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玉米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玉米科学
玉米科学

才卓

双月刊

1005-0906

ymkx@cjaas.com ymkxbjb@vip.163.com

0431-87063137,87063141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彩宇大街1363号

玉米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刊登以玉米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玉米科学》为双月刊,双月15日出版,大16开本,152页,每期定价15.00元,全年90.00元,邮发代号12-137。近年来,玉米科学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惟一的玉米学术刊物,在玉米界具有较大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氮肥减施对玉米花后光合特性和碳代谢的影响

    李元薇杨恒山葛选良张宏宇...
    80-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2020年在西辽河平原设常规追氮量(CK)、常规追氮减量30%(N1)和常规追氮减量50%(N2)3个施氮量处理,研究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氮肥减施对玉米花后光合特性和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灌浆期CK处理光合特性均显著高于N2处理,与N1处理差异不显著;花后群体光合生产能力CK与N1处理差异不显著,二者均显著高于N2处理;花后碳代谢酶活性CK与N1处理差异不显著,二者均显著高于N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及茎鞘、叶片子粒贡献率CK与N1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二者均显著高于N2处理.2019-2020年两年N1、N2处理分别较CK减产3.76%、14.88%和3.11%、11.47%.西辽河平原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下常规追氮减量30%,玉米花后光合特性、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和碳代谢酶活性均较高,可为西辽河平原玉米丰产与氮素资源高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玉米浅埋滴灌光合特性碳代谢

    施氮量对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陈飞王良李宗新张慧...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氮肥管理,于2019-2020年在山东省济南市开展连续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下(N0:不施氮;N1:127.5 kg/hm2;N2:200 kg/hm2;N3:272.5 kg/hm2)间作系统玉米产量效应、氮素吸收利用及间作边行效应.结果表明,N0条件下间作系统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氮肥农学效率、地上部吸氮量和产量均以N2间作条件下最高.随着施氮量增加,间作边行玉米子粒产量优势逐渐降低,不施氮时边行贡献率最高,为74.23%~74.78%.

    玉米花生带状间作产量氮素吸收边行效应

    增密减氮对带状套作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范文峰李丽陈汉林蒲甜...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四川3个主要带状套作玉米主产区仁寿、乐至和平昌,设置玉米播种密度A1(4.5万)、A2(6万)、A3(7.5万株/hm2),施氮量B1(180)、B2(225)、B3(270 kg/hm2),分析不同处理对带状套作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玉米产量受生态区、密度、氮肥影响显著.仁寿、乐至、平昌A3较A1处理增产11.66%、19.31%、29.69%,B1较B3处理产量依次降低1.18%、3.84%、18.07%.增密减氮后仁寿、乐至(A2B2)、平昌(A3B2)较A1B3增产945.65、1 673.18、2 279.54 kg/hm2;灌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仁寿、乐至(A2B2)、平昌(A3B2)干物质同化量增加9.17%、23.94%、29.12%.综上,仁寿、乐至增密30%,减氮15%;平昌增密60%,减氮15%,通过提高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积累速率、延长生长活跃期促进物质积累向子粒转运.

    玉米带状套作密度氮肥干物质产量

    硫肥对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毓崔帅刘烁然张馨元...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连续5年的田间试验背景下,在氮磷钾等肥料投入量相同时,研究两种硫肥(硫酸铵和硫磺)在不同投入梯度下对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投入两种硫肥可协同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随着施硫量增加,玉米子粒产量、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硫含量呈递增趋势,脂肪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两种硫肥的施用效果趋势基本一致.硫酸铵和硫磺综合对比,硫酸铵的效果较为显著,在施硫量为90 kg/hm2时,施用硫酸铵和施用硫磺的玉米产量分别提升19.2%和14.4%,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升44.7%和18.9%,蛋白质含量分别提升7.4%和8.5%,淀粉含量分别提升10.2%和2.3%,脂肪含量分别减少26.4%和50%.

    春玉米硫肥产量营养品质

    1株耐低温玉米秸秆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李娜王迪任翠梅芮海英...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北方地区玉米秸秆在田间的分解进程,分离筛选低温下高效秸秆纤维素降解菌并研究其产酶特性.在18 条件下,采用赫奇逊培养基和平板稀释法,结合刚果红染色对秸秆纤维素降解菌进行初筛,根据滤纸条降解能力、酶活性分析及秸秆降解率进行复筛,确定目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与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目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从低温生境土壤中分离到1株在低温下具有较强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真菌Z11,15 d内对秸秆的降解能力达56.3%,滤纸酶活和CMC酶活分别为18.9 U/mL和54.8 U/mL,初步鉴定菌株Z11为两形头曲霉(Aspergillus janus).

    玉米低温筛选纤维素降解真菌

    山东玉米白斑病鉴定及我国白斑病发生流行风险分析

    何雨航何鹏搏张珊何鹏飞...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玉米白斑病在我国发生流行的风险,对疑似白斑病病样进行分离,采用抗病性鉴定以及气象数据对白斑病病原菌流行进行评估,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山东滕州玉米白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引致山东滕州玉米白斑病的病原菌ST-1与云南白斑病病原菌WS-191同为宽胫附球孢(Epicoccum latusicol-lum).两个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28℃,pH值为5~7.气象数据分析表明,我国8个玉米主产区4-9月平均温度为10~30℃,适合白斑病发生流行.在645个西南玉米区试新品种抗病性鉴定中,中抗-高抗377个,占58.44%;感病-高感品种268个,占41.56%.综上所述,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均有白斑病发生条件,存在大面积流行的风险.

    玉米白斑病病原鉴定宽胫附球菌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