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DMC模型视域下学前教育APP游戏设计策略研究——以宝宝巴士世界APP为例

    高子贻孟磊
    132-134,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智能移动设备的发展,开发商们纷纷通过游戏的方式介入儿童教育.但蓬勃发展的国内学前教育APP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根本原因是游戏化学习的设计实践欠缺理论指导,使得设计者在游戏中难以平衡教育性和娱乐性.文章探讨DMC模型视域下学前教育APP游戏设计策略,旨在为"游戏化+学前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推动教育领域持续创新与发展.方法:基于游戏化学习理论,以凯文·韦巴赫的DMC模型为分析框架,针对经典学前教育APP,深入分析其游戏化元素的结构和应用效果,从组建层、机制层和动力层三个层面构建游戏设计策略.结果:学前教育APP的游戏化设计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内容型组件应少用文本,统一视觉风格并控制信息承载量;交互型组件须考虑儿童发育特征,设计适宜的交互手势和图标尺寸;机制层的反馈元素应及时、易懂且具有激励性;动力层则以情感元素为主,以帮助孩子成长为目的,并结合家长控制功能,约束孩子的行为,确保游戏环境的安全性和教育效果.结论: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教育游戏的内在逻辑,并结合不同教育内容和用户群体应用DMC模型,以优化游戏化学习的实践和提高其设计的适用性.

    DMC模型学前教育APP游戏化学习游戏设计

    基于人格特征的车载语音助手设计策略研究

    王艺灵
    135-13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智能座舱高速发展,车载语音助手作为智能座舱核心构成要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连接用户与车辆的关键纽带,车载语音助手在提升驾驶体验与驾驶安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智能座舱产品中,车载语音助手的交互体验仍然存在交互僵化、类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通过研究车载语音助手的人格特征,为其提供设计参考.方法:文章基于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划分理论,结合线下调研的国内外智能座舱,建立以内外倾、积极性、谨慎性为主的三维车载语音助手人格划分标准.结果:这些维度反映了当前车载语音助手的人格构成要素,为设计更人性化、个性化的车载语音助手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根据三维人格划分标准采取对应的车载语音助手设计策略.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让车载语音助手能够理解和解析用户的日常用语和口头表达方式,使得对话更加流畅自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户的情绪状态,并根据情绪反馈调整语音助手的回应方式,使之更加人性化等.结论:基于三维人格划分标准产出的设计策略能为车载语音助手的类人化设计确立对应标准与设计建议,从而推动车载语音助手的发展.未来,业界将继续探索更多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推动智能座舱的发展和创新.

    人格特征人格划分理论语音助手智能座舱

    基于实景三维的古建筑测绘建模方法探析——以济南灵岩寺辟支塔为例

    王新宇张智超
    13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传统的建筑三维建模方法在处理古建筑时面临诸多限制,如范围小、细节丰富且复杂,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模型.因此,文章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方法来创建精细且逼真的古建筑三维模型,从而更好地推进历史建筑的维护、修复和展示工作,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结合倾斜摄影测量和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利用这两种技术的优势来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能够从多个角度捕捉建筑的影像,有助于获得更全面的视角和信息.近景摄影测量则专注于建筑的细节,能够提供高精度的数据.结合这两项技术,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精确的数据,为后续的三维建模打下坚实的基础.结果:通过精细的影像匹配和点云技术,成功创建灵岩寺辟支塔的精细三维模型.这一模型不仅精度高,而且细节丰富,完整展现了古建筑的特色.此外,使用先进的软件工具,有效优化了建模流程,建模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结论:研究证明了倾斜摄影测量和近景摄影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古建筑三维建模方面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模型的总体精度,还优化了建模流程,为历史建筑的保护、维护和展示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类似的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和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后代留下宝贵的资源.

    古建筑测绘实景三维重建单体化建模智能化测绘

    基于用户感受的室内照明设计研究

    刘艺
    14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关注度的不断提高,照明设计逐渐向功能化转变.这个阶段的照明设计开始考虑不同场所的需求,如学习、工作、休息等,并采用不同的色温和照度来满足这些需求.文章探讨基于用户感受的室内照明设计,旨在分析色温和照度对用户生理和心理感受产生的影响.方法:文章主要采用实验法,共设置两组变量,分别是色温(6500 k、3000 k)和照度(300 lx、900 lx),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主观评价通过两份问卷进行;生理指标包括心率的收集,以客观检测受试者的生理变化.结果:实验表明,3000 k、300 lx的照明组合是较为舒适的,受试者心率较平缓,且感受更自然,而在 6500 k、900 lx的照明环境中感受最为凉爽、头脑最为清醒.结论:色温和照度对人们的心理感受和生理感受具有显著影响.低色温低照度的暖色光给人舒适的感觉;高色温高照度的冷色光则给人清爽、明亮的感觉,使人头脑更清醒.希望研究能为现代室内照明设计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色温照度用户感受视觉感知室内照明照明设计

    舞台音响设计原则的多维度探索

    刘波
    146-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舞台演出形式的日益丰富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舞台音响设计在当今舞台艺术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其独特性对丰富舞台演出层次和优化观众体验起着决定性作用.文章对音响设计原则进行多维度研究,探索其在舞台演出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音响设计师、舞台艺术家和相关研究者提供有关音响设计的实用指南.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法,从场馆和演出类型的适应性、声音清晰度与平衡、空间感与环绕声效、灵活性与动态调整、观众区域的平均分布、可持续性与环保等多个维度,深入研究舞台音响的设计原则.结果:适应性设计原则使舞台音响能够适应不同场馆和不同类型的演出,可以提供更精准和贴合的音效;声音清晰度、平衡和频谱覆盖方面的优化,能够带来清晰、均衡且丰富的音响效果;空间感与环绕声效的创造不仅使观众获得了沉浸式的听觉感受,同时增强了舞台表演的表现力;灵活性和动态调整的实现使音响效果能够随演出实时调整,确保观众始终处于最佳听觉环境中;声音在观众区域的平均分布原则可以使舞台听觉效果不再受限于位置,每个观众都能感受到音乐、戏剧或其他演出元素的精妙细节;关注可持续性与环保可以使舞台音响设计更符合现代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期望,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树立榜样.结论:对舞台音响设计原则进行多维度探索,不仅能够深化对舞台音响设计的理解,为舞台艺术带来更精妙的听觉效果,也能为音响设计未来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舞台音响音响设计舞台演出音响设计师

    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戏剧舞台交互装置设计研究

    蔡欣怡李栋宁
    149-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立体主义、实验戏剧等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戏剧舞台设计往往过于重视数字技术和感官刺激,而忽略了戏剧的本质,冲击着戏剧的戏剧性.在"炫技"或"炫目"的浪潮中,设计师应当如何以系统性方法构建戏剧舞台交互装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以皮尔斯符号学为视角,创新戏剧舞台交互装置美学理论,旨在为当代戏剧舞台交互装置的体系构建研究贡献绵薄之力.方法:文章基于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以交互装置为研究对象,明晰戏剧文本、装置场域范畴,在"戏剧文本—交互装置—角色互动"坐标轴中构建其设计体系.戏剧舞台交互装置设计师基于戏剧符号文本解码戏剧主题与情感;预设戏剧场域元语言和演员、观众情感;再基于设计师知觉意向,搭建质料载体、创作内置影像、外延互动形态,填充装置之"形、身、韵",并结合演员动作空间对符号的传达,共同编织设计数字交互装置符码本体.结果:当代数字交互装置对传统戏剧舞台而言是创新也是挑战,技术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以戏剧的戏剧性为内核,借由符号构思、场域预设到本体创作,人、物、场共同审视,戏剧舞台交互装置最终才得以落地与"敞开",构建其符号学设计体系.结论:数字交互装置延展了戏剧舞台空间,活化了传统戏剧布景式舞台,让戏剧舞台历久弥新.

    皮尔斯符号学戏剧舞台数字交互装置戏剧性

    "自我"与"他者"视角下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为例

    罗溧溧田兴斌
    15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因此要注意传播的影响因素,即如何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文章对花木兰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花木兰形象塑造产生差异性的原因,探究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方法:基于"自我"与"他者"视角,采取文献研究法,从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故事来源、故事解读、"自我"与"他者"视角下花木兰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启示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证.结果: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对女性的态度不同,花木兰形象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结论: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要把握好讲述故事的主体问题;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取决于树立怎样的中国形象.从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出发,从中国文化中仔细挑选,既要在表达原著思想的前提下,选择符合普适价值观的部分,也要去除糟粕,去除有违人伦道德的部分.选好想要传播的中国故事后,先要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即用"自我"视角讲中国故事;再是外国人转述中国故事,即用"他者"视角讲述新时期的中国故事.

    "自我""他者"《花木兰》跨文化传播中国故事

    "人民性"在近十年中国主流纪录片中的叙事构建研究

    吉平刘洋
    156-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本质属性."人民性"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4 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中国主流纪录片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民心、深受人民喜爱,近十年主流纪录片精品频出,"人民性"的内涵与生命力呈现出良好的叙事生态,有力助推主流纪录片的主题升华与文化传播.方法:通过探索"人民性"文论的形成及在中国的演进,探析"人民性"在近十年中国主流纪录片中的叙事构建,论述其时代使命与创作价值.结果:通过分析"人民性"在主流纪录片中叙事视点、叙事主题、叙事人物、叙事题材的构建,将"人民性"与主流纪录片相融合,印证了"人民性"是文艺创作的生命线.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之母"[1],主流纪录片既是对毛泽东"人民性"思想的传承与实践,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文论的遵循与弘扬.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须立足学术前沿,站稳人民立场,牢牢把握文艺创作方向盘,让人民始终处于镜头的焦点、主题的核心,成为艺术生态健康发展的根本遵循,进一步提升主流纪录片的内涵品质、审美表达与国际传播.

    "人民性"中国主流纪录片叙事构建

    论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策略——以文牧野导演的电影为例

    周茜
    159-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下,直面时代变迁、关注社会边缘群体、满足观众情感需求成为现实主义电影须实现的目标.温暖现实主义理念的提出有效回应了时代召唤,相关电影大量出现,但如何实现作者性与类型化的有效缝合成为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困境.新生代导演领军人物文牧野成功突围,其导演的《我不是药神》和《奇迹·笨小孩》两部影片均获得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佳绩.文章以其电影为例,重点分析类型化叙事手法下导演自我美学体系的构建,研究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化叙事如何实现作者论视野下主题倾向与理性克制的平衡,实现电影叙事策略的美学升级.方法:文章从美学特征、自我美学体系、主体倾向与理性克制三方面入手,对其导演电影进行探究.结果:导演继承了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传统,作品呈现出极强的现实感,表达了对边缘群体的现实观照.其一方面赓续戏剧性类型的叙事策略,在戏剧化冲突中呈现社会现实、抚慰焦虑;另一方面通过以喜写悲的叙事调性演变和动态叙事空间转变,完成自我美学体系的建构与作者性的艺术表达.此外,导演始终保持客观的叙述态度、克制个性的影像呈现,以达成创作者主体倾向与理性克制的二元平衡,完成社会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结论:文牧野以多维度革新姿态表现出类型化与作者性在现实主义题材中对立调和的可能性,体现出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创作自觉,为我国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树立了美学范式.

    温暖现实主义电影叙事文牧野

    论国产悬疑网剧叙事新变:跨时空本土化表达

    董婕
    16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国产网络剧集的不断发展,网络悬疑剧作为网络剧的一大类型,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以爱奇艺为代表的悬疑剧品牌"迷雾剧场"的剧集频频出圈,各平台也不断出品品牌化的悬疑网剧,打造对标美剧的高质量、精品化的网络剧集.文章以悬疑网剧为文本对象,探讨近年来国产悬疑网剧的叙事变化.方法:采用案例样本分析及比较分析法.结果:研究发现,从《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开始,各平台不断推出评分高、口碑好的剧集.纵观 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的《胆小鬼》《他是谁》《尘封十三载》《平原上的摩西》《漫长的季节》等国产网络悬疑剧集,其在遵循西方悬疑剧叙事传统与规则的同时,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叙事表达探索,从过去的重悬念、重反转,强调案情的复杂转向对社会现状、现实议题的思考.除了观照现实,跨时空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叙事手法,连接了时间与空间,也成为国产悬疑网剧本土化表达的一种叙事策略.结论:国产悬疑网剧的叙事风格变化,将中国的现实主义叙事传统融入其中,在营造悬疑氛围的同时,融入具有现实和普世意义的社会议题,延续了国产影像的传统叙事特征,实现了本土化表达的传承与发展.

    跨时空悬疑网剧叙事新变本土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