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卢云昆

双月刊

1671-7511

yndxxb2222@163.com

0871-65031238,65032099

650091

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文津楼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弘扬学术良知、传布学术主义,塑造学术人格,突出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应得正义赋能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

    赵志阳邢茜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新时代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应得"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哲学思想,体现着社会正义的观念和原则,彰显了人类的价值理想."应得"与"正义"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人们总是用"应得"或"不应得"来判定社会分配是否正义.新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当前我们仍然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等公平正义问题.推进共同富裕进程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体现了马克思应得正义的价值追求.应得正义在前提、立足点与价值选择上均与共同富裕相一致.运用马克思应得正义理论构建新时代中国正义话语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具有极大的当代价值,毋宁说,人类社会的有序发展需要"应得"思想的理论支持.

    应得正义共同富裕逻辑当代价值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战略布局

    尤文梦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凝聚民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新时代新的赶考之路,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纳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加以审视,才能对其必要性进行科学澄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敢于负责、积极作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卓然成就的同时,也从战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认同工作,以守正创新之姿取得了辉煌成就.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厘定和谋划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原则、价值旨趣、逻辑进路、行动策略,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赋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坚定文化自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关系探析

    马华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重要支撑.坚定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以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基础,结合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从学理视角全面梳理坚定文化自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关系,探寻二者之间在历史中生发的共生逻辑、行动中触发的耦合逻辑和发展中激发的互促逻辑,深入阐发坚定文化自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着共生耦合互促的逻辑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文化自信,同时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认同,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逻辑行动逻辑时代逻辑

    卡西尔哲学"语言转向"的内在逻辑及其意义

    谢地坤何启文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转向"是20世纪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卡西尔则是德国哲学"语言转向"的一位先行者,上承赫尔德和洪堡,下启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相较于弗雷格、卡尔纳普等分析哲学家对语言的逻辑功能的强调,卡西尔认为,意义创造和交往功能更能体现语言的本质.对语言问题的研究贯穿了卡西尔的后半个学术生涯,但其何以会转向语言研究这一问题还有待澄清.卡西尔的"语言转向"是其基于一贯秉持的"先验方法"而在研究领域上的拓展,这是对康德哲学体系的一个补充,也是语言学与哲学研究相结合的一个典范,更是一种试图超越"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分歧的努力.

    语言转向符号形式先验方法新康德主义

    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问题与辩证法——寻求一种后黑格尔的诠释

    陆心宇
    3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问题源于其以悖谬(det Paradokos)来描述信仰与知识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并由此延展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重估.在当代克尔凯郭尔诠释中,不同的诠释路径对此论题有不同的看法.宗教哲学的诠释把它理解为一种德尔图良式的信仰观,存在主义的诠释则把它读作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尼采式重估,而道德哲学的诠释则倾向于把它解读为对康德式义务论的范式重构.在这些诠释中,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问题中的语境性因素,尤其是其对黑格尔哲学的关联,展现出不同程度的重要性.从批判理论的解读来看,这一语境性因素是诠释的关键所在,即把克尔凯郭尔式的悖谬当作一种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文试对上述四重诠释展开回顾,并重估克尔凯郭尔的辩证法中所蕴含的语境性因素的诠释学意义,尤其是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关联.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问题的概念基础在于其针对黑格尔辩证法所提出的内在与外在之间的"质的差异性(qualitative Unterschied)".然而,恰恰是这种对差异之绝对化的处理使得它尚不足以构成一种具有后形而上学视域的辩证法,而更像是一种回溯于形而上学起源的"前理性主义(ante-rationalism)"的观点.在此意义上,批判理论在后黑格尔视域中揭示出了在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问题中不可理性化的因素.

    克尔凯郭尔内在性与外在性质的差异性质的辩证法

    历史肉身的生成与更新:梅洛-庞蒂历史现象学对卢卡奇辩证法的改造

    王亚娟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洛-庞蒂的历史肉身致力于化解历史规律和历史更新之间的争端,他通过把卢卡奇引发的争议还原为历史上内外关系的难题而阐明这一概念.他赞同卢卡奇辩证法的反教条主义起点,认为他对韦伯合理化模式的推进承认了历史生成,但批评卢卡奇的总体性用革命目标限制了历史的终点.梅洛-庞蒂用现象学还原拆除了总体性对历史生成的限制,进而把历史还原为社会维度上的"社会生成",即社会的建制化进程.这种现象学在社会建制的肉身化还原中整合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以区别于意识构成性的方式更新既有的历史观.最终,历史现象学通过揭示历史肉身的生成性原则,推动了历史理论朝向未来实践的开拓创新.

    辩证法历史生成建制化肉身更新

    直观还是貌似直观——从被给予性出发重新理解胡塞尔"范畴直观"的意义

    张晋一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直观是进入现象学的重要门径.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的突破一般被认为是范畴可以如同感性之物一样被直观,由此开启的直观理论在《观念Ⅰ》中被胡塞尔称为"一切原则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认识论上彻底的明见性.现象学凭借胡塞尔开创的直观理论突破了近代以来理智主义的独断论立场和经验主义的怀疑论立场,有鉴于此,对胡塞尔直观理论进行解读的方式就变得意义重大.并且,正是出于对直观理论的不同解释,后继的现象学家如海德格尔、德里达、马里翁等人的哲学思考才呈现出多样的理论景观.范畴直观虽然在与感性直观类比的意义上是直观,但范畴直观这个术语意味着,不仅作为"对象性的范畴"被直观,而且其中蕴含了一种新的直观模式:二阶直观.二阶直观与感性直观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与感性直观相比,二阶直观仅仅是一种"貌似直观".最终,马里翁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将这种"貌似直观"命名为"被给予性".

    感性直观范畴直观二阶直观被给予性

    从主奴关系到伦理和解:再思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承认问题

    王一帆王强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费希特在其承认理论中着重讨论了个体之间相互承认的可能性,但他的分析仅限于理性的、纯粹形式的演绎,这就使"承认"缺乏社会历史的具体的现实性.黑格尔批判和继承了费希特的承认理论,在精神哲学中以自我意识的形成作为逻辑起点,通过自我意识的展开、实现,将承认落实到现实的共同体中.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中,感性意识、知性、知觉建构了人的自我意识,主奴关系则实现了虚幻的"承认",但其本质是"斗争".黑格尔从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辩证发展运动过程中揭示了承认的根据是历史的、动态变化的,它由个体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的不同伦理角色的演进所决定,是客观意义上的"承认",其本质是"和解".通过这样的理论设计,黑格尔即使个体免于被共同体吞没的命运,又使个体的特殊意愿有实现之可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斗争"状态演变为共存、互动于现实实体中的"合作"状态,个体不再是单一、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实体中相互联系、共生互动的运动主体.

    契约式承认自我承认伦理的承认

    近代边疆地区的城市变迁与国家建设——以西双版纳景洪为例

    高景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在形制不突出的景洪作为西双版纳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当地贵族与平民二分的社会结构、居住格局和婚姻形式,以及土地公有,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相互契合.民国时期西双版纳土流并置的政治格局催生了景洪新旧两城并存的城市建设样态.政治体系改革的不彻底直接影响了国家建设的效果,进而导致景洪新旧两城转型与建设双输的格局.清末至民国景洪城形制与转型的历程,不仅为历史上边疆民族地区的城市研究提供了思路,也为理解政治体系转型背景下国家建设与城市发展提供了帮助.

    城市土流并置国家建设

    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嬗变

    杨玉华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用"文化转型"理论研究考察文化与文论的双边互动关系,提出了文化传承与文论嬗变的延续、断裂与增生现象,对诸如"累积进化文学史观""中国文学批评史分期"等理论观点进行了质疑与辨析,多为"自家凿破此片田地"(严羽语)之新意独见,可为当下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及重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论话语提供参考与启示.

    文化转型文学理论文学史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