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导师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探析

    丁衬衬吕宗融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导师制作为我国深化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模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导师制的优势并加以有效运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高质量的新质劳动者.方法:本研究探讨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导师制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特殊贡献、现阶段地方高校导师制培养的实施举措,通过分析导师制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耦合教育模式,判断导师制在高质量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此确定导师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结果:分析发现,导师制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是人才培养形式的创新,也是提高新质劳动者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小组化教学模式决定其不仅可以注重横向知识传授,还可以在知识结构、知识创新等纵向层次上实现创新性探索,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的新质劳动者.结论: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利用导师制的特点与优势,大力促进导师制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耦合,培养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导向的高质量新质劳动者,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

    高校新质生产力导师制劳动者创新能力

    基于知识螺旋理论的科创教育知识服务产品开发策略分析

    宗利永丁嘉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科创教育知识服务产品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助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当前,科创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市场需求对科创教育知识服务产品进行供给侧优化,开发科学、高效、高质的产品迫在眉睫.方法:文章探讨科创教育知识服务产品的核心特征,基于知识螺旋理论分析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此外,提出科创教育知识服务产品的开发策略,引导产品开发商关注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结果:科创教育知识服务产品开发商应从多样化交流形式促进创意社会化、系统化知识外化提高开发效率、通过产品设计优化知识服务用户体验、知识转化链助力教学创新与优化这四个方面发力,开发高质量的知识服务产品.结论:将知识螺旋理论应用于科创教育知识服务产品开发过程中,能够显著优化产品的知识服务效果,推动科创教育高质量发展.

    知识螺旋理论知识转化科创教育知识服务产品

    视觉传达设计视角下中英儿童对绘本风格的偏好研究

    徐成兴傅莹
    101-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基于视觉传达设计视角,深入探究中英儿童对儿童绘本在风格、内容及文化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偏好,以揭示儿童绘本风格的差异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影响.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风格的儿童绘本作为研究对象,对中英两国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并分析儿童对绘本内部特征设计元素(颜色、故事、角色、背景)的偏好、理解程度及情感反应等数据,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对不同风格绘本的感知与接受度.结果:绘本在视觉风格上呈现出显著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如绘本画面整体色彩的鲜明度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意识,特别是高饱和度的红蓝两色,能够跨越文化障碍,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绘本中故事内容的兴趣.尽管中英两国儿童在绘本风格上的偏好有所不同,但在理解不同风格绘本的内部特征,尤其是图片所传达的故事内容上,展现出了高度的共通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对不同风格的绘本的接受度有较大差异.首先,细腻柔和的印象派设计更契合中国儿童的审美;通过夸张扭曲的设计手法突出主人公形象的表现主义风格,则更吸引英国儿童的注意.这一发现或可归因于中国文化中对和谐思想的强调,相较而言,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体表现的突出.中英儿童在记忆绘本内容时呈现出与文化偏好相契合的结果.英国儿童对表现主义绘本内容的复述更为完整,这与其对该风格绘本的积极心理反应相呼应;中国儿童则对印象主义绘本的记忆更为深刻,同样与其对该风格的偏好一致.尽管两国儿童在色彩偏好、角色认同等基本设计层面存在共性,但不同的文化背景深刻影响了他们对绘本主题、情节及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共鸣,体现了文化普遍性与特定性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交织作用.结论:文章旨在加深对普遍与特定文化间关系模式的理解,为绘本设计提供文化敏感性指导.未来的绘本设计应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融合多元文化元素,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对绘本的独特需求,促进儿童在全球化时代全面发展,提升跨文化素养.在绘本创作过程中,追求跨文化共鸣的同时,应始终坚持以儿童为中心,注重色彩与图像元素的巧妙运用,以及故事情感的真挚传达,从而创作出能够触动儿童心灵、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的优秀绘本作品.应更多引入符合中国儿童审美与文化偏好的绘本,同时鼓励本土创作者创新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绘本作品.对家长与教师而言,则要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与阅读兴趣,引导其选择适合自己的绘本资源,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满足儿童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学习需求与审美偏好.

    文化全球化中英儿童儿童绘本跨文化视觉传达设计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引导策略探究

    殷洁如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高校日益成为各种网络思潮的聚集点,文章试图厘清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为全面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成效、全面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质量以及实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方法:首先,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其次,把握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最后,根据问题导向,基于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促进多学科技术融合、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等系统性策略,使环境、主体、规制等要素对网络舆情产生更积极的影响,进而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正向发展.结果:全媒体视域下,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二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能力;三是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四是合理运用大数据核心技术,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建设;五是倡导理性表达,注重大学生舆情素养培育.结论:当前,只有采取各种科学合理的策略引导网络舆情,才能构建文明、和谐、友爱的高校舆情环境.

    全媒体高校网络舆情特征意识形态

    基于职业素养习养的艺术设计专业闲暇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蔡雨祺
    11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创意产业蓬勃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面临着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挑战,而当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较大的不足.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方法:文章分析当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在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培养、跨学科整合能力、职业规划指导等方面的不足,探讨艺术设计专业闲暇教育与职业素养习养的结合点,提出基于职业素养习养的艺术设计专业闲暇教育课程开发策略,包括实施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入行业导师参与以及提供个人作品集指导等.结果:通过实施上述有效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在艺术设计领域取得成功,还为其他专业教育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结论:基于职业素养习养的艺术设计专业闲暇教育课程开发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和优化这些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职业素养习养艺术设计专业闲暇教育课程开发

    人工智能文生图的权利属性与归属问题研究

    韩德帅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人工智能绘画技术飞速发展,以人工智能文生图为代表的AI绘画技术,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有机会创作出心仪的画作.文章围绕著作权理论和司法案例,研究人工智能文生图是否具有著作权以及权利归属问题.方法:文章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首例人工智能文生图侵权案为切入点,并结合其他司法案例,研究文生图是否属于著作权客体.通过将案例分析与实证分析、学理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VEED.IO、DALL·E等人工智能文生图模型的技术特征,结合我国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及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研究人工智能文生图是否具有著作权以及权利归属问题.结果:人工智能文生图并不必然被视为美术作品,用户输入少量概括性的提示词时,文生图不能体现智力创作;只有用户提供足够多的提示词能够决定文生图的基本样貌时,才可以被视为美术作品.从立法目的、"社会化"程度、技术局限性和现行法律规定四个维度看,人工智能模型不能成为著作权主体;人工智能模型开发者缺乏独创性,也不能成为著作权主体;用户只有在文生图满足成为著作权客体条件时,才享有著作权.结论:只有当提示词能够决定文生图的基本样貌时,人工智能文生图才能成为著作权客体,此时的著作权主体是用户.

    人工智能文生图美术作品著作权用户

    滇西地区应用型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优化策略探究

    吴佳黛
    11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滇西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世居少数民族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才匮乏.提升教育水平能够更好地满足滇西地区的发展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和高新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产业驱动力.方法:本研究从滇西地区产品设计行业需求出发,围绕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线上调研等方式,了解国内外应用型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滇西地区应用型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建设、对外交流、双师合作三个方面提出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措施.结果:积极推进校际、校企合作,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通过丰富的组织形式和各种交流活动,将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融入其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提升创新和就业能力.深入挖掘师资潜力,推动"双师型"教学团队内涵式发展,鼓励双师合作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师资水平.结论:采取课程建设、校际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的举措,做到目标明确、多方联动、实施有力,突出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及滇西地区的地域特色,能够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滇西地区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产品设计专业建设

    整本书阅读视角下小说人物形象概括法探究与实践

    雷艳苹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小说的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概括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高中小说鉴赏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随着新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正式纳入必修课程中,整本书阅读能力和素养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关键能力,而大部头文本的卷帙浩繁和人物形象的复杂多样对学生的人物形象概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学生在阅读大文本小说时往往陷入对人物认识不得法的困境,需要教授给学生一种有效且可操作性强的人物形象概括方法.结果:用制作人物卡片的方式辅助阅读,可以强化阅读的目标意识,再以为人物撰写小传的表现性任务进行输出,可以有效评估学生的阅读完成情况.结论:"人物卡片-人物小传"卡片式人物形象概括法符合"元认知"学习理论和"逆向教学设计"理念,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人物,落实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整本书阅读小说人物形象概括

    红色文化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政课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沙轶凡
    12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红色文化短视频在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程教育中的应用,为高校思政课程实际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注入新的活力,提质增效.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问题导向法,分析红色文化短视频的教学优势,实地调研红色文化短视频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探究红色文化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政课程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结果:红色文化短视频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可以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情感共鸣等,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总体而言,高校思政课程应用红色文化短视频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面临不容小觑的现实困境,网络语境冲击、素材选择艰难、教学方式固化等问题亟待解决.结论:为有效应用红色文化短视频,教师要提高红色文化短视频的传播品质、筛选高质量的短视频、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可构建红色文化短视频素材库,为思政课程提供支持,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同时,创新教育形式,利用网络媒体和大数据技术,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增强红色文化短视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课堂内外活动,如搭建网络平台、举办红色文化短视频比赛等,强化大学生的红色记忆,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短视频大学生思政课程教育

    城市空间媒介赋能农村随迁老人融入城市探究

    潘甜甜冯广圣
    12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流动中国"背景下,更多老年人发生了空间位移,高龄的农村随迁老人脱离原有社会关系进入相对陌生的城市场域后,面临的是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社会关系等的"水土不服".对农村随迁老人来说,城市空间作为一种嵌入日常场域的实体媒介,对其生活场景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对其融入城市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方法:文章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 6 名农村随迁老人进行为期 3 个月的观察和访谈,思考与探索城市空间作为一种媒介会对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生活产生何种影响.结果:城市空间有着与农村随迁老人过往所在的乡村空间截然不同的秩序.在城市中,农村随迁老人要面对的是家庭经济与任务、自我选择多重因素构建下的城市空间,其与以往乡村生活空间有所不同,而这会影响他们融入城市.结论:农村老人进入城市生活,脱离了原来熟悉的场域,对城市空间的使用处于弱势,这会影响其融入城市生活,但这不应是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应有的状态.因此,应让家庭、社区、随迁老人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建构、赋值意义等方式发挥城市空间的媒介作用,推动农村随迁老人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城市空间媒介赋能农村随迁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