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云南农业大学

朱有勇

双月刊

1004-390X

xb@ynau.edu.cn

0871-65227711

650201

昆明黑龙潭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云南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报道农业和生物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结合科研、教学、生产实际,主要刊登有关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植物保护、土壤与植物营养、园林园艺科学、食品科学、蚕桑、畜牧与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水产养殖、农业生态学、农业机械、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等学科创新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本刊的特点是创新性、综合性、实用性相结合,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农业及生物科学研究、教学、生产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及科研和决策部门的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程式指数法和InDel分子指数法对云南元江稻属资源籼粳分化的比较研究

    陈越付坚张敦宇李婷婷...
    18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及其后代的籼粳属性及籼粳分化程度,为探索普通野生稻的起源演化、遗传分化及育种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程式指数法和InDel分子指数法从表型到分子水平对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栽培稻合系35号及354份渗入系后代进行粳籼属性分析。[结果]程式指数法分析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总分11分,为偏籼型;合系35号总分24分,为粳型;354份渗入系中有籼型材料179份、偏籼型76份、粳型25份和偏粳型74份;经InDel分子指数法鉴定发现:普通野生稻和合系35号的籼型基因频率分别为0。32和0。04,分别属于偏粳型和典型粳稻;在354份渗入系中有典型籼稻113份、籼稻84份、偏籼36份、中间类型29份、偏粳21份、粳稻24份和典型粳稻47份。综合程式指数法和InDel分子指数法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拟合度高达92。42%,仅普通野生稻及26份渗入系的籼粳类型划分结果存在偏差。[结论]程式指数法和InDel分子指数法鉴定稻属资源籼粳属性的结果基本一致,2种方法结合应用可有效分析普通野生稻及其渗入系后代的籼粳属性;普通野生稻籼粳属性在表型和分子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普通野生稻籼粳分化不彻底有关。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渗入系后代的籼粳类型丰富、分化明显,是重要的育种材料,也是研究普通野生稻起源、进化及分类的宝贵资源。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渗入系籼粳属性程式指数法InDel分子指数法

    施氮促进旱作覆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机制

    刘耀权王林林李玲玲谢军红...
    193-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氮肥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机制,提出旱作玉米适宜的施氮量。[方法]设置4个氮肥水平(N0:不施氮肥,N1:施纯氮100 kg/hm2,N2:施纯氮200 kg/hm2,N3:施纯氮300 kg/hm2),分析不同氮素水平对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以及玉米叶片保护酶活性、光合性能、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但N2和N3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N2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0542。67 kg/hm2和22。28 kg/(mm·hm2),比N0分别提高161%和132%,方程拟合的最高籽粒产量及其施氮量接近N3处理。施氮量对玉米耗水量影响显著(P<0。05),在生育期内施氮处理的土壤水分亏缺程度大于N0,施氮促进玉米生长,增加土壤水分消耗,加剧土壤水分亏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叶片的SOD、POD和CAT活性提高,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可延缓叶片衰老,增强玉米抗旱性;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叶片PEP羧化酶和RuBP羧化酶活性以及叶绿素含量均提高,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强(P<0。05)。[结论]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纯氮约200 kg/hm2可较好地增加玉米抗旱性,提高玉米光合碳同化能力,延缓衰老,从而提高玉米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抗旱性光合特性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小麦CesA基因家族鉴定及特征分析

    吴兴阳胡义锋马东方刘易科...
    203-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鉴定和分析小麦纤维素合成酶(CesA)基因家族成员,为进一步阐明小麦CesA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小麦全基因组上系统鉴定小麦CesA (TaCesA)基因家族的成员。对小麦CesA基因的系统发育、染色体位置和转录组进行分析。预测TaCesAs基因结构、保守基序、顺式元件、蛋白质特征和亚细胞定位,并对小麦及其亚基因组供体中CesAs同源基因进行比对。[结果]共鉴定出21个TaCesA基因,分为3组(a、b和c)。基因结构分析发现TaCesA含有多个内含子,但部分基因非翻译区(UTR)结构存在缺失。TaCesA基因与其亚基因组供体关系保守。TaCesAs的上游包含45个与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生长发育和植物激素相关的元件,预示这些基因可能参与响应小麦的生物学功能。表达谱结果显示:TaCesA基因在缺磷、高温、低温、干旱、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逆境胁迫中均有响应。[结论]小麦CesA基因具有保守的基因结构和蛋白结构,且在小麦抵御非生物和生物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

    小麦纤维素合成酶(CesA)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谱

    云南主栽甘蓝型油菜品种硼效率分析

    张玉松汪骞孙超米超...
    214-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云南主栽甘蓝型油菜品种的硼效率,分析苗期组织硼含量的差异及其与硼效率的相关性,为油菜硼高效育种及硼效率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21个云南主栽甘蓝型油菜品种和2个外省品种为材料,设置正常硼(NB,25。00 μmol/L)和低硼(LB,0。25 μmol/L)处理,采用两步筛选法(苗期生物量、全生育期产量)对其硼效率进行评价,并对23个油菜品种苗期根、茎、叶柄和叶的硼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 筛选出3个硼高效、6个硼中效和14个硼低效品种,且产量筛选与苗期筛选结果一致,表明两步筛选法评价油菜硼效率具有较好的可靠性。NB与LB处理下油菜植株各组织的硼含量均为叶>叶柄>茎>根,且NB条件下不同硼效率品种的同一组织硼含量差异不大,但LB处理下其硼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降低幅度为硼低效品种>硼中效品种>硼高效品种。相关性分析表明:硼效率系数与低硼下组织硼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组织硼含量降低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且与根的硼含量降低率的相关性最高。 [结论] 根的硼含量降低率可作为甘蓝型油菜硼效率评价的可靠指标。云南主栽油菜硼高效品种较少,在云南油菜生产中应注意施用硼肥并选择硼高效油菜种质资源作为育种亲本。

    云南甘蓝型油菜硼效率

    镁毒害抑制茉莉酸信号通路增加拟南芥对南方根结线虫敏感性的研究

    刘沛王丹胡先奇
    220-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镁毒害胁迫下拟南芥生理过程及响应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的变化及相关分子机理。[方法]以贫营养的蛭石为培养基质,通过盆栽试验分析镁毒害胁迫(15 mmol/L MgCl2)下拟南芥叶绿素合成变化及拟南芥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抗/感性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策略分析镁毒害胁迫下拟南芥基因上、下调变化关系;对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镁毒害胁迫下,拟南芥叶绿素合成受到显著影响,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P<0。05或P<0。01)。拟南芥线虫敏感性分析显示:镁毒害处理组接种线虫30 d后,根内发育形成的雌成虫数及根表形成的根结数均显著多于对照(P<0。05),表明镁毒害胁迫增加了拟南芥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的敏感性。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镁毒害胁迫下,拟南芥中8个与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和次级代谢产物等代谢相关的基因显著上调;下调基因中,有5个基因均属于信号转导过程,分别涉及茉莉酸生物合成通路和茉莉酸介导的防卫反应通路。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表明:分别用2个内参基因校正后,各上、下调基因表达趋势一致,与转录组测序数据吻合。[结论]镁毒害胁迫干扰了拟南芥植株以叶绿素合成为代表的正常生理过程,抑制了拟南芥细胞茉莉酸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相关关键基因的表达,增加了拟南芥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的敏感性。镁可能是参与拟南芥中茉莉酸介导抗南方根结线虫防卫反应的重要矿质元素。

    镁毒害拟南芥茉莉酸信号通路南方根结线虫

    基于iTRAQ技术分析镉胁迫下泽兰实蝇雄性附腺差异蛋白的表达

    桂华敏鲁武锋李丽芳高平...
    228-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镉污染对泽兰实蝇(Procecidochares utilis Stone)雄性附腺蛋白质造成的影响。[方法]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 (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 技术结合MS/MS对染镉与未染镉的泽兰实蝇雄性附腺蛋白质进行分析与鉴定。[结果]共鉴定出3661个蛋白质,具有定量信息差异的蛋白质58个,其中上调的蛋白质38个,下调的蛋白质20个。GO和KEGG注释分析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蛋白质具有催化、代谢和转运等功能,表明染镉后泽兰实蝇雄性附腺中多种功能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镉污染可改变泽兰实蝇雄性附腺蛋白质组,并鉴定了镉胁迫后泽兰实蝇雄性附腺的差异蛋白。

    泽兰实蝇雄性附腺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 (iTRAQ) 技术蛋白质组

    津巴布韦烟草丛顶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

    赵兴能张未张丽芳徐萍...
    237-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鉴定津巴布韦烟草丛顶病病原复合体组成。[方法]采集津巴布韦烟草丛顶病样品,对其病原复合体进行分子鉴定。[结果]烟草丛顶病毒津巴布韦分离物(tobacco bushy top virus-Zimbabwe,TBTV-Zim-babwe)在基因组RNA核苷酸序列水平上与幽影病毒属(Umbravirus)其他成员的一致性为47。8%~94。6%,其中与埃塞俄比亚烟草丛顶病毒(Ethiopian tobacco bushy top virus,ETBTV)序列的一致性最高,为94。6%;与中国烟草丛顶病毒(tobacco bushy top virus,TBTV)序列的一致性仅为56。9%。分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病毒分离物与ETBTV同源性最高,为ETBTV的分离物,与TBTV为不同的病毒种。TBTV-Zimbabwe卫星RNA与ETBTV卫星RNA在基因组全长核苷酸序列水平上的一致性为93。9%,与GenBank数据库中除ETBTV卫星RNA之外的其他序列无同源性。研究还获得了津巴布韦烟草丛顶病病原复合体中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外壳蛋白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结论]津巴布韦烟草丛顶病病原复合体包含3种病毒组分,它们分别与埃塞俄比亚烟草丛顶病病原复合体的3种组分在病毒种的分类水平上一致。津巴布韦与中国烟草丛顶病病原物差异较大。

    津巴布韦烟草丛顶病病原复合体卫星RNA马铃薯卷叶病毒

    分娩限位栏经历对母猪产仔行为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朱怡轩王孝义鲁立刚陈强...
    243-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分娩限位栏经历对母猪产仔行为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68头不同分娩限位栏经历的大白母猪分为初产母猪(经历0次)、经产1~3次母猪和经产4~6次母猪3种类型。在相同产房条件下,以相同规格的分娩限位栏作为试验母猪的陌生分娩环境,不同类型的母猪分别在预产期前7 d进入分娩栏,持续跟踪测定和分析7个胎次母猪的行为及生理指标。[结果]随分娩限位栏分娩次数增加,母猪在分娩限位栏内表现得更加安静,在陌生分娩环境内的运动步数显著减少(P<0。05),侧卧时间显著延长(P<0。05),坐立、跪立、假咀嚼和啃栏等异常行为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显著降低(P<0。05或P<0。01)。此外,与初产母猪相比,经产1~3次和经产4~6次母猪在相同测定时间内的体表温度均更低(P>0。05或P<0。05),心率更慢(P<0。05或P<0。01),血氧饱和度总体上呈一定幅度的上升(P<0。05)。[结论]随着分娩限位栏经历次数的增加,母猪可通过调控自身行为及生理过程更好地适应陌生分娩环境。

    产仔母猪行为生理指标分娩限位栏经历

    南极磷虾粉的发酵及体外消化抗氧化特性研究

    李雪萍刘志东宁喜斌
    249-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发以虾粉为原料的优质饲料蛋白源。[方法]利用嗜热链球菌18748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18748)发酵南极磷虾粉,分析影响发酵的因素,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菌株的发酵条件以提高酶活力。经过体外模拟胃消化后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OH·自由基清除率、总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对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影响发酵的显著因素为:发酵温度43 ℃,初始pH 6,接种量5%,此时嗜热链球菌18748产蛋白酶活力达到最大(6。82 U/mL)。抗氧化分析结果显示: OH·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降低(P<0。05),但仍然具有较高的清除水平,总酚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结论]南极磷虾粉发酵液在模拟消化过程中,胃蛋白酶可能促进抗氧化活性物质的释放,且消化后仍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工业化开发发酵虾粉及抗氧化产品提供借鉴。

    南极磷虾粉嗜热链球菌发酵体外模拟消化抗氧化活性

    鹌鹑MITF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研究

    祁艳霞张小辉庞有志刘佩...
    257-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MITF基因在鹌鹑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羽色形成的关系,分析启动子甲基化对MIT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克隆鹌鹑MITF基因mRNA的CDS区域并进行DNA测序,对得到的序列进行BLAST比对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qPCR分析MITF基因在栗羽朝鲜鹌鹑和北京白羽鹌鹑胚胎发育第6、8、10、12和14天的表达变化。克隆朝鲜鹌鹑和北京白羽鹌鹑MITF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并进行DNA测序,利用BS-PCR分析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水平。[结果]鹌鹑MITF基因与日本鹌鹑同源基因相似度达99%,包含147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蛋白由49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没有信号肽和明显的跨膜区,成熟蛋白位于细胞核中。在胚胎发育的6~12 d,朝鲜鹌鹑MITF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北京白羽鹌鹑(P<0。05或P<0。01)。鹌鹑MITF基因启动子区域包含丰富的顺式作用元件和1个346 bp的CpG岛,朝鲜鹌鹑MITF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平均甲基化水平为18。52%,北京白羽鹌鹑的平均甲基化水平为29。63%,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北京白羽鹌鹑MITF基因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状态导致其表达水平下降,这与其羽色白化有一定的关系。

    鹌鹑羽色MITF基因甲基化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