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何天淳

双月刊

1001-7852

1423307537@qq.com

0871-5134021

650223

云南省昆明市学府路20号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Journal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查看更多>>本刊是学术类科技期刊,着重刊登国内外地理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成果。自创刊以来,不少学界泰斗为本刊惠赐力作,许多学坛新秀由本刊脱颖而出。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予了高度赞誉。本刊由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是读者、作者与编者共同的家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京都市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及其协同集聚研究

    汪增洋周诗露完福生
    1-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企业大数据资源,结合空间外部经济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对南京都市圈内两大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南京都市圈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一极、两区、多组团+多点"的独特格局,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强度高于制造业;(2)制造业呈现以南京市为中心向周边县市区扩散的趋势,而生产性服务业则倾向于向各城市的核心城区聚集发展。(3)南京都市圈内中心城区的协同集聚水平低于边缘县区地带。

    南京都市圈协同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近郊区制造业空间关联分析——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

    赖冠中张业金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广州市"制造业立市"的背景下,运用核密度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数据方法分析白云区制造业企业POI点数据的空间位置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服装服饰业、家具制造业的POI平均中心远离其他行业平均中心;(2)服装服饰业、皮革等制品和制鞋业、电气器材制造业在部分镇街形成空间连片集聚;(3)在相同位置或位置滞后核密度值有较强相关性的前三对行业分别为电气器材制造业与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服装服饰业与纺织业、橡胶塑料业与造纸及制品业;(4)三对行业在空间分布上耦合于白云区国土空间和产业规划。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为白云区实体企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提供建议。

    制造业POI大数据空间关联分析白云区

    云南省民宿空间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丽江刘云钟娅琳杜笳伟...
    17-2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云南省民宿空间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对丰富和深化旅游新业态、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2年、2018年和2022年云南省民宿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工具、地理探测器,探究云南省民宿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民宿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集聚状态;民宿空间分布的演化趋势为"单核少散点—双核多网点—三核多斑点";民宿空间分布大致形成西北—东南走向。(2)气候舒适性是民宿空间分布的主要促进因素,其次旅游吸引物数量、是旅游设施及政策支持因素,最后是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和旅游发展水平因素。研究结果既有助于地方政府优化民宿空间布局,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其他区域民宿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民宿空间格局云南省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福州市进城农民工多维贫困特征研究

    何秀罗栋燊王成超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福州市进城农民工的385份调研问卷,借助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对福州市进城农民工进行了多维贫困测度与分解,并分析了不同居住区农民工多维贫困状况的空间差异。研究发现,福州市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状况有待改善,多维贫困发生率为63。12%。其中住房拥挤现象最为突出,养老保障参保率有待提高,城市社会融合度有待加强。不同居住区的农民工多维贫困特征存在空间异质性。聚居在城中村的农民工多维贫困程度最高,其次为城郊地区和内城居住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城市贫困治理的系列政策建议。

    农民工多维贫困测度空间异质性

    中国省域经济—城镇化—人口健康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陈景信谭云骏廖伟爵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域(未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和经济—城镇化—人口健康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使用熵值赋权综合评价法、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省域经济—城镇化—人口健康系统的耦合状况和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显示:(1)2010-2021年中国省域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健康3个子系统的发展滞后问题得到有效地改善,大体呈现出"同步滞后—部分优先—同步发展"的发展态势。(2)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2010年为中度失调,2011-2015年为轻度失调,2016-2019年为濒临失调,2020-2021年为勉强协调。(3)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性,各区域有必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区际经济合作及推动医疗资源共享加速形成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健康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经济城镇化人口健康耦合协调中国省域

    减污降碳协同视角下的云南省绿美公路建设实践

    冯阳任泓冰李亚琪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双碳"战略的逐步推进,鉴于交通运输行业履行"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双重目标要求,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视角总结云南省绿美公路建设成效。在回顾总结国内外绿美(绿色)公路建设情况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关研究,梳理交通行业尤其是绿美公路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发展现状与趋势,重点介绍云南省绿美公路建设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践,并构建云南绿美公路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绿美公路建设减污降碳协同的建议,为实现绿美公路减污降碳协同提供技术支撑。

    云南省生态文明绿美公路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翁丁古寨火灾前后的旅游形象感知变化研究

    陈冠桥陈亚颦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规划以来,中国政府虽不断强调对旅游景区的保护,但景区被破坏的情况却时有发生。研究基于旅游服务平台网站上的文本数据,以翁丁古寨作为案例地,2021年2月14日火灾作为时间节点,采用了网络文本分析和情感分析的方法,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3个方面分别对火灾前后的形象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试图研究旅游目的地受灾前后所引起旅游者感知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产生的变化。研究发现:(1)旅游者对翁丁古寨的认知形象变化主要集中在旅游条件与服务质量、旅游吸引物以及旅游氛围上。(2)认知形象方面,重建后的翁丁古寨虽然能够提供好于灾前的旅游服务质量,但灾后翁丁古寨已经失去了旅游者所期待的旅游氛围与旅游吸引物。(3)情感形象方面,虽然目前旅游者对灾后翁丁古寨的情感以积极情绪占主导,但负面情绪的比例正在快速上升,中性情绪明显减少。(4)整体形象感知方面,旅游者感知的翁丁古寨整体形象并未出现变化,即佤族人构建的原始群居部落,但旅游者对翁丁古寨大火关注度的提高也成为了导致旅游吸引物关注度减少的原因之一。

    网络文本分析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翁丁村

    昆明市冰雹灾害特征及路径研究

    王菲王占良潘娅婷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近10年的冰雹灾情、Micaps天气形势资料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昆明市冰雹灾害特征、路径以对应的天气形势,结果表明:昆明市冰雹灾害空间分布上呈北多南少,山区多平地少的特点;6-8月是冰雹灾害发生的高峰期,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冰雹灾害高发时段,15-17时是冰雹灾害高发时次。昆明主要有偏东、西南、西北3条冰雹灾害移动路径,影响移动路径的环流形式主要有两高辐合型、低槽型、南支槽型、热带低压型、副高东退型。根据烤烟等农作物种植分布情况和冰雹灾害移动路径,可合理优化人工防雹作业点的布局,有效增强应对冰雹灾害的防御能力。

    昆明市冰雹灾害防雹作业农业气象

    2009-2023年红塔区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胡勇华杨波杨芳园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玉溪国家基本气象站2009-2023年逐月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选择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红塔区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塔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且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年平均气温、最高/低气温变化趋势并不显著;除了冬季外,红塔区春季、夏季和秋季均以升高趋势为主,尤以夏季升温趋势最为显著,对年平均气温升高贡献最大;红塔区平均年降水量为787。3 mm,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158。28 mm/10a,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红塔区年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红塔区年内降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5-10月,占年降水量的81。9%,且年内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夏季降水最为集中,占年降水量的55。5%;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分别是年降水量的23。0%、13。8%,冬季降水量最少,只有年降水量的7。6%。

    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红塔区

    图版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