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百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百家
艺术百家

晁岱健

双月刊

1003-9104

yishubaijia@126.com

025-84699052

210005

南京市中山南路89号江苏文化大厦8楼

艺术百家/Journal Hundred Schools In Art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艺术百家》是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国家级综合艺术类大型理论性中文核心学术期刊。期刊自身拥有辉煌的发展历程,屡次被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评定为江苏省一级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 《艺术百家》创刊于1985年3月1日,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宣复(1985)19号文件,确定《艺术百家》创刊并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办刊宗旨为立足江苏本省,面向海内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提倡自由平等交流基础上的文化融合,着重刊发有价值、对实践拥有实际指导意义和突出、深厚的思想性的艺术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成果,全力服务江苏文化强省建设。《艺术百家》创刊24年来,坚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面向时代关注艺术各学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弘扬、引领作用,坚持先导、服务职能,期刊内容着眼于国家重大文化课题,着重突出内容的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理论性,努力建立区别于其他刊物的学术眼光与文化品质,在学理的框架下坚守独立的艺术思想,提倡原创,关注当代性,审视学术热点。自创刊之初,《艺术百家》就一贯致力于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杂志栏目内容设置涵盖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二级学科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等8个学科研究方向,兼顾哲学、美学、建筑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术领域中与文化有关之部分。 《艺术百家》杂志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三次被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权威学术机构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曾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收录,并被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数据平台全文收录。《艺术百家》于2004年首批入选中国学术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行列,坚持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艺术百家》杂志社的直属领导机构为《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任《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主任,编委会副主任为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编委会委员为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副厅长高云、马宁 ,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宋玉麟,江苏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嵇亚林,江苏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汪人元,南京图书馆副馆长许建业,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晁岱健,江苏省文化厅《剧影月报》编辑部主编、省文化厅文化信息处副处长朱军。 《艺术百家》编辑部为《艺术百家》编辑委员会领导下的日常办事机构。《艺术百家》杂志社实行编辑委员会领导下的编辑部主任负责制。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楚小庆同志兼任《艺术百家》编辑部主任。 《艺术百家》杂志由河海大学印刷厂承印,采用新型高新科技特殊纸张,黑白、彩印四色胶版印刷。江苏省报刊发行局主持杂志的全国邮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杂志为双月刊,大16开,204页,单月15日出刊,邮发代号:28-360,国内定价20元。《艺术百家》期刊文种为中文,国内统一刊号为CN32-1092/J,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3-9104,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承担杂志的国外总发行业务,国外发行代号为BM7521。南京市白下区地方税务局审批的《艺术百家》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为宁工商广告许可证101170号。《艺术百家》编辑部地址位于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2号9楼,邮政编码为210005。《艺术百家》编辑部办公电话为025-86645690、025-86645620,传真号码为025-86645690。杂志社网址为 ;。编辑部处理网上来稿的专用电子信箱为yishubaijia@126.com。《艺术百家》期刊采用国家标准信息化处理格式,格式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局1987年5月5日批准,1988年1月1日实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梅鼎祚"序跋""题词"中的戏曲观

    孙蓉蓉
    77-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鼎祚是中晚明时期影响较大的戏曲作家,是"骈绮派"的代表人物.梅鼎祚在相关剧作的"序跋""题词"中提出了"曲本诸情"的戏曲本源论,主张"兼参雅俗"的语言风格,并强调"累累而不绝"的音韵曲律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戏曲观.中晚明时期是我国古代戏曲创作和理论的繁荣发展时期,梅鼎祚的戏曲观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梅鼎祚"曲本诸情""兼参雅俗""累累而不绝"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何为"京味话剧"与"京味话剧"何为

    褚云侠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味话剧"这一说法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批评家广泛使用,后作为一种话剧类型进入中国当代戏剧史.但"京味话剧"的概念一直较为模糊,这和"京味"内涵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探讨何为"京味话剧",不仅要反思何为"京味",还要将话剧这种舞台艺术放在与剧场的互动关系中加以理解.而何为"京味话剧"也决定了"京味话剧"何为,从"京味话剧"到21世纪之后衍生出的"新京味话剧",其产生的历史情境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核心精神特质和审美功能是一以贯之的.

    "京味""京味话剧"北京人艺

    戏曲水袖考

    周月潘健华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汉代出现的水袖是众所周知的戏曲表演装扮载体,对其进行历史溯源与价值剖析具有以小见大的美学观照价值.目前学界对戏曲水袖的探讨多以表演程式研究为主,而对服饰史论考证不足.文章明确了袖褾是戏曲水袖的鼻祖之一,历史中的乐舞长袖和生活袖褾对于戏曲水袖的出现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辨析了袖褾与现代水袖的结构形态,归纳了戏曲水袖出现后不同角色行当的演绎表达.水袖具有鲜明的东方表演美学特性,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区别于其他表演门类的程式化装扮法则.水袖虽不见"水",却具有"水"形态的波澜,能够展现角色的情绪,传达表演者的万般意蕴.

    戏曲水袖溯源嬗变演绎

    民族国家想象与当代舞剧的地方性书写

    仝妍向楠
    99-10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观近年来的舞剧创作,地域性民俗事象和具有地域文化属性的传统舞蹈语汇成为审美再造与情感浇铸的符号,实现舞剧作品的主题叙事与情感表达.这种创作手法与表现风格,凸显了当代舞剧创作在题材类型、舞蹈语汇等方面对民族风格、地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追求.当代舞剧创作中的地方叙事,以复现性、现时性、互文性让"中国舞剧"更具表现力:一方面呈现出各地区、各民族风格的独特样貌,另一方面营造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文化想象,呈现出中国当代舞剧创作既丰富多样又浓墨重彩的景象.由此,舞剧创作对区域、族群文化的再现与想象,进一步促进了"地方"意义的开放性,为文化共生观照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更多可能.

    当代舞剧地方叙事文化记忆文本互文当代性中华民族共同体

    《吕氏春秋》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衍化——以礼乐、孔、孟思想为核心

    蔡瞾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吕氏春秋》作为先秦诸子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以王治为目的,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继承与衍化.它继承了儒家"乐与政通"的思想,将音乐作为施行教化的利器;同时吸收了礼乐思想,强调音乐的制作与使用都应合于"礼"的规范.在乐教的施行、音乐可观的作用方面,沿用了孔子的"正乐"思想.但其推崇的"大乐"以遵循自然和谐运行规律为基础,在排斥"郑卫之音"的理由、推行乐教的类型、音乐德治的内容等方面,与孔子有着不同见解.《吕氏春秋》认同孟子的民本思想,将音乐作为得民心、实施德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像孟子那般一味地强调美感的共性,它认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存在差异,在平和的审美心境下才能获得审美愉悦.

    《吕氏春秋》礼乐孔子思想孟子思想

    流行音乐元素融入民族声乐探索研究

    褚云霞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声乐是在传统声乐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声乐演唱方式而发展形成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财富之一,既能带给听众美的享受,又能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流行音乐因其表现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的特点获得了大众的青睐,市场前景大好,这使得民族声乐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将成为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融合应当坚持守正创新且兼收并蓄的原则,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数字信息技术传播共创.

    流行音乐元素民族声乐创新融合

    图像学视角下木心绘画的精神形象

    王玲李元奇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像学研究的三个层次有助于揭示木心绘画的精神形象.前图像志描述以木心绘画的阶段、意象和氛围为中心,描述其精神形象的表现基础.木心绘画从他出国前的具象风格演变为出国后的纯抽象风格.图像志分析通过木心绘画的主题与肌理来阐述其精神形象的视觉表征.木心画作的命名方式反映其主题从指涉中国古典文化转向探究现代人生终极问题.木心绘画在其单色性氛围所呈现的特有肌理空间中构筑一个贯通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精神形象世界.图像学阐释可揭示木心绘画内蕴的游离性、道德性和反思性精神形象.

    木心绘画图像学氛围肌理精神形象

    当代中国写意画创作现状及反思

    安祥祥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中国画展览中存在的写意"弱化"现象,反映出展览作品的创作理念、审美要求与传统写意之间的错位.但展览反映的现象并不全面,当代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写意精神、创新表现手法等方面保持热情,取得了突破和进步.当代中国写意画创作在笔墨功夫、题跋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尚有提升的空间,这不仅需要创作者提高"写意"能力,还需从美术教育、艺术传播等角度进行反思,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加强中华民族写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画写意当代反思

    明代行草书中的"取象"与"行气"——兼论其笔法过度"露锋""重心不稳"等问题

    田婧媛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书法中出现的过度"露锋""重心不稳"等笔法问题,与当时书法的"取象"方式和"行气"的性情抒发密不可分.首先,书家转变观看视角,以探索别样的艺术感觉.其次,书家贯注唐诗的"生命原则",注重以书法形式表现唐诗境界,推动书体变革.最后,明代"气"与"理"的本体论关系变化,强化了"行气"的力量感.因此,明代书家作品中出现的各种笔法问题或是有意为之,且与当时尚"奇"的审美风尚有关.

    观看方式"生命原则"个体气性

    加强艺术评论工作 推进评论学科建设——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评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当代艺术评论的功能与方法研讨会"综述

    冯巍
    147-150,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