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背景下田家堰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探究

    宿鑫梅李宪锋
    189-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背景下,营造良好的乡村公共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要求进行分析,针对乡村公共空间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提出多维价值建议,以期延续地方优秀文化,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村落人居环境质量.方法:以忻州田家堰村的公共空间改造为例,从空间系统规划、农村环境整治与人文空间建设三个维度出发,结合田家堰村地域文化特性,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开展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乡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结果:通过线性串联,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整合,提高其利用率.在此基础上,注重保护村落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赓续乡村文脉,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结论: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加强田家堰村的人居景观与文脉空间构建,凸显鲜明的地域特色,实现文化升华,从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传承村落文化.文章充分挖掘乡村公共空间的内在功能,以期为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乡村振兴田家堰村乡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西部乡村旅游形象的重构与优化——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禾木村个案研究

    韩心怡
    192-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禾木村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这里风景秀美,如诗如画.2019 年,禾木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逐渐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禾木村从阿勒泰地区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当地最富裕的村落.方法: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对近年来禾木村的旅游发展建设及成果进行梳理.通过网络文本分析,了解游客对禾木村形象的感知.结果:近年来不断加强的道路、电路和网络建设以及环境治理,大大提升了禾木村的旅游舒适度和便捷度,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也得益于此而增收致富.通过网络文本分析可知,大部分游客对禾木村的旅游体验给予了正面积极评价,但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包括景区旅游成本偏高、通向景区的区间车历时较长且单调乏味、住宿问题以及传播形象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结论:要继续强化村支委引导,注重激发村民的积极性;挖掘特色资源,注重品牌塑造;获悉游客感知,调整官宣形象,从而优化西部乡村旅游形象.

    乡村旅游禾木村文本分析旅游形象

    财新传媒集团的媒介经营之道探究

    李雪艳
    195-197,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国内影响力较大的财经传媒机构,财新传媒集团的发展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尤其是通过创新媒介经营模式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就.文章旨在分析财新传媒集团的发展历程和经营模式,以期为同行业未来创新经营提供参考思路.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从盈利模式、内容建设和产品体系打造三个方面剖析财新传媒集团的媒介经营策略,同时将其与一些国际知名财经媒体比较,探讨其在转型经营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结果:在盈利模式上,财新传媒集团在坚持原有传统广告业务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不仅对财经新闻全面收费,而且开发了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形成了基于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收入模式,拓宽了盈利渠道;在内容建设方面,增强了内容生产能力——将经济和数据巧妙融合,打造具有深度的数据新闻.财新传媒集团还基于读者的多样化需求构建了多样化的产品体系.但同时品牌积累不足、内容的深度和覆盖面不够、消费者付费意愿有待进一步开发,侵权行为的存在也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结论:财新传媒集团应在坚持付费模式的基础上,学习国际知名财经媒体的成功经验,着力打造世界级财经媒体品牌.不断加强自身品牌积累;拓展内容深度,开阔国际视野;逐步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同时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财新传媒集团媒介经营付费模式新闻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以广播电视概论课程为例

    段怡然
    198-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广播电视概论课程,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专业课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方法:文章首先分析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背景及重要性,然后探讨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广播电视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和技术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中,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实践项目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思想认识深度融合.结果: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广播电视领域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与教学相长的氛围.结论:将思政教育融入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践,能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文章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总结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认为应用该教学模式能够为专业基础理论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

    外语微课多模态话语符际间性分析——以全国外语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中国哲学》为例

    万莹
    20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吸引了语言学界众多学者的关注.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视、触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系统和资源协同交际的话语组合.现代人的语言交际不仅靠语言完成,还可以结合听觉、视觉、动作等多模态方式实现.近年来,外语教学中出现的微课往往是融图像、声音和文字于一体的视频呈现方式,涉及多种模态的呈现(视觉、听觉)和多种符号系统的表达(文本、声音和图像),是典型的多模态话语.方法:文章以国家级外语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中国哲学》为例,对其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基于视觉语法和图文关系理论,对微课视频中视觉模态符号和听觉模态符号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研究发现,该视频主要图文关系地位不平等,逻辑语义关系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视觉符号(文字、图像等)和听觉符号(讲解话语、背景音乐)相辅相成,互为增强关系.结论:外语类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补充线下课堂,促进知识传播.其典型的多模态特征,即视频中各类符号意义的具体传递和实现方式,对实现意义的有效传达具有重要作用.

    多模态话语符际间性外语微课

    高考日语生大学日语写作教学策略探究——以中日同形词为例

    王雯祎
    204-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随着高考日语生人数的增加,部分高校开始开设大学日语课程.因此,如何有效提升高考日语生的写作能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词汇的准确使用是影响写作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此予以关注.文章旨在为大学日语写作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法:收集 220 名学生的命题作文,在对词汇、语法、内容三个板块进行分数测评后,标注并统计中日同形词误用之处,发现学生对中日同形词的误用多达 90 处.结果:通过对中日同形词误用的分析,发现高考日语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学生缺乏词汇学习的背景知识,往往将中日语中的汉字词汇直接等同;二是学生在课堂上少有机会接触真实的语用材料;三是学生未得到关于写作误用的系统性反馈.结论:基于对词汇误用的分析,为帮助学生提升日语写作能力,文章提出以下教学策略:第一,激发学生对中日文明交流互鉴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中日汉字词汇差异;第二,对学生写作误用进行标注与统计,形成系统性的反馈;第三,利用日本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向学生提供优质的语用材料.由此可形成"课中讲授词汇背景—课后给予系统性反馈、提供真实语料—课中评估自主学习成果"的写作教学模式.

    大学日语日语写作写作教学中日同形词

    医卫类高职院校音乐治疗专业古筝选修课程教学探索

    彭予双
    207-20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音乐治疗学科是一门涉及音乐学、心理学、医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应用型学科.目前,我国多所医卫类高职院校开设音乐治疗专业,也有针对钢琴、吉他等西方乐器的技能教学在音乐治疗学中的应用研究.但针对中国传统器乐技能教学在其学科中的应用暂未形成专门研究,因此文章旨在探索古筝作为音乐治疗的乐器在音乐治疗实践教学中的可行性.方法:文章以音乐治疗专业的古筝选修课为例,深入分析古筝在音乐治疗中的优势,并基于古筝选修课中学生显现出的音乐专业水平低、音乐表现力欠缺、适用于音乐治疗专业的古筝选修课程教学的教材缺乏、传统古筝教学模式不足等教学难点与音乐治疗专业要素融合的现实痛点进行研究.结果:文章探索出了适用于音乐治疗专业中古筝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希望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古筝基本演奏技术、提升即兴弹唱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来提升音乐治疗专业水平.结论:开设古筝赏析与审美课程,编写适合音乐治疗课程教学的古筝教材,运用古筝弹唱教学、线上线下集合教学和艺术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及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培养能够胜任音乐治疗的古筝专业人才,为培养音乐治疗专业人才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医卫类高职院校音乐治疗古筝教学

    学科育人背景下小学高学段陶艺教学策略研究

    高嘉阳
    210-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我国文化史上,陶艺占有重要地位,陶瓷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在现代社会,陶瓷已成为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科技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所以在小学美育中,能够培养学生审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陶艺课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育人价值.方法:文章首先分析陶艺在小学美育中的价值,然后探讨小学高学段学情与陶艺教学的结合,最后提出陶艺在小学高学段美育中的教学实践策略.在欣赏课活动中,教师首先介绍陶艺的起源,展示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陶艺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文化,感受陶艺之美.在创作课活动中,教师要在欣赏课的基础上向学生演示制作过程和步骤,之后在实践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安排其创作陶艺人物形象.最终从实践中认识到陶艺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结果:陶艺是一项具有艺术性与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对艺术美和劳动美的欣赏能力,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结论: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艺教学在小学高学段美育中有着独特的学科育人属性,陶艺课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存在的必要性.

    学科育人陶艺小学高学段美育教学

    美育与创新教育整合视角下的大学生美育课程研究

    付健
    213-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正面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挑战.美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亟待优化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文章研究当前高职美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提出优化方案,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素质.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高职院校现有美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通过系统搜集、整理和分析已有文献资料,结合调查数据,识别美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课程内容与时代脱节、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实践环节缺乏.基于此,提出一套综合性改革方案,包括更新课程内容、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加强跨学科整合.结果:优化美育课程内容,引入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等,能够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现代性;采用基于项目式学习(PBL)和翻转课堂等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能力;建立一套针对高职美育课程的评价体系,能够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结论:文章提出的综合性改革方案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高职美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优化后的课程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素质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些改革措施不仅适应了新时代教育的需求,还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推广前景.

    高职教育美育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基于"知行合一"思想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策略探究

    李嫚
    216-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讨基于"知行合一"思想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策略,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幼儿园教师.阐释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分析将其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法:详细阐述陶行知"知行合一"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包括实践与知识的结合、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方面,这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磨炼专业技能以及培育艺术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提出多种教学策略:行动在前,启发引导教学;讲练结合,注重技能掌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把握实践契机,于行动中深化学习成效.结果:经过教学实践,学生在美术技能、学习习惯、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有效激发.结论:"知行合一"思想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应继续深化"知行合一"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幼儿园教师.

    "知行合一"思想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