管壁成像(VWI)

    连续血糖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杨飞凤王喆李志强王永清...
    159-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血糖水平是衡量糖尿病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血糖监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信息、材料和化学等领域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尤其是基于电化学传感原理的连续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步,克服了自我监测血糖在持续追踪血糖趋势、评估糖尿病治疗方案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局限性.本文介绍了CGM系统的原理及分类,重点探讨了传感器研发的核心技术,并展望了 CGM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糖尿病连续血糖监测生物传感器酶固定化校准算法胰岛素泵纳米材料

    可穿戴设备在热射病中的应用进展

    魏朝季烨李昂
    165-169,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户外活动的增加,热射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传统的热射病防控措施往往依赖于环境监测和个人经验,缺乏个体化的预防策略.近年来,可穿戴技术的发展为热射病的预防和评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旨在综述可穿戴设备在监测体温、生理参数、环境因素以及提供预警信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预防和评估热射病中的应用前景,为热射病的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热射病可穿戴设备呼吸系统血氧饱和度血糖意识障碍物联网(IoT)生活质量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与GLP非临床数据质量管理

    屈秋锦孙晓霞乔春霞林振华...
    170-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格的GLP非临床数据质量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数据的偏差,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中采用GLP非临床数据质量管理,符合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和风险管理要求,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符合良好实验室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原则的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开展情况和不同行业GLP的运行要求,从GLP原则出发阐述了GLP非临床数据质量管理在开展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试验方面的关注要点.

    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实验室规范非临床数据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可吸收支架

    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季烨魏朝李昂王梦醒...
    17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材料可用于人体组织及器官的修复,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可在医疗领域发挥革命性的影响力.目前,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如利用3D打印获得患处解剖模型以辅助精确医疗.本文综述了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3D打印生物医学仿生产品数字模型计算机辅助技术创伤骨科口腔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