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野生动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野生动物学报
野生动物学报

马建章

双月刊

1000-0127

dw0451@126.com

0451-82190700 82192282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

野生动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家林业局主管,国家濒危特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是唯一一份关于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相结合、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国家级杂志。读者对象为大专院校生命科学学院及科学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都及野生动物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乔木层植被结构对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的影响

    陆瑞杨云飞范琳琳范朋飞...
    461-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估濒危灵长类印支灰叶猴(Trachypithecus crepusculus)现有分布区的夜宿地质量,并为亚洲疣猴栖息地植被的保护提供具体意见,于2010年1月-2022年12月对云南无量山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策略进行研究.通过长期行为监测确定猴群夜宿地位置,利用样方调查法对夜宿地地形、乔木层植被特征和食物资源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印支灰叶猴夜宿地内乔木的胸径[(33.92±6.09)cm]、基径[(38.94±8.36)cm]、树高[(16.10±2.86)m]和有藤乔木株数[(8.32±5.95)株]皆显著高于对照样方,其余生境变量与对照样方无显著差异,说明印支灰叶猴偏好在乔木高大且附生藤本植物丰富的区域夜宿,而地形、冠层覆盖度和食源植物丰富度等因素对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无影响.(2)就夜宿地内印支灰叶猴的食源植物而言,红梗楠[Phoebe rufescens,(0.67±1.60)株]、华南蓝果树[Nyssa javanica,(0.66±1.18)株]显著高于非夜宿地,罗浮锥[Castanopsis faberi,0 株]、枹丝锥[Castanopsis calathiformis,(0.29±1.17)株]和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0.59±3.31)株]显著低于非夜宿地,其余19种食源植物在夜宿地和非夜宿地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食物资源丰富度不是猴群夜宿地选择的限制因素.(3)对调查样方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共得到7个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1.23%;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高度因子和藤本因子贡献率高且对猴群夜宿地选择有显著影响;冠层盖度和灌木因子有影响,但主成分贡献率低于10.00%;地形因子、数量因子和乔木外形因子对猴群夜宿地选择无显著影响.总体上,无量山印支灰叶猴在选择夜宿地时因安全需求和便利需求主要受乔木层结构的影响,高大乔木丰富的低海拔森林可能提供更多高质量夜宿地资源,建议在无量山印支灰叶猴保护工作中重点关注低海拔森林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濒危灵长类夜宿地选择乔木层植被印支灰叶猴云南无量山

    西双版纳野象谷亚洲象个体识别及种群数量特征

    保明伟韩泳熊朝永陈继铭...
    472-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西双版纳勐养地区野象谷出现的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2023年拍摄积累的影像资料,对亚洲象开展基于形态特征的个体识别,共识别出个体152头,并分析了种群的数量特征.研究发现:该地活动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02年的36头增长到2023年的112头,且主要增长来源于出生而非迁入,平均年出生率为8.29%,平均种群年增长率为5.78%.该种群大部分个体为未成年,为增长型种群.2023年的种群,在低龄阶段雄性比例略高于雌性,但随着年龄增加,雄性比例降低,最终成年雌性多于成年雄性,同时还对野生雌性亚洲象的部分繁殖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野生种群繁殖状况较好.研究表明,在全球亚洲象种群呈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勐养地区的亚洲象得到了有效保护.

    亚洲象个体识别种群数量种群结构中国云南

    贺兰山岩羊活动节律与家域特征

    崔爽胡天华余梦琦梁咏亮...
    480-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是其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形成的生存模式,研究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野生动物生态适应性,维护生态平衡,并有助于制定科学保护策略.因此,基于北斗卫星追踪项圈监测技术,深入研究了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全年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以及不同季节、性别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1)岩羊属于晨昏性动物(06:00-10:00、16:00-20:00),4个季节均表现为双峰模式的日活动节律;(2)岩羊全年的活动速率为(0.17±0.51)km/h,且不同季节的活动速率存在显著差异(x2=133.48,df=3,p<0.05),冬季活动速率最高,为0.23 km/h;雌雄个体间活动速率存在边缘显著差异(Z=-1.913,p=0.056),雄性个体的活动速率高于雌性个体;(3)岩羊的家域和核域范围无明显季节性差异(家域,x2=1.623,df=3,p=0.654;核域,x2=0.727,df=3,p=0.867),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建议保护团队在晨昏高峰期加强监测,避免人为干扰;在冬季采取补饲等保护措施确保食物充足;并在制定管理计划时充分考虑家域特征.

    岩羊岩羊卫星项圈活动节律家域

    基于洞穴铸模对中华穿山甲洞穴结构特征的研究

    张圣孙松杨锦圳王镜欣...
    490-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夜行穴居,野外观测率极低,其洞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介质.然而,中华穿山甲洞穴结构特征量化研究极少,洞穴分类标准(居住洞、觅食洞)的验证未见报道.为探究中华穿山甲居住洞、觅食洞的形态结构差异,选取中华穿山甲遗弃的居住洞(4个)和觅食洞(3个)进行模型铸造,通过3D扫描技术构建三维数字模型.结果表明:7个洞穴洞口朝向皆为西,洞道直径普遍大于洞口直径,洞道首段长、洞穴全长、洞道角度(洞口向内第1个拐角)和洞穴体积均值分别为147.5 cm、322.7 cm、130.0°和0.073 2 m3.两种类型洞穴存在结构差异,居住洞的洞口朝向更偏北,其洞口、洞道直径、洞穴首段长、洞穴全长和洞穴体积均大于觅食洞;觅食洞的洞道拐角角度、白蚁巢穴数量大于居住洞.研究结果精准量化了中华穿山甲洞穴结构特征,验证了洞穴分类标准的准确性,为深入开展中华穿山甲洞穴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中华穿山甲穴居动物洞穴结构洞穴铸模3D扫描

    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斑海豹食性分析

    高祥刚夏莹王震邢衍阔...
    498-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生动物食性研究是掌握动物生境需求的核心内容,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辽东湾斑海豹(Phocalargha)传统繁殖地和盘锦栖息地海域采集其粪便,选用12S rRNA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粪便DNA扩增,利用高通量测序鉴定其食物组成.结果发现:在斑海豹粪便中共鉴定出鱼类16种,隶属5目8科13属.食物组成的相对丰度显示:梭鱼(Liza haematocheilus)为绝对优势的饵料食物(40.72%),其次为鰕虎科(Gobiidae)种类(23.18%).属水平不同采样群体的相对丰度显示:2021年、2023年辽东湾北部冰区和2023年盘锦辽河口栖息地排在前3位的种类分别是梭属(Liza)31.91%、矛尾鰕虎属(Chaeturichthys)14.06%和缟鰕虎属(Tri-dentiger)8.39%,梭属 42.37%、复鰕虎属(Acanthogobius)14.06%和矛尾鰕虎属11.17%,及梭属47.93%、矛尾鰕虎属13.93%和绵鳚属(Zoarces)12.18%,分别合计占斑海豹3个群体食物组成相对丰度的54.36%、67.60%和74.04%.研究结果与辽东湾北部的渔业资源优势物种一致,表明斑海豹为广食性物种,其食物组成主要取决于栖息海域、季节及主要猎物种类的丰度.

    斑海豹DNA宏条形码12SrRNA食性分析繁育期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江西桃红岭梅花鹿潜在病原初步调查

    陈璐瑶黄晓凤张壹萱詹建文...
    504-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正向演替明显,大量梅花鹿(Cervus nippon)开始向保护区外围扩散和聚集,调查桃红岭梅花鹿潜在病原携带情况,有利于掌握其种群健康状况,进而制定精确的保护管理对策,因此在该保护区不同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采集梅花鹿新鲜粪便样品,并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其病原携带情况.结果表明:桃红岭梅花鹿携带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共34属63种,其中包含大量人兽共患病病原;病原丰度最高的5个属分别是拟梭菌属(Clostridioides)、李斯特菌属(Listeri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志贺氏菌属(Shigella)和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丰度最高的5个种分别是艰难拟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不同研究区域中,核心区梅花鹿携带病原数量显著低于缓冲区和实验区.以上结果表明,桃红岭梅花鹿携带有多种病原,存在一定疫病发生风险.建议在保护区核心区积极开展栖息地矮化工作,同时开展高危病原的持续性监测及预警,并加强对保护区外围扩散梅花鹿种群的保护管理.

    梅花鹿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宏基因组测序病原微生物

    梅花鹿源彭氏变形杆菌F2d株基因组的测序分析

    孙嘉良赵浪李佳丹扬刘垒成...
    513-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鹿源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致病及耐药机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从云南野生动物园病死梅花鹿(Cervus nippon)肺组织中分离鉴定出的1株彭氏变形杆菌F2d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将获得的F2d株基因组序列注释到毒力因子、耐药基因和代谢通路等数据库中.毒力因子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菌株含黏附、营养代谢、运动和免疫调节等类型毒力因子;耐药基因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F2d株对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黏菌素类和磺胺类等多种抗生素耐药,并且携带多种抗生素外排机制编码基因;代谢通路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注释的基因富集在42个通路上,其中新陈代谢相关注释的基因数量最多,共有2 250个基因分布在12个通路上.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鹿源彭氏杆菌F2d株致病性、耐药情况及代谢特点,可为预防彭氏变形杆菌感染和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基因组测序梅花鹿彭氏变形杆菌毒力与耐药基因功能分析

    不同营养组成食物对花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朱紫薇魏爽IRAM Maqsood司雨蕙...
    52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食物主要营养成分对花鼠(Tamias sibiricus)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人工饲料饲喂花鼠,以野外自由取食为对照,通过粪便采样,以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花鼠肠道菌群组成.依据食物来源和饲料中脂肪、淀粉含量的不同,将被饲喂的花鼠分为野外组、脂肪组、淀粉组和饲料组.结果显示:不同饲喂条件下,花鼠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为 Muribaculaceae_norank 和联合乳杆菌属(Ligilactobacillus).多样性分析显示,野外组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和多样性较高,但野外组与淀粉组菌群组成相似度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厚壁菌门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拟杆菌门与淀粉和粗纤维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食物成分变化影响了花鼠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和丰富度;食物主要营养成分与特定菌群存在显著相关性.

    花鼠肠道菌群营养成分高通量测序

    婺源蓝冠噪鹛种群生存力分析

    肖畅程彬彬石金泽黎敏灵...
    531-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蓝冠噪鹛(Pterorhinus courtoisi)的灭绝风险,预测未来种群变化趋势,采用Vortex 10.5.0模型对蓝冠噪鹛进行种群生存力分析,并模拟不同参数对蓝冠噪鹛种群数量的影响,探索制约蓝冠噪鹛种群增长的主要因子,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标准状态下(考虑近交、灾难因素),蓝冠噪鹛灭绝概率为73%,内禀增长率(R)为0.148 0,周期增长率(λ)为1.159 5,净生殖率(R0)为1.504 6,雌性和雄性的平均世代时间(T)为2.76 a.在9个参数敏感度分析中,性别比例、1岁后雄性死亡率和天敌灾害发生频率3个参数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参数.结果表明,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蓝冠噪鹛仍有灭绝风险,其保护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控制天敌捕食压力、提高蓝冠噪鹛雄鸟成活率,将有益于蓝冠噪鹛种群增长.

    蓝冠噪鹛种群生存力分析Vortex模型婺源

    云南德宏三种犀鸟的分布及适宜栖息地预测

    段正攀张利祥张文祥尹发旺...
    542-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德宏是犀鸟种群的集中分布区域.2020年12月-2021年11月,利用样线法分别对德宏境内的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双角犀鸟(Buceros bicornis)和花冠皱盔犀鸟(Rhyticeros undulatus)进行野外分布位点调查,利用MaxEnt模型对3种犀鸟的潜在适宜栖息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冠斑犀鸟的最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盈江县西北部和西南部边缘以及瑞丽市,总面积约116 km2;双角犀鸟的最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盈江县西南部边缘、陇川县西北部和瑞丽市西南部,总面积约170 km2;花冠皱盔犀鸟的最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盈江县西北部和西南部边缘、瑞丽市西南部,总面积约305 km2.刀切法显示,影响冠斑犀鸟分布最主要的因子是坡向、最干燥月份的降水(Bio14)以及最冷月份的最低温度(Bio6);影响双角犀鸟分布最主要的因子是年降水量(Bio12)、Bio14以及坡度;影响花冠皱盔犀鸟分布最主要的因子是坡向和Bio6.综合来看,此次调查结果有助于促进德宏3种犀鸟的实地调查、保护规划和未来的科学管理.

    冠斑犀鸟双角犀鸟花冠皱盔犀鸟适宜栖息地MaxEnt模型云南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