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代夷夏观念下地方志中"风俗"书写的演变——以贵州地方志为中心

    杨洁钫
    104-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明代贵州地方志中的风俗书写为中心,考察了有关苗人"风俗"文本的特点,分析了其历史背景与编修者的华夷观念.明初贵州建省之后,省志、府州县志编纂工作随之开始.在明代不同时期的官修贵州地方志中,苗人风俗的书写极其相似,而这主要表现在对苗人的"非人化""非礼制"的描写,以及强调王朝直接统治之后、渐知仁义的教化效果.这种统一化的话语体系背后蕴含着很多原因,首先与当时任职贵州这一偏僻之地的官员以及方志编修者所持的华夷观念紧密相关,其次编修者缺乏实地考察,故而承袭前志记载.同时也与地方志"风俗篇"具有的教化功能有关.但统一化的描写之外也有意外出现,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章的个人境遇使其私修的《黔记》呈现出非常野蛮、落后的苗人形象.而除传统志书之外,明清的士人也构筑了另一个更加自由的空间,苗俗的真实情况在这些空间里面若隐若现.

    明代贵州方志苗人风俗书写

    求同存"议":民族传统图案在城市景观中的利用与再造——基于云南省宁蒗县的田野调查

    嘉日姆几常永展
    11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地方政府为了展示民族特色并拉动经济,县城建筑风貌被大量改造.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大量的民族传统图案被用来装饰建筑物,以体现民族特色.在规划设计与图案再造过程中,由于缺乏主流说明与解释,地方政府、设计公司和当地群众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就图案的再造与利用进行了差异化阐释,生成了求同存"议"的新建筑文化.他们之间的互动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共创,在展示特色的同时也在生产特色.这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从中看到的更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表达与理解.

    城镇化建筑风貌改造图案再造求同存"议"

    半城镇化:牧区城镇化的新特点

    张素绮罗意
    130-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牧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新疆牧区形成了"择新地,建新城"与在经济中心边缘"建新区"两条城镇化路径,成为当代牧区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路径.调查发现,牧民选择了"以工为主,以农(牧)为辅"的生计策略,充分调动了城乡资源,实现了在城镇的扎根和发展.牧民的社会关系表现出了城乡"互嵌"的特点,一头已经扎入了城镇社会之中,但另一头尚未从牧区社会中"脱嵌".文章认为,牧民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半城镇化"状态,将对牧区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产生深远影响.

    "半城镇化"牧民牧区城镇化

    "圣物之灵"的消解与流转:潮汕弃置神像的生命史

    陈丹
    14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圣物的神像可能面临被弃置、更换的命运.既往对弃置神像的研究聚焦于其仪式仪轨及家庭生活中的弃像行为,缺乏对不同层面的行动者如何参与其中、"圣物之灵"如何运作的追踪.在潮汕乡村,公庙、家庭、造像师等都可能弃置、更换神像.在村落集体中,由公庙组织的神像废弃、更新仪式,促成社会秩序的重整与灵的流转;在家庭关系中,神像与祀奉者的生命历程相互纠缠,致使弃像之"灵"退而不散;在生产委托关系中,累代师传的造像师之"神性"与拥有神形神名的神像之"物性"勾连,诱导灵不请自来.因而,神像既为表征意义上的神,也是与相关行动者之身份、体验、情感、经历等缠绕的实践中的物.神像之"灵"的流动生发于表征系统与具体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

    物的社会生命弃像圣物

    Abstracts

    153-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