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吴卫民

季刊

1671-5047

Xb10690@vip.163.com

0871-65937332

650500

云南昆明市五华区雨花路1577号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nnan Aits Institut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弘扬民族艺术为己任,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美学观为指导思想,服从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到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社团的兴起与"战地活动"

    申雷杜少虎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鲁迅引入欧洲版画开始,中国的新兴木刻版画就慢慢地发展了起来,逐渐出现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热潮.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在最早从事木刻的社团杭州"一八艺社"1931年夏天被迫解散之后,后继有春地美术研究会、野穗木刻社、野风画会、涛空画会、大地画会、铁马版画研究社、木铃木刻研究社、未名木刻社等木刻社团先后出现,不余遗力地坚持推广木刻.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明目张胆地侵略中国,年轻的木刻家们开始创作抗战主题的作品,唤醒民众抗战的热情.社团组织性与抗战性成为中国新兴木刻早期发展的两个显著特征.西安事变解决之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新兴版画在延安以及更为广泛的解放区都日益体现出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抗战时期,木刻家们通过组建社团的方式,在延安地区向边区大众推广木刻版画,以刀为笔,在延安形成了新的木刻运动中心,并贯穿了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

    延安版画木刻社团鲁艺木刻研究班木刻绘画研究会鲁艺木刻工团

    延安抗战时期漫画社团的活动及其影响

    冯念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主要梳理了延安抗战时期漫画社团组建的时代背景,探讨了这一时期漫画社团的主要活动情况,笔者认为这一时期漫画社团的组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其漫画宣传方式与以往大不相同,具有陕甘宁边区的地域特色.这一时期的漫画社团与木刻社团是融为一体的,在组织创作抗战漫画、宣传抗战、鼓舞军民斗志和团结陕甘宁边区乃至全国漫画家队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延安抗战时期漫画社团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流击水》讲好党史故事探微

    张霆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立足讲述中国共产党建党经过及早期革命历程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已经有了多年历史,且产生了若干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作品.特别是近年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成功吸引许多年轻观众观看,掀起收视热潮,产生突出社会反响的,当属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与《中流击水》,值得特别关注.两剧基于讲好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动人讲述——以历史进程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深沉抒写拳拳的救亡初心,以重要情节为干,以传神细节为叶,恢宏展示炽热的寻路岁月以及以史实还原为骨,以精神诠释为魂,真确撰述不朽的建党伟业,使它们成功成为引领观众重温中国共产党"初心"、感受革命先辈激昂而慷慨的"寻路"历程、接受伟大建党精神洗礼的精品佳作,进而得以征服广大观众.

    建党《觉醒年代》《中流击水》党史叙事

    中国老年题材网络剧的老年群体媒介形象新构

    田晔吴云涛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增进民生福祉和追求品质生活愈发成为大众的普遍诉求,老年群体以自身力量消解着刻板印象并迎接美好生活.面对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数量,一批优秀的老年题材网络剧不仅呈现出老年群体时尚潮流、青春活力、老有所乐的积极养老状态,更展现出老年群体在群体互助和社会担当中获得自我效能的积极一面.老年群体的媒介形象逐渐从传统电视剧中蛮横顽固、年老体弱、失能失智的负面形象,转变为寻找自我精神力量和生命价值的正面形象,不断建构着老年群体的话语体系.这是老年群体主体意识的复归、大众传媒的消费想象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合力建构出的媒介形象,不仅对于激发老龄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更满足了青年观众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老年生活的憧憬,缓解了青年群体高强度压力下的精神焦虑,不断推动着老年群体高质量生存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老年题材网络剧媒介形象"新老人"

    20世纪20年代报人的电影批评观念及历史贡献——以何心冷为例

    闫明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何心冷一生以电影批评家与报纸编辑两种身份活跃于电影界.作为电影批评家,他受新思潮影响,肩负起用电影传播五四精神之责;对国产影片展开批评,倡导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其所秉承理性的民族主义精神值得重新思考;针对电影行当及产业进行分析,给出可行性建议,何心冷对于电影艺术的思考,常有独到见解;作为报纸编辑,他依托《国闻周报》《大公报》,刊载讨论电影的文章,向读者普及电影文化知识,并号召电影院放映改良,劝勉观众形成良好的观影习惯,实质上建构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公共空间.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天津,他对于电影传播所做出的功绩,都值得后人铭记.

    何心冷五四精神民族主义实践美学公共空间

    作品选

    封2,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