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导刊
环境科学导刊

贺彬

双月刊

1673-9655

ynhjkx@yies.org.cn

0871-4142389

650034

昆明市西山区气象路王家坝23号

环境科学导刊/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2年,是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主管,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环保科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53-1205/X;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9655。本刊主要刊登环境科学学术性论文、环境科研报告及介绍环境工程应用技术的文章。主要栏目有:环境管理研究、湖泊环境研究、污染治理技术、生态与自然保护、农业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分析、环境与人体健康、环境科学信息及国外环境科技介绍等。适合所有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供规划、农、林、水、土、卫生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参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肇庆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邹明亮韩雅敏江玉麟梁达维...
    1-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肇庆市为研究区,将全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识别为重要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后,将提取的生态廊道与周边的河流水系进行充分衔接,形成优化后的生态廊道,构建肇庆市生态安全格局,为深入推进绿美肇庆生态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可直接识别为区域内的重要生态源地。②全市共识别出87个重要生态源地,面积合计2717。39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24%。其中:9个一级生态源地,面积合计1982。07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3。30%;78个二级生态源地,面积合计735。32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94%。③全市共提取了57条生态廊道,总长度1871。15 km。其中:10条用于连通各一级生态源地的一级生态廊道,总体呈现"五横五纵"的分布特征;47条用于连通各二级生态源地的二级生态廊道,呈辐射状分布于全市。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安全格局肇庆市

    基于栅格数据的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田深圳吴文美李航王亚丹...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1km×1km栅格数据,建立了基于地形起伏度、植被、水文、温湿指数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对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合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①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小,受水文、植被、气候条件限制较大。②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指数范围为19。03~84。15,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态势。③中度适宜地区分布最广,高度适宜地区与不适宜地区面积最小。④辽中南城市群64。48%的人口分布在中高度适宜地区。

    栅格数据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人口分布辽中南城市群

    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西双版纳州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张家礼王晨阳刘嘉纬
    11-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双版纳州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热点来分析识别生态源地,通过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识别生态节点,构建起西双版纳州生态安全网络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西双版纳州重要生态源地共21个。②生态廊道有59条,生态廊道格局呈现西南密、东北疏的分布特征,构成了"四纵四横"的西双版纳生态廊道网络。③在生态廊道的基础上生成11个生态节点,生态源地、生态缓冲区及生态廊道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州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④在当前构建的生态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结构,提出"一环廊带四组团,五纵四横多节点"空间布局,提高网络的连接度。

    生态敏感性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生态网络构建西双版纳州

    辽宁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公平性分析

    杨颖黄嘉宁赵晓朝刘玉淇...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12-2021年农业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特征,基于农业碳排放的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经济贡献系数对碳排放公平性进行评价,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辽宁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辽西北部地区为高碳排放区,中部地区为低碳排放区,碳排放量的地区差异在扩大。②根据公平性矩阵分类,大连市与本溪市为生态承载力系数低而经济贡献系数高的"低-高"型,葫芦岛市为"低-低"型,辽阳市由"高-高"型转变为"高-低"型,沈阳市、抚顺市、营口市以及盘锦市由"低-高"型转变为"高-高"型。③辽宁省农业碳排放强度主要受到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是影响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决定性因素,除农业从业人口外各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强度起正向驱动作用。

    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公平性评价地理探测器辽宁省

    利用颗粒物激光雷达水平扫描污染源分布-实例分析

    刘浪王剑敏梅红兵彭剑平...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激光雷达对丽江市区出现的一次颗粒物轻度污染过程进行观测,反演数据得到颗粒物消光系数和退偏比,对颗粒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确定污染源相关信息。结果表明,监测点东面1 km附近农田秸秆燃烧和东南面1。7 km处云南XX物流园颗粒物排放两个污染源对本次污染贡献较大。通过激光雷达水平扫描溯源定位污染源,能及时为环境管理部门精准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实现源头管理。

    激光雷达消光系数退偏比颗粒物污染过程

    乌鲁木齐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AOD的关系研究

    王凌羲陈玉琴张洋李小菲...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区,利用2010年、2015年、2020年三期的MOD04 L2气溶胶产品数据和MOD 13A3归一化植被指数月产品,运用像元二分法、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在大尺度上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月度变化的高值在4月和8月,季度变化的高值在春季和夏季,年度变化的高值在2020年,空间上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米东区和中心城区。②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植被覆盖度成呈负相关。③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上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及植被覆盖度的分布存在差异。

    气溶胶光学厚度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乌鲁木齐

    基于GMS的某污染区地下水1,2-二氯乙烷的自然运移规律研究

    仇奕沁徐子茜
    37-4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上海市普陀区某1,2-二氯乙烷地下水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地下水污染相关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污染物在自然条件下及抽水条件下的污染扩散趋势。根据场地前期环境调查结果,收集分析污染点位、浓度、深度及场地水文地质信息,利用GMS地下水模型系统中的MODFLOW与MT3DMS模型分别模拟该区域的地下水流场及1,2-二氯乙烷在不同抽提条件下的运移情况,分析污染物的运移规律。研究表明,初始污染浓度为7。2 mg/L的1,2-二氯乙烷在自然流场作用下,污染扩散主要受地下水流方向影响,经10 a扩散,污染点位中心污染物的浓度仍能达到2。7 mg/L,污染物扩散范围不断增大。抽提井的抽水作用能显著影响污染物的自然扩散,随着抽提井数量的增多,经700 d的抽提,污染羽中心污染浓度可降低至0。03 mg/L以下,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的第Ⅳ类筛选值的要求。

    1,2-二氯乙烷数值模拟GMS地下水运移情况

    基于生态过滤技术的某溢流口水污染治理的研究

    王兴召吴佩张祥菊年夫喜...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溢流口为试验对象,根据溢流口污水可生化性好的水质特点,采用基于生态过滤技术的生态滤坝试验装置构建低影响开发、低能耗的多级生态过滤模块,对溢流口污水进行原位净化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溢流口污水经生态滤坝试验装置处理后,出水水质关键性指标接近或达到《GB 189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可排入《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功能水域;其中对溢流口污水中COD及SS指标的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TN和NH3-N指标的去除率>70%,TP指标的去除率也可达到65%以上,对溢流口水污染净化效果明显,可从源头上消减进入河流、湖泊的水污染负荷,以缓解溢流口水域富营养化态势。

    生态过滤技术溢流口水污染治理原位净化试验

    污水厂"准Ⅲ类"排放标准提标改造设计探讨

    杨金明董军林春晓陆士林...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昆明市出台的《DB 5301/T 43-2020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滇池南岸某污水处理厂需要提标改造至昆明A限值排放。综合分析了污水厂现有工艺和运行情况,得出提标改造的重点及难点是TN和TP的去除,需要对现状生化系统挖潜改造和新增深度脱氮、超级限除磷工序实现提标改造目标。根据污染物去除机理和相关工程实例分析,生化系统挖潜改造采用多点进水、加大回流比、缺氧区加碳源、多点化学除磷、控制溶解氧等措施,深度脱氮单元采用上向流反硝化生物滤池工艺,超级限除磷单元采用溶气气浮+过滤工艺;并介绍了各单元设计参数,将各工艺段有机结合,使整个系统稳定运行,最终出水达标排放。

    高标准准Ⅲ类提标改造反硝化生物滤池气浮

    元江县污染源排放量调查及精准防控措施

    王星淳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了元江县2020年污染源结构及排放状况,结果表明:污染物排放量主要来源于面源,面源COD、NH3-N、TN、TP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76。63%、94。50%、91。07%、97。01%,而农田化肥排放量分别占面源排放总量的26。1%、65。3%、50。9%、65。5%。针对面源污染是影响元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强化农业面源治理、深化城乡点源治理、实施沿江而居174个村庄污染治理、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200 t/d)建设、实施干热河谷面山48。2 km2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修复5项精准防治管控措施。

    元江县域污染源排放量精准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