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黄顺

双月刊

1671-0681

0871-68426263

650111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杨家村云南行政学院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The Journal of Yunn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独特、鲜明的办刊个性在全国期刊界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研究政治学、行政学的知名学者关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末梢治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筑牢基层基础的实现路径

    何得桂陈露露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基于弥补科层化治理回应性不足以及破解治理"悬浮化"的需要,突出人民性和精细化的对基层的末梢治理应运而生。顺应属地管理和属性治理相融合的趋势,末梢治理把被动式治理转化为积极回应式治理。除了治理重心下沉和治理空间拓展之外,它还推动基层社会的安定有序且充满活力。通过构建"纵向到底与横向到边"融合共生的闭环式治理体系,它彰显制度优势以强化组织基础,注重治理为民以夯实社会基础,拓展治理空间以提升能力基础,重视数字赋能以稳固智治基础。依托组织协同、社会联动和民众参与的共同缔造机制,它积极调适治理结构、优化治理理念、调整治理策略并完善治理机制,增强敏捷治理和回应能力,进而更好地筑牢基层基础。

    末梢治理基层治理基层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发生发展的政治关系和政治进程研究

    韦堡山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构要素和能动要素,解释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开创并走向成功,需坚持"政党中心主义"研究立场,聚焦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核心主体。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现代化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挑战,传统党建模式已难以满足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变革党建模式,更加突出运用治理的理念、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管党治党建设党,实现政党治理现代化,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共产党回应现代化发展要求、应对现代化挑战的策略。从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来阐释党与现代化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论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也进一步充实了"政党中心主义"的研究进路。

    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关系政党治理

    论预防性治理中价值-工具双重理性关系的平衡

    陈光公衍华
    22-2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防性治理作为风险或纠纷源头治理的重要方式,在我国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等是预防性治理的重要载体。这些机制内含价值-工具双重理性。受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等因素影响,预防性治理机制中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会产生紧张关系。具体表现为,作为治理目的的"人"未得到应有尊重,多元价值位阶倒置影响预防性治理效果,以及治理主导主体的治理权缺乏有效规范等。为此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或采取相应措施,包括明确"人"作为预防性治理的首要目的,重置预防性治理所维护的多元价值位阶,以及规范治理主导主体治理权的使用等,以平衡好预防性治理中价值-工具双重理性的关系,实现良好治理。

    预防性治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治理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党委职能部门: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为中心的分析

    张克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委职能部门是党的工作机关的一种重要组织类型,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独特作用。基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系统分析党委职能部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机构定位、职能作用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发现,党委职能部门负责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机构设置上兼具职能型组织和协调型组织双重特点。党委职能部门履行所在工作领域的宏观管理职责和具体管理职责,归口领导管理本系统本领域有职责联系的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当前,党委职能部门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职责配置不尽合理,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归口领导管理职责边界未厘清,以及所属事业单位数量过多、效能不高等问题。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导向,党委职能部门要合理配置宏观管理和具体管理职能,全面完整履行被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责,提升归口领导管理制度化水平,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

    国家治理党委职能部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党内法规

    地方综合执法改革的"内卷化"风险及整体性韧性治理研究

    曾凡军商丽萍
    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是实现行政执法体制创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一环。在当前深化综合执法改革阶段,依循政策推进的地方综合执法改革实践受制于诸多主客观因素,地方政府所处的改革生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暴露出其所不能以及乏力的"非韧性"症状,出现了"有改革无变革"的叠变性"内卷化"风险。研究发现刚性过度扩张的环境中改革预期动力消解,"内卷化"风险在改革过程、结果效能、改革效率、边际效益等层面上显现,改革原有政策设计成效不显著。从生成逻辑看,科层制与属地压力叠加生成改革约束、治理机制缺位引发改革结构分散、非常规治理工具依赖演化脆弱系统、地方行为主体异质等共同形塑了"内卷化"风险。由此,在复杂多变环境中实现对综合执法改革"内卷化"风险的因应治理,需在适应地方改革情境张力的基础上,着眼于整体性和注重包容调适的推进路径,系统构建集治理主体、制度框架、运作机制、治理技术、结构功能于一体的整体性韧性治理策略,推进地方政府组织结构的多层次、立体式构造,增强其承载改革的组织韧性,进而实现对综合执法改革"内卷化"风险的治理与规避。

    行政执法体制综合执法改革内卷化整体性治理韧性治理

    职务职级并行制度的激励效果探析:一个解释性框架

    尹艳红胡晓东栾一飞
    5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务职级并行制度作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一大亮点,从试点到执行已近10年,在实践中发现,尽管职务职级并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仍未能完全解决公务员晋升困境。本文结合相关晋升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和追踪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探析了职务职级并行的实际运行效果。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对绝大部分公务员的工作动力和工作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激励效果。但制度深入推行中开始显现出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激励积极性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边疆生态安全治理:态势感知、战略转型与共生治理

    马元喜张欣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边疆在"发展主义"话语体系的形塑下,过份偏重于经济增长。其在带来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也因忽视有效的生态保护举措而预埋了土壤侵蚀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威胁、林草生态系统退化、自然资源浪费严重、海洋生态污染严峻与环境毒化扩散等多重风险,引致边疆生态安全风险感知进入了新的境况。对此,边疆生态安全治理应当被投射更多的注意力。事实上,在应对日渐凸显的生态安全不确定性风险时,推动边疆地区实现"生态支边"向"生态护边"方略的转型,是除了筑牢生态安全底线外,追求更高层次财富创造内质动力转换的内生选择,能够实现生态安全治理"三大效益"的融合。实现边疆生态安全治理需要创新治理思维,重新审视周边关系、央地关系、主体间的关系等结构性因素,将力争周边间合作共治,推动政府间同向协作治理、促进主体间和衷共济作为重要抓手,形塑一种生态安全共生治理新类型,使其成为推进新时代边疆生态安全治理的最佳选择。

    边疆生态安全生态支边生态护边共生治理周边生态安全共同体

    城市社区敏捷治理的运作逻辑、运行梗阻及其解构——基于结构—过程—功能分析框架

    袁金辉张海琪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城市社区人口高密集、需求复杂等特点,传统治理模式存在治理主体碎片化、治理结构内卷化、价值引领功能缺失等问题。敏捷治理具有灵活性、快速决策和行动、持续创新和改进,以及促进团队合作和沟通等诸多优势。将敏捷治理应用到城市社区治理中有着较高的契合性,它强调居民的参与合作,注重适应快速变化需求,倡导创新和效率,依靠数据驱动决策,并平衡技术与人文关怀。因此,基于敏捷治理视角,构建"结构—过程—功能"分析框架,来探讨城市社区敏捷治理的运作逻辑。研究发现,城市社区敏捷治理有助于实现整体智治、灵敏回应及以人为本。但是目前城市社区敏捷治理依旧存在结构层面的角色失灵、治理过程的低效失范、治理功能的情感式微等梗阻。基于此,应当从结构、过程、功能上进行梗阻解构,探索结构上的多元协同、过程上的敏捷高效、功能上的情感联结,进而促进城市社区敏捷治理高质量发展。

    城市社区敏捷治理整体智治灵敏回应人本主义

    "生态型"治理:山区乡村经济、社会与生态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基于对D村的调查分析

    陈德顺李开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区乡村相较于一般乡村,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更为丰富,但也存在产业单一、精英俘获、生态破坏等发展转型困境。对此,学界大多数从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等角度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和生态的角度。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正是经济、社会、生态均衡发展视角的缺失,导致转型失败。本文运用"两山"理念,站在均衡发展的角度,搭建了"转化—共享—保护"的"生态型"治理分析框架。基于对一个典型村落的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治理之间,转化不畅,则民生不兴;共享不均,则社会不稳;保护不力,则导致生态破坏。处理好三者关系的实践路径在于:坚持以民生为导向,转变增收方式,运用转换机制发挥绿色生产功能;以和谐为宗旨,打造利益共同体,运用共享机制发挥社会协调作用;以"三治融合"为保障,保护生态环境,运用保护机制发挥可持续发展功能。三种机制协调运转,确保山区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均衡发展。

    "生态型"治理"两山"理念转化—共享—保护均衡发展

    认知与协同:澳门青年对中葡平台的认知及影响研究

    陈朋亲温国砫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考察了澳门青年对中葡平台的认知,发现澳门青年对中葡平台的积极评价多于消极评价,这与中葡平台的接触频率、跨境频率以及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影响有关。澳门青年对中葡平台的积极利用与高度评价表明,频繁地与中葡平台接触以及跨(国)境流动能够促进他们产生对中葡平台的积极评价。同时,澳门青年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中葡平台"走出去"与"引进来",在流动中获得诸多就业创业的机会,还可以增强他们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因此,中葡平台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而且也让澳门青年有机会利用该平台连接澳门、内地与葡语国家并从中获取资源实现自身发展,对澳门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澳门青年中葡平台认知态度国家认同高水平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