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章也

月刊

1672-8610

ywxk@imnu.edu.cn

0471-4393040

010022

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81号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Journal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earni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女性道德的认知与培育

    梅丽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男女道德是否存在差异和优劣之分,是传统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一直被认为是道德上低劣的一方。但自从《女权辩护》以来,西方出现了许多反对男性道德优越性的声音,它们从社会、伦理、心理等各个方面,重新审视了女性道德的本质,论证男女道德不存在先天的优劣之分。女性主义思想家波伏娃、卡罗尔·吉利根等人对男性道德至上的观点进行有力的驳斥,并具体地指明了女性道德培育的方向和途径,不仅有利于女性培育德行、发展自我,也对伦理学的修正和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女性道德女性主义伦理学波伏娃卡罗尔·吉利根

    《鲁宾孙漂流记》中主人公的原型分析

    石卉王照宇
    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塑造一个追求财富和敢于冒险的资产阶级英雄形象,实际上这个人物背后还有比新兴资产阶级攫取财富更为深刻的东西:经济个人主义。这种经济个人主义背后涌动着人类某种集体无意识,即源于人类从史诗、神话时代就存留在我们潜意识中的冒险冲动原型。

    《鲁宾孙漂流记》冒险原型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为何经久不衰

    戴琪
    7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电影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其特色电影产业——超级英雄电影更是在电影史上大放异彩,本文将调查超级英雄电影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并以漫威出版的超级英雄电影为例,分析超级英雄电影的现状以及其经久不衰的原因。

    超级英雄电影美国电影文化产业

    新世纪国内亨利·詹姆斯小说研究状况简述

    王银瓶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英美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国外的亨利·詹姆斯研究历经150余年,已成为一门"显学"。国内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亨利詹姆斯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仅从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研究,小说的具体叙事艺术及其所体现的詹姆斯的艺术观、文化角度和其他角度四个方面来简述新世纪以来我国国内亨利·詹姆斯小说研究的状况。

    亨利·詹姆斯新世纪小说研究

    自由歌者的自由之歌——普希金和《致大海》

    崔宏
    7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他英年早逝,但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抒情诗歌。《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统治,追求自由、民主的,歌颂为自由而战的英雄们的抒情诗。

    普希金大海自由

    话语分析及其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以《红字》中人物的病态性为例

    田原
    7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红字》中主要人物的病态性的话语分析表明,他们是所处时代的社会病态性的受害者。

    话语分析人物病态性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原型分析

    刘静
    8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具有神话特征的小说。根据弗莱的原型理论,原型可以是人物、情节、主题等的原型。因此,本文采用原型理论对盖茨比的原型进行探讨,使读者对盖茨比及其短暂的一生有更清晰地认识。

    原型原型批评盖茨比

    斡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自我——《重返巴比伦》主人公的精神分析解读

    曾魁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主人公查理矛盾心理的表现:一方面他认识到自己做父亲的责任,期盼能和女儿一起开始新生活,另一方面又无法埋葬过去,有重温旧梦的倾向。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论述查理这一矛盾情绪的心理成因即本我、超我与自我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的,超我的规训使他正视自己的责任,本我的冲动与欲望则使他对享乐的过去念念不忘,可怜的自我面对两位主人相互冲突的要求力不从心,因而产生矛盾情绪。最终因本我过度扩张、自我软弱从而引起人格结构三层失衡而导致他功败垂成。

    矛盾本我超我自我

    论罗伯特·勃朗宁《我最后的公爵夫人》一诗中的女性颠覆力量

    王雅琼
    8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伯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重要浪漫主义诗人。其典型代表作《我最后的公爵夫人》不仅娴熟地运用了戏剧独白,还将读者带入了一场无声的谋杀案。本文试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该诗,旨在阐释公爵夫人身上流露的女权意识对当时以公爵为代表的男权贵族统治阶级,以及对公爵本人厌女症发展的颠覆性破坏力量。

    公爵夫人颠覆力量《我最后的公爵夫人》罗伯特·勃朗宁

    娜拉和伊莉莎的女性抗争

    张颖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解放是一个存在已久,不断被提及并付诸实践的社会运动。易卜生和萧伯纳生活的时代正是所在国女性问题开始引起关注的时代。我们知道任何的作品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今天,我们将小说中的女性作为时代缩影,通过对"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和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匹克梅梁》中的伊莉莎,这两个人物创作者的关注异同,人物身份地位的异同,追求理想的异同,抗争方式的异同,进行女性解放的研究,追寻女性实现真正解放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娜拉伊莉莎身份与梦女性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