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

杨福泉

双月刊

1000-8691

0871-64154719

650034

昆明环城西路577号

云南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Yuna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关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倡导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选用具有真知灼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论证周密,讲究章辞,符合语法的学术理论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口老龄化对自然利率的冲击——兼论低利率环境中的宏观审慎政策选择

    朱军李建强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8 年以来,全球货币利率普遍下调,至今难以回调,其中影响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促使自然利率出现趋势性下行,牵引政策利率向下适应性调整.(2)在低利率环境中,"零利率下限"约束挤压中央银行利率的操作空间,导致货币政策难以发挥作用.(3)货币政策框架中设置有目标的宏观审慎政策可以发挥压舱石作用,缓解"零利率下限"约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且"信贷产出比"更适合作为金融稳定的衡量指标.这对于深入认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探索完善应对老龄化时代的宏观审慎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

    人口老龄化自然利率零利率下限宏观审慎政策

    数字技术可能引发的制造业"去全球化"风险

    王如玉柴忠东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不仅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也改变了全球制造业国际分工的格局.数字技术在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对全球价值链的长度、附加值地域分布与治理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得制造业价值链的形态、区位选择和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分制造业开始从分散化、非一体化走向集中化、再一体化,从全球一体化走向"全球本地化",制造业回归本土、区域化现象日益显著.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所引发的"脱钩""断供"等"去全球化"相比,这一数字技术驱动的"去全球化"现象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转型升级的难度,因而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数字技术"去全球化"再一体化虚拟集聚制造业

    税收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税收负担:基于金税三期的准自然实验

    张行张学升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金税三期政策试点推广所引起的准自然实验,利用 2009-2018 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以带有调节效应的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金税三期对企业税收负担的政策效应.结果表明,税收信息化建设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税收负担,通过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金税三期降低企业税负的效应还受到企业规模影响,企业规模越小,税收信息化带来的降低税负的政策效应更明显.该政策效应亦存在区域特征依赖性,在东部与中部地区政策效应显著,但西部与东北部地区并不显著.金税三期工程较好解决了税收信息化建设与降低企业税负之间的冲突,这一结论也有助于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与降低企业税收负担之间的关系.

    税收信息化企业税收负担企业规模金税三期渐进双重差分模型

    清代边疆治理实践与经验

    吕文利
    112页

    清末筹议放垦蒙地及在察哈尔地区的放垦实践

    吕文利马周睿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庚子之役后,为了应对统治危机,清廷接受岑春煊的建议解除蒙禁,并派贻谷推行垦务.察哈尔地区属内属蒙古,清廷对该地区的王公牧厂、私垦地进行大规模的放垦和清理,取得显著效果.在近代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末的垦务活动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蒙疆地区的一体化,推动中华民族形成嵌入式互动的发展格局,增强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使得维护国家统一的内在力量愈发深厚持久.

    北疆开发察哈尔蒙地垦务嵌入式互动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以宫廷南疆匠役、艺人为考察中心

    孙喆王苏佳
    12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四方文明竞逐、多元文化碰撞融会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风格.清乾隆时期统一新疆以后,一批批拥有独特技艺的南疆回人,包括金银匠、玉匠、画匠、编织匠、乐舞艺人、求雨祈晴人等陆续由南疆被选送至京城.清朝对包括南疆回人在内的各民族工匠、艺人的招纳和重用,塑造了清代宫廷文化的多民族属性,是有清一代物质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缩影.他们做成的器物和参与的各类宫廷活动,也以文化符号的方式,生动展现了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清朝多民族国家建构南疆匠役艺人

    慈善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治理

    张文
    136页

    朱子社仓与南宋乡村共同体的形成

    张文孙世达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宋代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分化加剧,乡村贫富矛盾日益尖锐,这在南宋初年的乡村社会尤其明显.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各种单一共同体成为小群体的生存策略,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乡村共同体反而受到削弱.在一些生存困难的地区,由常规性春荒引发的贫富对立就足以造成乡村共同体的分裂,更在饥荒期间造成乡村共同体的崩溃.为此,如何建立一种能够纾解民困、缓解贫富矛盾并修复乡村共同体的有效机制,成为南宋士大夫们尤其是理学家们重点思考的问题.朱熹的方案是:通过建立由士人领导的立足乡村的公益设施——社仓,构建一种利益平衡机制,贫民能够以较低代价获得所需口粮,乡里借贷利率也得以整体降低;富民尽管做出部分让步,并投入大量精力从事公益服务,但避免了社会崩溃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在这一体系中,士人作为儒家传统的代言人为系统注入道德内聚性,公益服务与慈善活动增进了结构的精神属性.由此,一个在官方监督下的由士人领导的建立在乡里社会场域上的地缘共同体得以成立.这种模式尽管并非尽善尽美,但在应对乡村社会分化导致的地缘共同体分裂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被后世所继承,这无疑是朱子社仓超越南宋时代的价值所在.

    朱子社仓南宋乡村共同体

    明代乡村慈善模式的制度设计和基层组织慈善功能的演变——以两湖地区为中心

    周荣
    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明初的乡村治理理念中,乡里制度是以里甲制为中心的综合多功能体,蕴含了丰富的社会管理、教化、治安等功能,也蕴含了巧妙的慈善功能.鳏寡孤独残疾有养、婚姻丧葬有助等慈善目标被融于官方的礼法体系和里甲编排等制度安排中.明中叶以后,社会分化加剧,里甲面临瓦解,部分职能废弛,有识之士在重整乡村秩序的过程中,借重的依然是明初的乡治理念.以乡约为中心的保甲、社仓等制度设计成为明代中后期基层治理和慈善救助的主要内容,保甲、乡约、社仓、社学"四合一"是明中后期理想的乡治模式.由于明代乡村治理中贯穿了精神与物质、慈善与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基层社会得以在较长时间中维持相对稳定的秩序.

    明代乡村慈善乡里制度基层组织

    印度对外战略新动向——基于"全球南方"的视角

    朱玲玲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南方"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在全球治理、地区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印度将"全球南方"纳入对外战略布局,助力其大国战略,抬升国际威望.在政策层面,印度通过争做"全球南方"领袖、充当"西方"与"全球南方"的桥梁以及拓展"微型多边主义"的多项战略举措加强与"全球南方"的联系,将"全球南方"视为维护战略自主和对冲中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应看到,印度的"全球南方"外交攻势仍面临诸多挑战:印度"全球南方"领袖合法性问题、印度与西方国家的深层矛盾问题、印度"全球南方"领袖角色面临激烈外部竞争.作为"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中国坚定维护"全球南方"的共同利益.在当下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在外交实践中应更加注重把"全球南方"国家作为优先方向,不断深挖合作潜力,培育合作动力,谋求共同发展,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征程中推动"全球南方"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印度"全球南方"对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