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倪龙兴

月刊

1005-2593

kqytbk@fmmu.edu.cn

029-84776082

710032

西安长乐西路145号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onservative Dent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唯一的口腔内科学专科杂志,由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主办,著名口腔医学专家史俊南教授主编。内容范围:龋病学、牙体修复学、牙髓病学、牙周病学、老年口腔医学、儿童口腔医学。本刊被国家科技部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刊)》全文收录。曾获第二次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优秀编辑奖(1996)、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9)、陕西省科技期刊优秀奖(2002)、第四次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I优秀期刊奖(2004)。读者对象为国内各口腔医学院、系、研究所;各口腔医院、口腔科;各卫生学校口腔专业的教学、医疗、科研人员、学生;各口腔诊所的医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缺陷树脂修复体的临床处理策略

    李继遥陶思颖张敏
    435-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五十余年的应用中,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术已凸显出优异的临床效能.然而,修复效果并非一劳永逸,如何处理缺陷树脂修复体已成为口腔医生需要抉择的临床问题.依据修复体质量评价标准,缺陷树脂修复体的概念和分类得以细化,修补而非替换逐渐成为缺陷树脂修复体临床处理的首选方法.本文在回顾树脂修复体修补现况基础上,基于缺陷树脂修复体的问题表现进行治疗方案的归纳总结,进一步根据现代技术发展阐述陈旧树脂修补时,待粘接界面处理方法,以期为缺陷树脂修复体的临床处理提供更为明确的方案决策和处理技术.

    缺陷树脂修复体修补临床管理治疗策略

    显微牙周手术后犬齿周软组织早期愈合过程的组织学研究

    罗鑫宇杜淑宁陈栋
    441-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显微牙周手术与传统牙周手术术后软组织早期愈合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4只成年家犬(12~14月龄,体质量为6~7千克),共24个颊侧牙龈手术位点,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显微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手术器械、采取肉眼下操作,显微组使用显微器械、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3、5 d观察并记录创口情况,术后3、5 d对术区取样并固定,垂直于切口制作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抗角蛋白14免疫组化染色、天狼星红染色,经高分辨率病理切片扫描分析系统扫描并进行组织学观察.另外,在腭侧黏膜上选择2个对称位点进行切口形态观察,对照组在肉眼下实施手术操作,显微组在手术显微镜下实施手术操作.结果:超景深显微镜观察显示,显微组切口切缘组织损伤较少,无明显撕裂痕迹.大体观察,两组均无感染,对照组组织水肿程度较重,切口处痕迹明显,术后5 d早期切口愈合指数达到1级的比例,对照组为33%,显微组为83%.术后3 d,对照组组织炎症反应较为明显,炎症反应评分高于显微组(P<0.05).术后5 d,显微组组织上皮封闭较好,结构较完整,再上皮化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天狼猩红染色组织,术后5 d,显微组组织中Ⅲ型胶原纤维面积占比较对照组高,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牙周手术相较于传统手术技术,对组织的损伤较小,组织反应较轻,能够较好的保存组织结构;有利于切口封闭,手术后愈合速度较快,愈合质量较高.

    口腔显微镜牙周手术软组织愈合

    CBCT测量不同年龄人群上颌前磨牙根管形态及增龄性改变的研究

    梁金王坚王珂刘彦...
    448-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来评估上颌第一和第二前磨牙根管系统的形态和增龄性变化.方法:我们收集了724位患者的上颌第一、第二前恒磨牙的CBCT资料.将这些患者分为六个年龄段:15~24岁年龄组、25~34岁年龄组、35~44岁年龄组、45~54岁年龄组、55~64岁年龄组和≥65岁年龄组.我们根据Vertucci分类法对上颌第一和第二前磨牙的根管形态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测量了颊侧髓角高度,舌侧髓角高度,髓室顶-釉牙骨质界,颊舌髓角间距,髓室底-釉牙骨质界,颊侧牙本质厚度,颊舌向根管径,舌侧牙本质厚度,根管口间隔距离,近中牙本质厚度,近远中髓腔径,远中牙本质厚度.结果:在第一和第二前磨牙根管形态与性别的关系分析没有显示出男性和女性之间牙根数量的统计学显著差异.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有年龄段的上颌第一、第二磨牙中,颊侧髓角高度、舌侧髓角高度、髓室顶-釉牙骨质界、颊舌髓角间距离、颊舌向根管径和近远中髓腔径度都会减小.在这些指标中,颊侧髓角高度、舌侧髓角高度、颊舌髓角间距离和近远中髓腔径度的变化是一致的(P<0.01),并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颊侧牙本质厚度和舌侧牙本质厚度,以及上颌第二前磨牙的近中牙本质厚度和远中牙本质厚度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厚,其中近中牙本质厚度的变化是显著的(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一和第二前磨牙根管形态与性别的关系分析与性别无关;其根管系统的增龄性变化可以归因于牙本质沉积和继发性牙本质形成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根管系统的形状和增加其复杂性.

    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CBCT根管形态增龄性变化

    征稿启事

    455,封3页

    终末冲洗液对根管封闭剂牙本质小管渗透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李诗雅黄辉王利娟汤晨...
    456-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终末冲洗液(Octenisept®、2%Chlorhexidine、5.25%NaClO、2.5%NaClO、1%NaClO、Saline)对两种根管封闭剂(iRoot SP、AH-Plus)的牙本质小管渗透性的影响.探讨最佳的终末冲洗液和根管封闭剂配伍.方法:收集因正畸拔除的单根管前磨牙72个,截冠标准化牙根长度为(14±0.5)mm,用TF镍钛系统根管预备.根据不同终末冲洗液随机分为6组(n=12)进行终末冲洗,A组Octenisept®,B组 2%Chlorhexidine,C组5.25%NaClO,D组2.5%NaClO,E组1%NaClO,F组Saline.充填时,根据不同的根管封闭剂再分为2个亚组(n=6),1组 iRoot SP,2组AH-Plus,封闭剂染色,单尖法充填根管.距离根尖2 mm,5 mm,8 mm处各制备0.1 mm厚的切片,置于共聚焦激光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并测量封闭剂的牙本质小管平均最大渗透深度和渗透面积比.结果:所有样本根冠、中、尖三个部位均能观察到根管封闭剂渗入牙本质小管.3个部位之间的渗透性分布(渗透距离、渗透面积)具有显著差异(P<0.001).牙本质小管最深渗透距离方面,无论是何种根管封闭剂,在根冠部和根中部,5.25%NaClO组显著高于NS组(P<0.05);在根尖部,NaClO组均高于其余组(P<0.05).牙本质小管平均渗透面积方面,在所有根管段,封闭剂为iRoot SP时,高浓度NaClO组(5.25%、2.5%)显著大于其余组(P<0.05);封闭剂为AH-Plus时,在所有根管段,高浓度NaClO组显著高于NS组(P<0.05).结论:高浓度NaClO终末冲洗的牙本质小管渗透表现较佳;封闭剂iRoot SP的牙本质小管渗透面积稍优于AH-Plus;5.25%NaClO终末冲洗配合iRoot SP渗透性效果优于其它组合.

    根管治疗终末冲洗液根管封闭剂牙本质小管渗透性

    显微超声技术探查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根管和远中中中根管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回顾分析

    郑桂婷项坤李午丽王璐...
    462-465,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牙科手术显微镜(DOM)结合超声根管治疗仪探查下颌第一恒磨牙额外根管即近中中根管(MMC)和远中中根管(MDC)的有效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21年06月至2024年06月进行根管治疗的166例患者175个下颌第一恒磨牙,均利用显微镜观察结合超声清理,探查并疏通根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牙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额外根管(MMC/MDC)总的发现率为17.14%,其中25个患牙发现MMC(14.29%),5个患牙探查到MDC(2.86%),MMC发生率高于MDC(P<0.001).各年龄组间MDC/MMC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MC/MDC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同时左右两侧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OM和超声根管治疗仪的联合应用有助于牙科医生探查和疏通额外根管(MMC/MDC),有利于控制根管系统内感染,进一步提高治疗成功率.

    下颌第一恒磨牙额外根管近中中根管远中中根管根管显微镜超声

    现实增强技术在根管治疗开髓入路中的实验研究

    翁训奔潘乙怀侯增涛渠元菊...
    46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现实增强技术辅助开髓的准确性.方法:将60个前磨牙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固定在石膏模型中.实验组在AR程序辅助下进行开髓入路的创建,对照组则使用常规开髓方式进行开髓.开髓后的牙齿再次进行CBCT扫描评估开髓入路创建是否成功,并计算实际入路与规划入路的角度偏差、冠部及根部水平距离偏差和物质损失量.结果:实验及对照组共计60个离体前磨牙根管均成功定位,且经术后CBCT评估开髓入路创建成功.实验组及对照组物质损失量平均值分别为6.66 mm3和22.74 mm3;入路整体角度偏差平均值分别为13.96°和21.69°;冠部及根部水平距离偏差分别为1.19 mm/0.91 mm和2.77 mm/1.75 mm.实验组所产生的物质损失量和入路角度偏差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在冠部及根部水平距离偏差中,实验组也显著小于常规开髓组.结论:使用AR辅助开髓能够获得更好的入路角度以及更少的物质损失量.

    现实增强技术根管治疗牙髓导航治疗

    动态导航引导下的下颌第一磨牙根尖手术1例

    刘雨欣崔芷铭吕博曲柳...
    471-474页

    动态导航根尖手术慢性根尖周炎

    数字化辅助"根-冠"联合治疗左下第一磨牙根尖囊肿1例

    卢嘉蕊骆鋆攀黄湘雅权晶晶...
    475-479,496页

    根尖囊肿根尖手术髓腔固位冠数字化导板

    自主式机器人辅助显微根尖手术治疗1例

    黄丽珊劳思颖李思雨杨雪超...
    480-482页

    自主式机器人显微根尖手术精准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