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云南农业大学

朱有勇

双月刊

1004-390X

xb@ynau.edu.cn

0871-65227711

650201

昆明黑龙潭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云南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报道农业和生物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结合科研、教学、生产实际,主要刊登有关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技术、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植物保护、土壤与植物营养、园林园艺科学、食品科学、蚕桑、畜牧与兽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水产养殖、农业生态学、农业机械、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等学科创新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本刊的特点是创新性、综合性、实用性相结合,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农业及生物科学研究、教学、生产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及科研和决策部门的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指标模糊综合评价的烤烟采收成熟度研究

    江智敏邓小华张仲文郑宏斌...
    45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湘中宁乡烟区稻田种植烤烟云烟87上部烟叶的适宜采收成熟度。[方法]设计习惯采收、延迟5 d采收和延迟10 d采收共3个成熟度,研究采收成熟度对稻田烤烟上部第11~16叶位烟叶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采用模糊评价方法构建烟叶外观质量指数、物理特性指数、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感官质量指数、经济效果指数和综合效果指数评价不同采收成熟度的效应。[结果](1) 不同采收成熟度对上部第11~16叶位烟叶质量的影响不同。(2) 随着烟叶采收成熟度的增加,烟叶的单叶质量、叶片厚度和叶面积质量下降,糖含量和烟碱含量增加,产量和产值增加。(3) 延迟5和10 d采收的烟叶外观质量指数较习惯采收分别提高8。58%和15。08%,物理特性指数分别提高0。92%和0。18%,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分别提高18。61%和−8。04%,感官质量指数分别提高6。67%和6。40%,经济效果指数分别提高20。08%和28。09%,综合效果指数分别提高7。76%和7。49%。(4) 上部叶以叶片颜色黄绿至变黄50%~70%、主脉全白、支脉变白50%、部分茸毛脱落、叶缘微卷曲、叶尖下勾和叶面出现少量成熟斑为适宜采收成熟度。[结论]宁乡烟区可适当提高烟叶采收成熟度,以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和增加烟农收入。

    烤烟成熟度上部烟叶云烟87模糊综合评价

    不同等级软枝乌龙茶品质研究

    刘晓慧王琼邓锶涵董海玉...
    464-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等级软枝乌龙茶化学特征及其品质差异。[方法]以台湾引种至云南腾冲的特级、一级和二级软枝乌龙茶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审评、内含成分检测和挥发性成分检测分析不同等级乌龙茶的品质差异,研究其化学成分及含量、挥发性成分及含量与茶叶等级的关系。[结果]感官审评得分、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简单儿茶素占比与茶叶等级呈正相关;酯型儿茶素占比与茶叶等级呈负相关。3个等级的软枝乌龙茶共检测出191种挥发性成分,有24种共有组分,挥发性成分中己酸己酯、(E)-己酸-2-己烯酯和D-柠檬烯含量与茶叶等级呈正相关,十七烷、十八烷、吲哚和雪松醇等含量与茶叶等级呈负相关。[结论]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等含量及儿茶素组成与茶叶等级相关性较大,可作为软枝乌龙茶等级划分的依据之一。

    软枝乌龙茶茶叶等级品质挥发性成分

    紫云英苷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温燕龙李文云张楠苏荣镇...
    471-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初步测定4种辣木多酚单体成分(紫云英苷、绿原酸、芦丁和金丝桃苷)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制作用,并以效果最好的紫云英苷为例,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紫云英苷应用于食品防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4种辣木多酚单体对大肠杆菌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通过生长曲线测定、结晶紫染色、核酸泄漏、蛋白质泄漏及扫描电镜探究紫云英苷对大肠杆菌生长、生物被膜及壁膜损伤的影响。[结果]4种辣木多酚单体对大肠杆菌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IC50值大小依次为金丝桃苷(676 μmol/L)>绿原酸(605 μmol/L)>芦丁(588 μmol/L)>紫云英苷(490 μmol/L)。经紫云英苷处理后的大肠杆菌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生物膜形成及生物膜粘附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01);细胞膜通透性极显著增加(P<0。001),导致生物大分子物质核酸和蛋白质泄漏;菌体出现表面褶皱、塌陷等严重变形现象。[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紫云英苷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机制,对植物源天然抑菌剂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紫云英苷大肠杆菌抑菌机制壁膜损伤

    树鼩永生化皮肤成纤维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奎秀莹王文广金亮子邓伟...
    478-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永生化树鼩皮肤成纤维细胞,为探究真皮层中皮肤成纤维细胞和其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提供新的试验材料。[方法]通过酶消化法从树鼩腿部皮肤分离纯化出皮肤成纤维细胞,利用携带SV40T基因的慢病毒转染细胞,挑取单克隆后进行传代培养;对传至50代以上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鉴定以及核型鉴定。[结果]传代培养后得到的细胞形态一致,且与原代细胞相比未发生改变,均为梭形和多角形纤维状,到第58代时细胞状态仍较好。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旺盛,第2~3天为细胞对数生长期,第5天进入平台期;免疫荧光可检测到皮肤成纤维细胞标志蛋白Vimentin和永生化SV40T强荧光信号。细胞核型分析显示:染色体数与中缅树鼩染色体一致,即所得细胞为永生化树鼩皮肤成纤维细胞。[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1株能够稳定传代的永生化树鼩皮肤成纤维细胞,为皮肤损伤修复及其他皮肤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试验材料。

    树鼩皮肤成纤维细胞分离永生化细胞株

    斗米虫对腹泻个体血液酶活性及肠道菌数的影响

    何振宇周卫青刘立伟郭钊翔...
    485-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药用资源昆虫斗米虫(Apriona germari)粉作为饲料添加成分对肠道菌数、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消化有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大肠杆菌的菌悬液注入小鼠腹腔建立腹泻小鼠模型,设置剂量分别为12%、8%、4%和0%的斗米虫粉饲料对小鼠进行喂食,测定肠道内部大肠杆菌数量和总菌数量以及血清中抗氧化酶(POD、SOD、GST和CAT)和消化有关酶(AMS、LPS和LDH)的活性。[结果]12%斗米虫粉组小鼠肠道中大肠杆菌数量和总菌数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3组斗米虫粉组小鼠血清中4种抗氧化酶活性和3种消化相关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且试体血清内这7种相关酶都随斗米虫粉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斗米虫粉可以提升血清中抗氧化酶以及消化酶活性,可以有效抑制并减少试体小鼠肠道总菌数和肠道大肠杆菌数,其中剂量为12%时效果最显著。

    斗米虫抗氧化酶消化酶大肠杆菌

    人参皂苷CK对力竭游泳大鼠抗疲劳作用及骨骼肌氧化应激的影响

    蓝瑞高梁益军
    491-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人参皂苷CK (ginsenoside compound K) 对力竭游泳大鼠抗疲劳作用及骨骼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模型组及人参皂苷CK低、中、高剂量组 (10、20和40 mg/kg),安静对照组及运动模型组用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4周;安静对照组大鼠不参加运动,其余各组大鼠于给药当天进行游泳训练。在末次给药结束后,进行力竭游泳试验,记录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检测血清抗疲劳指标[ 睾酮 (TTS)、皮质酮 (CTC)、乳酸 (LA)和尿素氮 (BUN)]、肌糖原和肝糖原储备水平、骨骼肌病理改变、骨骼肌氧化应激指标[ 过氧化氢酶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 (MDA)]及Nrf2和HO-1蛋白表达。[结果]与运动模型组相比,人参皂苷CK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血清TTS水平、肌糖原和肝糖原储备水平、骨骼肌CAT、GSH-Px和SOD活性及Nrf2和HO-1蛋白表达增加 (P<0。05或P<0。01),骨骼肌病理改变减轻,血清CTC、LA和BUN水平以及骨骼肌MDA水平降低 (P<0。05或P<0。01)。[结论]人参皂苷CK具有减轻力竭游泳大鼠疲劳的作用,该作用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进而增强骨骼肌的抗氧化应激能力。

    人参皂苷CK运动抗疲劳氧化应激

    余姚市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树木多样性研究

    谢春平宋益波刘大伟
    497-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余姚市30个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的树种构成及其多样性,为该地区及地区新农村绿化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群落学调查方法,分析调查样地内的树种组成、优势树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及树木胸径结构特征。[结果]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41科55属64种,其中以蔷薇科的种类最丰富,其次为冬青科、木犀科和芸香科等;但仅含1属1种的科占多数。各样地中,乔木以香樟的重要值最突出(28。08%),其次为桂花(9。58%)、银杏(6。60%)和女贞(4。72%)等;灌木以石楠(31。80%)、檵木(12。90%)和杜鹃(8。38%)等占有较大优势。各样地的树木多样性普遍偏低,相公潭村的树木多样性优于其他样地。本区域文化广场绿化树木的选用多以中、低龄乔木为主,径级结构多呈正金字塔形。[结论]提升树种多样性、优化树种组成结构和增加乡土树种占比是本区域新农村绿化建设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树种组成重要值树木多样性径级结构社会主义新农村

    热带地区6种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

    宿少锋王小燕林之盼金映红...
    505-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海南热带地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揭示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特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利用BIOLOG-ECO技术,对海南热带地区6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的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曲线基本一致,但碳源利用能力强弱有别。不同植被类型土壤192 h处的AWCD值大小顺序为:混交林>半红树林>次生林>椰子林>湿加松林>木麻黄林。不同林分类型对六大类主要的碳源利用率存在差异,混交林、半红树林、次生林和椰子林4种植被类型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类和多聚物的利用率最高,而木麻黄林和湿加松人工纯林土壤微生物对六大类碳源的利用率均不高,其中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碳源是这2种人工纯林主要碳源利用形式。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McIntosh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也表现为混交林、半红树林和次生林高于人工纯林。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能够明显区分,其中PC1可以解释所有变量方差的47。32%, PC2可以解释所有变量方差的31。58%,累计贡献达到78。9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各指标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P<0。01),与土壤pH呈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P<0。05)。[结论]相比纯林,人工混交林对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森林类型微生物多样性理化特性功能

    冬枣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及其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彭玲宋爱云董林水王新亮...
    515-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冬枣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和果实品质的关系。[方法]对不同果实发育期冬枣叶片和土壤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叶片和土壤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结果]冬枣叶片氮和磷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大降幅分别出现在盛花期和末花期;叶片钾含量在末花期上升至最大值,在果实硬核期和白熟期出现较大降幅。随着果实发育,土壤氮、磷和钾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速效氮在末花期以及有效磷和速效钾在果实硬核期降幅最大,分别为28。67%、17。38%和19。56%。营养枝叶和结果枝叶氮、磷含量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磷和全氮含量与结果枝叶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与2种类型叶片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2种类型叶片钾含量与果实硬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均呈显著正相关;结果枝叶氮、磷含量分别与单果质量、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均与结果枝叶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土壤磷含量的变化对冬枣叶片氮、磷含量影响较大,结果枝叶氮、钾含量均对果实品质有较大影响。实际生产中,可适当在冬枣盛花期前增施氮肥和磷肥、在果实硬核期前增施钾肥以提高果实品质。

    冬枣叶片土壤矿质元素果实品质相关性

    玉米‖马铃薯接种AMF对坡耕地水土及氮素流失的影响

    赵桂茹程易杨友琼周锋...
    523-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展玉米‖马铃薯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田间试验,为控制坡耕地水土及氮素流失、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提高作物产量收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不同处理T1 (玉米‖马铃薯+接种AMF)、T2 (玉米‖马铃薯+施用苯菌灵)、T3 (玉米‖马铃薯)、T4 (玉米单作)和T5 (马铃薯单作)对坡耕地水土和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的不同雨强下,间作处理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均低于单作处理,其中,T1处理的径流总量和侵蚀总量最小,径流总量较T2、T3、T4和T5处理分别减少47。67%、22。52%、72。97%和77。23%,侵蚀总量分别减少65。20%、50。01%、77。10%和96。95%。T1和T3处理的氮素流失总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T1处理较T2、T3、T4和T5处理分别减少56。48%、21。45%、69。70%和70。66%。说明T1处理对水土流失和氮素流失控制效果最好。[结论]玉米‖马铃薯间作体系接种AMF可以有效控制水土及氮素流失,为保持坡耕地水土及氮素资源提供新途径。

    玉米马铃薯间作丛枝菌根真菌水土流失氮素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