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典舞成人普及教育学习者需求分析

    邓紫嶷
    218-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系统归纳中国古典舞非专业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现有教学之不足,并结合优秀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补足相关研究空白,并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法,以Hutchinson和Waters等学者的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学生问卷与教师访谈,全面分析学习者需求及群体差异.结果:将相关学习者需求整合为学习动机与目标、学习障碍、教学方法需求.学习动机与目标表现为:一是健体与塑形,教师可通过运动科学、控制讲授法时长、提升课堂练习比例、塑造学习者的舞蹈体态等策略满足需求.二是提升表现力,教师可借鉴学院派表演体系研究成果、重视情境情节设置、以情感为先、强调示范等策略满足需求.三是提升艺术素养,掌握审美,可通过艺术、舞蹈理论先行,融入中国古典舞学科理论知识来满足需求.四是释放情绪与压力,可通过加强舞蹈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关注组合氛围意境来满足需求.学习障碍表现为:一是腰部、颈椎、胸椎等是运动困难的高发部位,可通过针对性开发训练、重视热身放松等策略满足需求.二是记忆困难与练习时长受限,教师可通过反复练习,多听音乐,先记路线再看细节、先脚后手等高效学习方法开展教学,布置课后练习.同时,制作"个性化""减少时空限制"的学习材料等以满足需求.三是课程难度不适,教师可依据"使舞段变难"的典型因素进行调整,并根据学习基础差异、年龄差异给出个性化策略.四是易产生立即投射情绪、抵触人前指导等学业情绪问题,教师可采取及时关注、鼓励式教学、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等方式满足需求.此外,为满足教学方法需求,应重视以教师为主导的提示型教学方法,多采用示范、讲解、观察等高效教法,减少使用摆耗动作、少交流互动等受反感的教学方法,在组织教学时尊重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结论:依据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目标、学习障碍、教学方法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中国古典舞成人普及教育学习者需求分析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新形态教材建设研究

    陈长玲
    22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旨在分析现有幼儿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新形态教材建设情况,发现其待改进问题.方法:基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幼儿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路径,从而为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结果: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以前惯用的教材.还有一些教师对国家提倡的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不理解、不配合.院校只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刚出版的教材一般不能在课堂上使用.幼儿教师反馈,目前幼儿园没有使用出版社发行的音乐教材,鉴于种种原因,已经出版的新教材被搁置.结论:教材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协同合作.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互通有无.教材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高职院校教材管理机制改革势在必行,要充分验证教材的实际使用价值.

    "岗课赛证"融通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幼儿音乐教育

    "三远法"在当代小学美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管丽涵
    226-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三远法"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透视法之一,在当代小学美育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探索意义.文章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在当代小学美术课堂的创新应用与实践典范.通过讲解"三远法"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教学实践案例,直观展示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巧妙融入"三远法",以全新的视角引导学生审视自然之美,领悟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深邃意境.结果:通过阐述"三远法"的理论精髓,揭示其在构建学生审美体系、深化空间感知能力及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并紧密结合小学美术课堂的实际需求,策划一系列将古典美学与现代教学相融合的具体实施方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结论:文章所举案例涵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作品分析等多个维度,旨在帮助小学美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既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美术课堂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桥梁.

    "三远法"小学美育高远深远平远

    基于多元共融的国际化艺术教育实践探究

    张琪
    229-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索如何通过主张文化多元共融的国际化艺术教育培养具有全球适应能力的艺术人才,旨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积极力量.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等方法,聚焦全球视野的艺术教育模式、跨文化对话与合作实践、数字技术与工具的应用、教育质量评估机制等方面,探讨提升国际化艺术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结果:国际化艺术教育强调多元和共融,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也能增强其对异文化的尊重与适应力.国际化艺术教育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计与跨文化合作实践,帮助学生树立全球化思维,同时为艺术行业注入新的创意动力.结论:国际化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关键途径.其通过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和创新能力.未来的艺术教育应进一步融入多元共融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对话,为培养新一代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人才提供助力.

    国际化艺术教育多元共融跨文化

    大思政视域下理工类院校美育体系构建研究

    李炜程
    23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理工类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学校人文氛围不浓、美学教育相对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构建能增强思政教育成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美学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旨在分析如何帮助理工类院校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效解决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不匹配的问题,构建理工类院校的美育体系.方法:文章应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将视角聚焦于美育,通过研究理工类院校美育的独特性,分析理工类院校美育实施现状、存在的不足与成因,包括专业课程压缩文化课程时间、学生审美实践活动缺乏和师资力量不足等.结果:研究表明,理工类院校开展美育工作有三大现实价值: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有助于实现学科融合,培养多元化卓越人才;三是有助于将传统美学思想融入现代教学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结论:开展美育工作是理工类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高校可通过深化美学课程体系、探索美育教学实践、营造浸润式校园环境等构建美育体系,完善当前教育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美学教育的深度融合.

    大思政理工类院校美育体系审美教育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乐感教育元分析

    谢诗音
    235-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钢琴专业学生普遍技术过硬而缺乏乐感是多年不争的事实.想要提高钢琴专业学生的乐感,就需要开展乐感教育.在AI时代,核心素质发展是全球教育改革的方向,将乐感知识素质化需借鉴深度学习内在机制和认知模型,将人的发展视为教学对象,将学生学会迁移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视为教学目标.方法:文章以建构乐感教育研究框架为目的,分析如何进行乐感教育研究.首先分析作为教学内容的乐感的结构,分析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的乐感发展的最佳期和关键期,分析如何对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析面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如何确定具体学习目标.结果:研究发现,乐感结构主要分为音感、乐感和审美技巧三大板块和细分的 21 项相互联系发展的乐感能力.在家庭乐感学习方面,人类的乐感自孕期 6 个月就有显现,可在能力出现前进行引导,能力出现后训练加强保持,社会乐感教育最佳期在 3~4 岁,早于乐器教育.运用SOLO层次结构理论评定学生的SOLO层次,并根据其SOLO层次设计适合该学生的教学方法.为确定具体学习目标,参考学生年龄,对照音乐能力发展表,设计师生乐感互动评测,教师可根据评测结果掌握学生的音感能力,并设计教学目标.结论:乐感教育元分析借鉴深度学习理论,比较研究人类乐感能力和乐感分层结构,分析各乐感能力对应的最佳期与关键期;借鉴SOLO结构和乐感评测为不同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学生确定乐感教育方式和目标,以期在深度学习视域下为乐感素质化研究和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乐感教育深度学习音乐钢琴教育元分析

    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审美感知教学理念与方法探究

    王梦瑶宋正东
    239-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审美感知作为音乐专业的核心素养,使其真正转化并落实到学生的身上.要让学生在自觉、自主、自由学习音乐的基础上,学会辨别、欣赏音乐作品,树立积极的审美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方法:需要从理论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来推动,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从文化、生活、情感、快乐四个方面构建音乐美,针对小学音乐课堂的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注重教学创新,加强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结果:审美感知能够展现出音乐现象和作品的音乐情感,并让音乐直接触及人的本能、感觉、情感、意念.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音乐的美,并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巧,将感受到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最终获得愉悦体验.它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结论:审美感知是一种与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相互依存的内隐式心理活动,能唤起人的记忆,激发大脑想象,形成发散性思维,以德养智、陶冶情操,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方式.审美感知作为音乐学科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自我反省、自我建构的产物,同时体现了现代音乐学科的独特能力与特点.

    核心素养审美感知小学音乐课堂音乐教学

    以搏埴之技论造物设计与科学技术之关系

    邸劲奔张晓晶
    242-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我国源远流长的造物历史长河中,造物与技术虽然看似分属独立的范畴,且大众对其看法不尽相同,但自人类有目的性的造物活动之始,造物与技术便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二者关联的历史如同造物史般悠久.文章旨在以造物史中搏埴这一技术为主线,简要阐述造物设计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本土长期的造物活动进行考察与研究,探讨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造物设计与科学技术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基于历史的不断变迁以及地域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探究二者在不同情境下发生的各种交错联系,以此梳理出二者之间的关系脉络.结果:造物设计与科学技术在长期的造物活动中呈现出交互影响的态势.一方面,科技的不断进步与革新为造物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使造物活动能够借助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发展演变;另一方面,造物所取得的成果反作用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科技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提供了实践依据和新思路.结论:造物设计与科学技术之间相互促进和影响.总体而言,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与协同发展的态势.二者实现平衡发展,才能使科学理论与技艺实践更好地融合,并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造物设计中,从而推动造物设计在科技与实践的双重助力下不断发展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造物文化与实践体系.

    造物设计科学技术搏埴关系

    高校反诈教育策略研究——以深圳大学反诈空间设计为例

    高飞
    245-248,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在高校频发,而传统反诈教育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诈骗手段.文章旨在探索创新性的反诈教育策略,通过空间叙事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结合,增强高校学生的反诈意识和能力.方法:以深圳大学为例,分析高校反诈教育现状和不足,提出基于空间叙事的反诈教育策略.通过新媒体新技术,如建筑投影、互动屏幕和灯光效果等,设计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通过多感官体验,参与到反诈教育中,增强学习效果.结果:研究表明,这种创新性的反诈教育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沉浸式设计,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强防范诈骗的意识和能力.深圳大学反诈空间的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反诈意识,受到了广泛认可.结论:基于空间叙事和新媒体新技术的反诈教育模式,不仅能为高校反诈教育提供新的思路,还能为在其他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实践参考.将空间设计与互动体验相结合,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了解多样的诈骗手段,并掌握应对策略.这一创新教育模式对增强学生反诈意识和教育效果有巨大潜力,为高校反诈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指明了新的方向.

    反诈教育空间叙事新媒体新技术反诈空间深圳大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国潮文化艺术内容表现研究

    殷嘉锴
    249-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探讨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表达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艺术表现发展,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下的国潮文化内容表现体系,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国潮文化中的全面深度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出发,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传统文化符号数字化过程中的应用,剖析如何实现国潮文化艺术形式的创新与拓展,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实践.结果: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与优化强化了国潮文化的多模态艺术形式表现力,为国潮文化的多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助力其在全球化传播中提升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结论: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国潮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全新工具,赋予了传统文化符号新的生命力.未来应深化技术与文化内容的融合,优化动态评价机制,拓展创新实践,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持续动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国潮文化文化符号表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