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科技
艺术科技

俞健

双月刊

1004-9436

yskj@vip.163.com

0571-89891234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康路680号

艺术科技/Journal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艺术科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和科技综合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9436,国内统一刊号CN33-1166/TN,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利西茨基平面设计作品及其影响分析

    于文钧胡越
    198-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建筑、服饰、日用工业制品、广场,还有音乐和文学都带有明显的苏联痕迹.因此,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设计方法,探索构成主义如何建立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联系,对深刻理解艺术设计的目标并更好地满足大众需求至关重要.这对当代设计的核心理念具有深远影响.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归纳研究法,结合历史背景与埃尔·利西茨基的个人经历,分析至上主义如何通过空间、色彩与材料影响利西茨基的艺术风格,以及利西茨基的平面设计作品如何通过简洁明快的视觉语言做到情感唤起、集体意向构建和图形叙事.结果:厘清利西茨基的美术哲学观点如何影响当代艺术设计,以及当代艺术设计活动如何不断从中汲取新的灵感.结论:希望对利西茨基平面设计作品的研究,能够引起新时期设计工作者新的思考,以文化繁荣兴盛助推民族伟大复兴.

    构成主义平面设计视觉传达埃尔·利西茨基

    新中式在品牌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李欣怡
    20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不断融合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积极探索与发展本民族的设计风格.在此趋势下,新中式在消费市场中显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尽管新中式风格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学界对其在品牌设计中的理论研究和系统整理仍存在不足,因此,文章研究新中式在品牌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方法:首先探讨新中式概况,介绍新中式的起源、含义与定义,着重指出新中式不仅是一种风格,还是一种设计理念与文化主义.接着,在品牌设计涵盖的理念识别、视觉识别与行为识别三大核心系统的框架下,阐述与分析当前具有代表性的新中式品牌设计案例,总结新中式在品牌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最后,明确新中式与品牌设计结合的意义.结果:从品牌设计的三大识别系统切入,为新中式的品牌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向参考,推动中国设计风格的创新与国际化进程.结论:新中式在品牌设计领域的应用,不仅是对风格追求的体现,还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其对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研究表明,新中式能够有效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为中国品牌全球化道路的开辟提供新的思路.

    新中式品牌设计识别系统传统文化创新

    "一老一小"友好型社区理念下的老旧小区改造研究

    钟尉婷
    204-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老旧小区存在的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整合程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老旧小区的改造已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而老年人和儿童作为小区中特殊且重要的群体,其生活需求应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保障.因此,文章基于"一老一小"友好型社区理念,深入探讨老旧小区改造策略,以促进小区各群体的联系和融合,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优化整个小区的环境.方法:文章深入分析老旧小区的特点和存在问题,结合"一老一小"友好型社区理念,提出一系列改造策略:因地制宜,改善绿化环境;更新公共设施,增加无障碍设计;优化空间布局,营造文化氛围;构建合作机制,倡导居民参与;收集反馈,强化后期管理.结果:"一老一小"友好型社区理念下的老旧小区改造,可以提升老年人和儿童在小区中的参与度,增强其幸福感.绿色化和人性化设计策略能切实提高老旧小区的居住品质,给居民创造一个更加宜居、老幼共享的小区环境.结论:文章证明"一老一小"友好型社区理念下的老旧小区改造是可行且有效的,并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有利于"一老一小"友好型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一老一小"友好型社区老旧小区环境改造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城市环境设计发展方向研究

    张圆张楠清
    207-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研究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意在呼吁未来城市环境设计朝自然景观生态方向发展,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方法:一是观察法,观察周边城市环境并进行总结.二是文献调查法,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文献内容,并将其与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比对,最后加以总结.结果:自然生态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基于自然生态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在高楼建起的同时,自然绿地也随之减少,人类的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自身生活也受到波及.结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环境已脱离传统的自然生态,需要艺术设计来辅助建设.城市中的景观不同于原生态自然景观,需要与周边环境相呼应,共同构成和谐的城市环境.回顾环境设计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设计大多朝着自然生态方向靠拢,城市中不能只有高楼大厦,还必须有花草树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环境空间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通过艺术设计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以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

    景观生态学城市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岱庙中的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研究

    边思宇
    210-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对园林设计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涌现的部分仿古园林设计存在缺乏意境、模仿照搬等现象,文化传承不只是对古代建筑风格的模仿,还应在多元素、多维度的文化底蕴整合下形成思路.文章以岱庙为例,探析岱庙设计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数学思想.方法:文章概述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发展史,梳理其成果和重要地位,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研究经典园林——泰安岱庙.结果:分析发现,岱庙的设计运用了中国古代数学中的风水学、对称学、比例学、密铺学,其被具体应用在选址规划、平面布局、道路铺装等方面.结论: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形成于人们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以实用为目的,追求简洁、高效、精确,为园林设计提供了数据和审美.

    岱庙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园林设计

    景区广场公共艺术装置设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黄梅挑花为例

    裴磊张添硕
    213-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物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更加渴望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为了适应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公共艺术应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设计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方法:21 世纪以来,国家对传统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200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湖北省黄梅县的黄梅挑花收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久以来,黄梅挑花以别具一格的样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其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能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彰显普罗大众的匠心和才干,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展望.文章通过对黄梅挑花的深入研究,提炼出黄梅挑花的符号语言和样式,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分析其艺术特点,总结出黄梅挑花在公共艺术设施中的应用,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路径.结果:文章深入探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评价的背景和意义,并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以期揭示其发展趋势.基于对公共艺术品的深入研究,文章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设计评价模型,它将感性工学和层次分析法有机结合,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其设计价值.结论:根据对目标受众审美偏好的调查,按照设计方案中的指导原则设计公共艺术品,并给出详细的设计说明.

    公共艺术装置设计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黄梅挑花

    身份认同困境: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研究——以B县融媒体中心为例

    黄博成星竹吕诗嘉
    217-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基层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人才引进、培养及留任方面面临诸多困境.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面临的人才困境,分析其原因及影响,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人才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其向更高水平发展,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引导社会舆论.方法:采用田野调查法,深入B县融媒体中心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详细了解该中心的人才结构、管理机制、员工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情况,获取一手资料,揭示该中心人才困境的具体表现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结果:研究发现,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困境主要包括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其中核心问题是员工身份认同的缺失.员工对融媒体中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导致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不足.员工身份认同的缺失不仅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还导致人才流失和团队凝聚力下降.结论:县级融媒体中心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身份认同建设,通过优化人才结构、改革管理机制、提升平台效应等措施,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升员工的忠诚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健康发展.

    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体融合人才困境身份认同

    赋能视角下社区老人助餐服务设计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谢婕
    22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居家养老模式成为主流,社区老人助餐服务需求随之增长.现有服务模式面临着老年人需求多样化的挑战,包括老年人参与度低和服务运营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深入了解厦门市社区老人助餐服务现状,并探索改善策略.方法:文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厦门市社区老人助餐服务进行全面调研,挖掘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识别初始需求.引入赋能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从意义感、自主性、自我效能和影响力四个维度出发,对设计需求要素进行归纳和提取.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需求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为服务设计提供量化的决策依据.结果:构建社区老人助餐服务系统的新模型.引入赋能理论,综合考虑服务设计的多维度需求,更好地理解老年人需求.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为需求指标的重要性排序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了设计方案目标的明确和实施的可行性.结论:引入赋能理论,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的参与度,还能为社区老人助餐服务的运营和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服务系统模型为社区老人助餐服务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有助于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社区老人助餐服务赋能层次分析法

    北京石景山区"1+3"公共文化政策探究

    古柳洪
    224-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当前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体性社会转型背景,基层公共文化政策的实施与社区治理紧密关联,这是文化政策功能得以实现的制度末梢,是基层民众文化需求满足的重要渠道,是研究北京石景山区公共文化政策可行性的实践机理.方法:文章采取案例研究法,以北京石景山区的公共文化政策为典型案例,基于公共文化政策的政治学途径、经济学途径以及社会心理学途径等基本研究途径,探究北京石景山区"1+3"公共文化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从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公共文化活动指标评估和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评估三个指标,阐释其政策实践及实施的科学性.结果:一是北京石景山区以多元文化服务产品与活动,实现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以现代科技为保障,提升文化服务效益;关注文化品牌建设,提高文化服务质量;打造高水平、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链条.二是倡导高度活跃、特色化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培育优惠志愿服务项目,促进文化建设持续优化发展;形成持续化、特色化的文化服务体系.三是构建智慧化平台,政民社企学多方联合共建;壮大文艺团队,促进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形成融合化、智慧化的社区治理生态系统.结论:北京石景山区创新实施"1+3"公共文化政策,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实现了社区治理的创造性成果转化,让更多的基层民众受益.

    北京石景山区"1+3"公共文化政策效果评估

    2012-2022年江苏省设计学学科发展现状研究——基于该省设计学学科的学位论文关键词分析

    顾思慧叶迅荣
    227-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新文科建设与相关教育工作的正式启动,如何促进设计学学科适应新文科改革发展需要,成为当下设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研究任务.江苏省设计教育工作者应清楚该省的设计教育发展现状和实践.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收集法,回顾 2012-2022 年江苏省设计学学科学位论文关键词,发现江苏省设计学学科教育具有人性化、文化与传统、技术与科学的倾向与特点.结果:结合关键词探究江苏省设计学学科特色,依据设计学发展的边界和交叉问题提出了江苏省各高校结合自身其他优势学科发展、各高校积极交流优势互换和各高校共同努力发展具有江苏特色的设计学学科的观点.结论:因特殊的边界性,设计学成为交叉学科具有必然性,"艺术设计"更名"设计学"和新文科建设的号召充分说明了国家与教育工作者对设计学学科发展的期盼.江苏省设计学学科不仅基础雄厚,各高校还分担了不同的学科任务,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

    江苏省设计学学科学科发展学位论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