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文学视角下《寂静的春天》研究

    徐墨河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以真实调查数据与案例为证,揭露了 20 世纪 60 年代工业时代化学药剂滥用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卡逊通过"明天的寓言""生命之网"等隐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过度技术化的观点,肯定了生态正义与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全球环保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卡逊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脆弱的网络,人类与万物共生于此,任何环节的破坏都将对整个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她呼吁人类应摒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寻求技术生态化路径,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基于此,文章对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进行深入研究.方法:文章基于生态学视角,分析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蕴含的生态意义.结果:研究发现,《寂静的春天》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即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共同守护地球家园.结论: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深入剖析卡逊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具有不可估量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寂静的春天》生态文学生命共同体生态中心主义

    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内蕴的乡村情结

    朱凯洛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范成大的代表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收录了 60 首田园诗歌,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个部分.这些诗歌描绘了农村四季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以朴素恬淡的语言全方位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乡村生活图景.文章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来解读其乡村情结的具体体现、形成原因,以及这种情结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启示.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探析范成大的生活经历及《四时田园杂兴》的创作环境,分析诗中的意象、语言,进一步明晰范成大对乡村的情感态度.结果:《四时田园杂兴》蕴含范成大深厚的乡村情结,这种情结不仅表现在乡村自然景物的选择与描绘上,还体现在范成大对乡间生活琐碎细节的捕捉及对乡村风俗习惯丰富内涵的挖掘上.结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还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启示.范成大的田园诗反映了南宋时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挖掘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以此启发今人在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同时,从民生角度出发探寻当代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新农村发展的路径.

    范成大乡村情结《四时田园杂兴》

    "三美论"视角下《草叶集》三个汉译本对比分析

    杨黎辰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优秀诗歌被引进中国,其中就包括《草叶集》.《草叶集》体现出民主思想并开创了自由体诗歌,自从被引进中国以来,许多翻译家致力于其翻译工作.但是,因为标准各异,翻译并非易事.鉴于此,文章基于"三美论"视角对比分析《草叶集》的三个汉译本,旨在为更多译者提供实践参考.方法:文章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赵萝蕤、邹仲之和姜焕文所译的《草叶集》.三美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三美的结合是诗歌翻译评价的最高标准.由于该诗集包含诗歌过多,难以一一研究,因此选择《哦,船长,我的船长!》和《为所有的海洋和所有的船只歌唱》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美论"展开深入的对比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在意美上,邹仲之译本的意象更丰富,其通过精准的语言选择和深刻的理解有效传达了诗歌的深层意境和情感;在音美上,姜焕文的翻译更胜一筹,姜焕文的译本更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节、音调和节奏都凸显了音美;在形美上,邹仲之的翻译更好,结构工整,形式对照.结论:以"三美论"作为评价标准,赵萝蕤、邹仲之和姜焕文所译的《草叶集》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各有千秋,翻译同时兼顾三美较为困难,译者在开始翻译工作之前须认真理解"三美论"的理论基础,如此方能译出意美、音美、形美兼具的作品.

    "三美论"《草叶集》对比分析

    敦煌壁画飞天形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运用和发展探究

    陶佳琪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研究敦煌壁画飞天形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运用和发展,通过对敦煌壁画飞天形象的特点进行剖析,结合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色,探讨飞天形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独特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飞天形象的演变轨迹,揭示其对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重要影响;采用案例分析法,鉴赏不同时期画家的人物画特点,分析敦煌飞天形象对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影响.结果:敦煌壁画飞天形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艺术内涵,对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和表现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灵感来源.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中国人物画创作者可以根据敦煌飞天形象设计出更饱满的艺术形象,也能使敦煌飞天形象为更多艺术爱好者所接受.结论:敦煌壁画飞天形象在中国人物画中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为中国人物画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敦煌壁画飞天形象人物画中国古代艺术艺术发展

    诗歌之意,建筑之境——中国古诗与建筑关系探析

    孙晓恒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国艺术发轫于文学,建筑亦是艺术的一种,从诗歌的角度解读传统建筑与空间,或可发现诗歌之意贯穿于传统的空间设计,而古典建筑中流淌的诗意,也源于诗歌.因此,文章借由诗歌这一视角来探讨中国古建筑设计意匠,借此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一个切入视角.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时期诗歌的音韵、字词与意境,探究中国古建筑中一脉相承的空间中隐含的意识与意境的摹写,在与西方古典建筑对比中探讨属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表达.结果:"屏""帘"表达了含蓄,适当的"隔"与不同形状的院落赋予空间幽深不尽的效果与跌宕起伏的层次;木构建筑材料本身的轻盈与高大,体现出中国人不追求建筑永恒的心态与立于天地之间的洒脱;柔软之外,古建线条的力感也是值得关注的一大特点,谢赫六品中最高品便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柔情与铮铮风骨并存,也是诗歌中"哀而不伤"的表达.结论:诗歌的温柔敦厚与实体空间意境的交融造就中国传统建筑之美,无论心境如何变化,最后总是融于无形之中.中国诗歌之美,美在含蓄,美在轻盈,美在浑然天成的力感.而相对应的,是"屏""帘"的欲遮还予,重重院落的欲拒还迎,是"如翚斯飞"般屋顶的亲地舒展,是园林屋檐曲折长直的行走,是与自然应合的高低错落与气脉奔涌.

    诗歌古建筑含蓄轻盈力感

    波普艺术与当代大众文化研究

    刘竞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通过解读波普艺术,探究其与当代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方法:从波普艺术的释义、特征、内涵、代表艺术家及主要作品出发,分析波普艺术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结果:波普艺术是一种集大众消费、流行文化、媒体传播于一体的通俗艺术.从起源和发展来看,其与大众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波普艺术是大众的、流行的、日常的、通俗的;大众文化同样是流行的、通俗的,具有传播快速的特征,并且与日常生活各方面紧密联系.当代大众文化的流行主要依托新型传播工具,短视频及AI的引入,丰富了传播载体,也引发了人们对波普艺术的再思考.波普艺术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艺术家主要使用丝网印刷工艺,运用新的复制技术和综合手法,使大量的图像被批量化生产印刷,这种艺术恰好与二战后美国的消费主义精神相符.结论:在工业化和消费主义的新世界里,人们对文化的深度意义并不关心,但对通俗、消遣、娱乐、类似快餐的图像情有独钟.波普艺术的精神内涵影响着当代大众文化价值取向,是对当今社会流行趋势的一种映射.

    波普艺术大众文化流行文化通俗新媒体

    单人扶手沙发半成品包装作业测评与分析

    孙子涵吕九芳
    50-5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家具生产企业朝着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目标不断迈进.但在实际生产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设置一些手工作业岗位,这些岗位与作业内容往往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提升单人扶手沙发半成品包装作业效率,规范生产动作,改善作业流程.方法:运用程序分析、人机作业状态评价、环境分析与作业测评等工业工程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单人扶手沙发半成品包装的全作业流程.运用时间测定图表等形式详细拆分作业各动作与所需时间,并用"5W1H"(六何分析法)提问技术法对包装作业各步骤进行提问与回答,分析该作业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解决意见.结果:单人扶手沙发半成品包装纯粹依靠工人手工经验,对工人的依赖度过高,易出现习惯性动作导致的错误、不同工人的管理不一致等情况,使得管理不便,拉低生产效率.文章从工业工程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从多方因素入手,梳理单人扶手沙发半成品包装作业逻辑,使其更具条理性,提出作业优化方案和操作台改良方案,从而实现作业流程与人机协作优化的目标.结论:文章为家具企业单人扶手沙发半成品包装人工操作岗位提出改良方案,以期优化设计单人扶手沙发半成品包装作业,助力企业制定更加人性化与现代化的作业方式,达到高效作业的目的.

    作业测评作业分析工作环境单人扶手沙发半成品包装

    论伽达默尔解释的艺术与创造性叛逆——以《东南园墅》园林文化翻译为例

    李兆祺王姗姗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可译性问题是西方翻译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伽达默尔以辩证的视角提出独到的翻译观:在其诠释学理论下,翻译是一种介于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活动,译者可以通过解释的艺术与创造性叛逆将不可译性降到最低.这一策略对园林文化的翻译有重要参考意义.方法:文章选择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东南园墅》及其汉译本的文化翻译现象为具体案例,揭示伽达默尔尝试通过模糊翻译、解释、创造性叛逆三者之间的界限,将语际翻译推向广义的理解与解释,试图在人际间实现对话、敞开意义,以促进对话双方的人际理解与达成共识的广义翻译观.结果:童明先生的汉译本翻译多处印证其与伽达默尔提出的翻译策略不谋而合:文化翻译是一种解释的艺术,解释本身使其免于翻译的界限,而叛逆性的再创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结论:从诠释学的观点来看,园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准则在于,将诠释和叛逆性创作的方式作为衡量园林文化翻译的准则,园林文化翻译的不可译性才会降到最低,从而达成人际理解与共识.

    可译与不可译园林文化翻译伽达默尔《东南园墅》

    河南省高校钢琴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磊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河南省高校钢琴课程的开设对全方位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音乐才能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对河南省高校钢琴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结合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深入调研河南省高校钢琴课程体系在改革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教学模式滞后、忽略学生主体性教育、审美价值的缺失等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从而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音乐人才.结果:河南省高校钢琴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发展,首先要以"立德树人,教育为本"的育人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弘扬人文传统;其次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探索学生的学习心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以正确的学习观为指引,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通过不懈努力和刻苦奋斗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音乐人才.结论: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河南省高校钢琴课程体系也逐步优化与革新,为增强其授课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面向基层、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河南省高校钢琴课程体系音乐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型网络直播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探析

    吴洁薇王姗张晓虹
    59-6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深入探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型网络直播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方法:文章首先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双创型网络直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实践机会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以及与企业合作不深入等.其次详细介绍基于产教融合的网络直播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可通过均分学生实践机会、引入资深导师团队、设立专门的创业先锋班,以及优化课程设置以满足直播行业需求.结果:研究发现,通过具体实践,高职院校双创型网络直播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为双创型网络直播人才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论:产教融合模式对高职院校双创型网络直播人才培养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未来可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优化实践育人机制,持续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双创型网络直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