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快手"神调":基于短视频媒介的东北萨满文化变迁

    朱靖江刘晓慧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外部社会和内部传承的影响下,东北萨满信仰形式与内容正发生变化.在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影响下,东北萨满文化以影像新形式在"快手"上传播,其功能也在悄然转变.使用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发现"快手"平台上的萨满文化呈现宗教语境的平面化展演特点,作为一种东北地域文化的象征符号,给远离乡土的东北村民带来地域认同感与情感满足.此外,"快手"并非专门为传承民俗文化而设计,但其文化变现机制却促成了萨满"神调"与二人转艺术的新融合,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正在兴起.然而利益创收的驱动力使得"博流量"的劣质内容出现,影响了东北萨满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原真性文化传播.如何对于这一类短视频与直播间进行规范与引导,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学界与媒体平台共同进行反思.

    短视频东北萨满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民族志

    试论在地生长型乡村影像

    李建钦陈学礼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乡村影像的生产过程出发,可以把乡村影像分为两类,一类是获得外部资金、设备和技术培训支持的乡村影像,一类是依赖于当地市场和文化驱动而出现的在地生长型乡村影像.拍摄、剪辑、播放设备的普及,是在地生长型乡村影像产生的基础条件,市场供求关系让这种乡村影像获得了可持续性.在过去20余年里,在地生长型乡村影像已经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那些获得外部资金、设备和技术支持的乡村影像相比,在地生长型乡村影像致力于满足当地人的喜好和需求,是一种嵌入到当地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活"影像.

    乡村影像参与式影像社区影像村民影像在地生长

    从二元合作到三元协商:民族志电影创作关系反思

    卢俊糖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视人类学对民族志电影创作关系的反思,主要集中在拍摄者与被摄者的二元关系上,观众通常被放置在次要位置.其实影音设备的介入让观众从拍摄阶段就获得了隐性在场,构建起了超越二元的三元关系,加之拍摄剪辑、观众身份与传播读解等方面的多重不确定性,引发民族志电影更深层、更复杂、更难以完全化解的伦理困境.在三元关系中,创作者、被摄者与观众也并非总是通力合作,而是在矛盾与博弈中不断协商共构、迂回行进.聚焦三元关系的复杂性,让民族志电影朝良性方向迈进之时,也可洞见其在伦理关系中不断编织的深层张力.

    民族志电影三元关系伦理困境协商共构

    游戏人间:"荡秋千"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林继富王祺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荡秋千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重要类型,凝结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家园意识.荡秋千不是单纯的游艺娱乐或竞技运动,而与多民族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民族秋千文化寄托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生活传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秋千超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而与多民族传统节日生活相联系,构成中华民族秋千民俗生活谱系.中华各民族共享秋千游戏,传递共通的文化思想,凝聚共同的精神禀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秋千民间游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音乐学跨学科研究的再审视

    赵书峰徐驰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音乐学跨学科研究是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深度描述与解读音乐潜藏的深层文化逻辑,可以立体多维地审视与观照音乐形态结构与其文化象征意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生成过程.音乐事象与文化功能的多样性特征要求民族音乐学研究者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积累与储备.民族音乐学研究更需要复合型的互动交叉理论来积极拓展学科研究的新视野与新路径.当然,过度运用跨学科理论,会导致研究者"悬置"音乐形态的分析,造成学科身份的自我迷失.因此,聚焦音乐形态结构生成与其文化语境的勾连关系,以及立足学科本位,淡化学科边界,形成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学术研究范式,才是真正的民族音乐学跨学科研究.

    民族音乐学"跨学科"身份迷失音乐本体

    人类学视域下数字符号的内涵、类型及文化意义

    张和平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是人类一份特殊文化遗产,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现了人们的宇宙观与价值观.人类学视域下数字符号的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其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朴素的阴阳哲学观、传统生活数字文化智慧、解决问题思维模型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多个方面.调查与研究既定区域的数字符号及文化意义,是深入研究文理交叉的数字人类学的重要基础,揭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鲜活的多民族融合案例.

    符号数字文化数字人类学交往交流交融

    从礼制史到社会文化史——礼仪研究的三个维度

    董乾坤畅咏沂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礼仪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对礼经和礼制的研究.前者关注《周礼》《礼仪》《仪礼》三部礼经以及其他儒家经典所记载的礼,后者关注各朝史书、礼典和礼书中的礼仪制度.两者考察的重点在于统治阶级与上层社会对礼的规定和实践,对地方和底层社会则几乎没有涉及.而随着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以"礼仪如何下乡"的社会史和社会文化史渐次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之一,极大地拓宽了礼仪研究的视野,至今依然方兴未艾.

    礼制史社会文化史礼仪研究历史人类学

    从生活品到商品:海南黎锦手工艺遗产的嬗变研究

    吴兴帜黄美燕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社会中,手工产品的交换或买卖主体为地方人群或地域人群共同体,呈现出遗产持有者的主体间关系;在消费社会中,以商品形态为主导的手工产品的买卖主体为地方人群共同体和外来消费群体,构建了遗产持有者与消费者的客体间关系.手工艺遗产具象化的生活品与商品既造成了对手工艺遗产认知的混乱,又对手工艺遗产存续产生了误读.从主客位角度去考察抽象化的海南黎锦在不同主体诉求下的具象化形态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认为手工艺品的生活态与商品态均为手工艺遗产以其所依存的社会场域为基础,以遗产持有者与社会群体需求为动力而形成的形态链,手工艺遗产不同形态的多元一体是其在消费社会中的应然态势.

    海南黎锦手工艺多元主体消费群体

    从文化立场到人的立场:解析非遗保护中人的问题

    常国毅马知遥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保护就其本质而言是属人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非遗保护研究的视域有助于非遗保护从单纯的文化立场过渡到基于人的立场的多维展开.在新时代的语境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指向一种文化存在形态和发展模式的现代转变,更深层次的目的则指向人的现代化.文化的表征凸显的是深层次的人的问题,立足于人的问题才能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非遗保护的全新思维和全局性变革.从人的问题重新审视非遗保护,把文化精神的抽象性、理论性问题安置在人的实践性问题中加以解决.马克思主义人学在这一求索过程中与非遗保护的深层互嵌既是历史传承之必然,也是时代发展之必然.

    非遗保护文化立场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

    白族银器流动的社会生命史研究

    李怡飞孙九霞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旅游影响下,考察大理新华村白族银器生产、销售与消费各个环节的社会生命历程变迁.大理新华村银器从西南民族地区走向了大众消费的主流市场,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多重功能和多元化意义.在生产场域,银器是白族人的民族饰品和手艺人身份象征;在销售场域,银器被贴上不同族群的商品化符号,发生了族群符码的商品化转换;在消费场域,对不同身份的消费者而言呈现出多元化意义.

    大理新华村白族银器社会生命史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