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韩晓玲

季刊

1002-3194

wkxb@ytu.edu.cn

0535-6902703;6907842

264005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清泉路32号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注重发表具有下列内容的论文:对已有理论的新见解;对科学方法的新探索;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新开拓,本刊用稿不拘一格,提倡争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提升领导干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维能力——基于"两个命题"的思考

    王立胜李新宇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内容丰富、追求高远的人类文明伟大工程."领导就是预见"与"领导就是服务"两个命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实践中得出的科学领导观,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系统性和世界性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升哲学思维能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领导干部扮演着富有远见的领航者、伟大事业的开拓者、善于谋划的组织者、复杂关系的协调者、胸怀天下的担当者和造福人类的奉献者等重要角色,具有预见和导向、组织和调控、执行和纠错、服务和保障等重要功能.在"两个大局"背景下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干部必须深刻领悟"两个命题"的哲学蕴含,自觉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自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坚持自信自立,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前途命运;坚持守正创新,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动力;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路径;坚持胸怀天下,主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前景.

    领导干部中国式现代化哲学思维能力预见服务

    西汉东越海事史的"揭阳""海风波"

    王子今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武帝时代,东越参与汉朝远征南越的海上进军,却中途退兵,其理由是海路航行的严重危难,史称"以海风波为解".这是史籍第一次以"风波"言海难威胁.考察战事发生的季节,不排除台风灾害的可能.以"风波"记述航海遭遇的风浪之灾,汉代还有其他史例.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也有"苦逢风波溺死"的记载.军事史所见"伏波"名号,应当与克服"海风波"有关."海""风波"或说"海风波",也成为后世史书记述海事的语言习惯.

    东越南越海风波伏波航海风险

    从历史共同体的演变重新审视"全人类共同价值"

    孙伟平杨楷
    23-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历时态视角考察和分析"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时代变局与历史进程中廓清共同价值的历史演进趋势,重新理解它所内蕴的独特理论智慧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研究思路.共同价值由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萌芽,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发展,再到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复归,整体上呈现出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一价值演进的趋势,从价值主体看表现为从群体性共同价值走向整体性共同价值,从空间场域看表现为从地方性共同价值走向世界性共同价值,从价值思维看表现为从特殊性共同价值走向普遍性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寻求全人类基本的价值共识的中国方案.该方案以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为指导,直面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全球性难题,顺应共同价值演进的历史趋势,依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运用普遍性的价值思维不断拓展全人类基本的价值共识.

    历史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主体价值共识

    论孟子人学思想的三重维度

    周晓莹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分离是孟子人学思想的前提,人意识到自我在自然中的独特性,意味着人理性的觉醒.孟子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自然是人对象化的存在,人应该善用自然,厘清自身欲望的限度,以保证人对自然的可持续利用.孟子人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义道德,他将人作类上的疏解,其终极价值在于完成群体意志,即维护群体的秩序,实现群体的最大化发展.以此为立场,从主体修养来看,人的终极价值在于实现宗法制度下的伦常道德;从王道政治来看,王权的合法性和仁政的具体内涵都指向群的意志与存在.孟子的人学思想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立场,研究孟子人学思想的理论特点有助于勾勒儒家哲学的思考视域,把握儒家传统的精神旨归.

    孟子人学仁义道德政治自然

    朱英诞的诗与禅

    王泽龙梁淼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被历史淹没的京派代表诗人,朱英诞的诗歌于历史洪流之外另辟一块自己的园地.古朴幽美的诗风、澄明空静的诗心、戏言近庄的诗趣,都呈现出与主流诗潮迥别的纯粹诗美.深受中国禅宗文化的浸染,朱英诞的诗歌与"禅"有着不解之缘.隐而不奥的禅语、自由空灵的禅思、借禅为谐的禅趣,诗与禅在朱英诞笔下有着深刻的一致性.不仅以禅入诗,化用禅宗典故,更取法禅宗"藉境观心"的思维方式,叩问生命、宇宙之门.从诗与禅的角度鉴赏朱英诞的诗歌,才能领悟其诗的纤美与广博、真诚与智巧、平淡与梦幻.经由佛意禅旨的点化与浸润,朱英诞的诗歌以潜在而独特的写作方式丰富了现代诗坛.

    朱英诞诗歌京派禅语禅思禅趣

    中朝三千年诗歌交流论略

    马静赵季
    5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公元前 1044 年始至 1926 年中国与朝鲜的诗歌交流持续约三千年,参与的诗人数千位,创作了数万首诗歌.中朝的诗歌交流无论从时间上的持续还是空间上的跨越,都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文学现象.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西周至东汉末、魏晋南北朝至宋末、元代至清末、光绪乙巳至民国十五年四大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咏史诗为主,第二阶段以追和诗为主,第三阶段以使行诗为主,第四个阶段为朝鲜遗民金泽荣在中国的交流诗.从横向来看,诗歌交流包含着十类文献:唱酬、献赠、追和、咏史、题咏、事迹、诗人、诗集、评价、制度背景.从国际上看,相较于东亚的日本、越南、琉球,朝鲜的诗歌交流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特征.

    中朝诗歌文化交流起讫及发展脉络历史阶段文献分类

    人文经济学溯源:文化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

    张佑林陈能军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好的正式制度,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规范人们行为方式选择的非正式制度——文化.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全方位的,不同类型的文化通过文化无意识的途径对人的行为方式选择构成基础性的影响,进而达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按照是否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标准,可将文化划分为创新型文化与保守型文化两大类型,其中创新型文化对人的创新与冒险精神的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保守型文化则对人的创新与冒险精神形成具有制约作用.从哲学文化角度出发,可将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三大类型,其中精神文化对经济发展主体的形成、制度文化对市场营商环境的形成与优化、物质文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均具有内源性的影响,其合力凝聚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构成经济发展软实力,最终文化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嵌入经济发展主体、客体与内容三大路径,对现代经济施加内源性的影响,推动区域微观生产组织、中观产业结构、宏观经济制度等三大经济体系的变革,进而达成现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文化作为萌发人文社会科学的内生基因,构成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必然归宿.

    文化非正式制度人文经济学高质量发展

    公司意思标准下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代持的体系重构

    冉克平梁宇飞
    8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股权代持对股权归属的约定牵扯到公司股东认定的问题,并因此带来公司治理与权利公示上的混乱.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代持应区分为合同法与公司法两个层面的问题,实际出资人和名义股东之间依据代持协议的债权债务关系处理,股权归属应当回归《公司法》关于股东身份的认定标准上.股东认定应采用公司意思标准,考察公司是否接纳实际出资人作为股东参与公司,公司意思可以通过明示或者默示方式作出.完全隐名与不完全隐名的区分应以是否获得公司认可为标准.同时,为保障其他股东对公司人合性的控制,应引入优先购买权制度作为事后救济,优先购买权的行使产生撤销股权变动的效力.商事外观主义原则应当通过登记对抗效力实现,名义股东的一般债权人原则上不受外观主义保护.

    股权代持公司意思优先购买权外观主义

    国家出资公司集团治理法律规制范式的分类构建

    朱羿锟于若兰
    9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出资公司几无例外地处于集团化营运中,且因市场经济、公共利益目标差异而产生治理结构分类设定的需求.但《公司法》并未直接设定针对公司集团的调整规则,也未回应国家出资公司的公共利益需求.鉴于此,结合旨在分离市场经济、公共利益目标作用场域的"分类改革"政策,在尊重《公司法》路径依赖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国有出资公司集团治理的法律规制范式作分类构建.公益类集团宜以"单个企业"范式肯定母公司高度控制权的合理性,对子公司权力进行正面列举以保障集团剩余控制权归属于母公司,并通过成本核算、收益补偿来修复子公司独立人格之损伤;商业一类宜遵守《公司法》下的"分离实体"范式,保障集团内成员公司独立意志,以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事后救济成员公司被侵害的独立人格;商业二类应以"分离实体"范式为主,分离核算承担公共使命之特殊业务.

    国家出资公司集团治理分类改革权力分配

    文化相近与异地大客户关系的形成及其机制研究

    辛宇滕飞
    11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对跨地区供应链关系形成了隐性壁垒,而两地间的文化相近有助于异地大客户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方言距离体现了两地的文化相近程度,方言距离越小,上市公司对该地区大客户的销售占比越高;作用机制在于文化相近提高了公司与客户间的信息交流、促进了信任和认同、提供了先天性的社会资本积累.文化相近的作用存在异质性,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国有客户和资产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中作用更显著.文化相近对于大客户关系的促进作用依赖于完善的外部正式制度环境,在契约环境较好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作用更显著.最后,文化相近的大客户关系的稳定性更高.

    客户关系文化相近方言距离供应链客户产权性质客户关系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