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研究生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研究生学报
医学研究生学报

易学明

月刊

1008-8199

JLYB@chinajournal.net.cn

025-80860347

210002

南京市中山东路305号A7信箱

医学研究生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南京军区南京总院主办的以刊登医学研究生论文为特色的学术期刊,月刊。重点报道各高等医学院校、各医学研究所、各临床学院和附属医院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和经验。设有专家论坛(以约稿为主)、论著、文献综述、经验荟萃、医院管理、护理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特定肠道菌群和骨质疏松症的因果关系

    高志杰汪悦东张志海
    449-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来研究特定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发病风险的因果关系.方法 获取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并选择敏感的SNPs进行分析.通过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WM)、MR-Egger回归法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以OR值检验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完成敏感性和多效性检验.结果 筛选到1531个SNPs作为工具变量,狭义梭菌属1、粪球菌属3、粪杆菌属、纺锤链杆菌属、考拉杆菌属、瘤胃球菌科NK4A214群、塞利单胞菌属与骨质疏松症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显示,IVW法的OR值分别为 1.291(95%CI 1.037~1.607,P=0.022)、0.627(95%CI 0.440~0.894,P=0.010)、1.520(95%CI 1.125~2.054,P=0.006)、1.271(95%CI 1.037~1.558,P=0.021)、0.801(95%CI 0.674~0.951,P=0.012)、1.220(95%CI 1.010~1.473,P=0.039)、0.854(95%CI 0.744~0.979,P=0.024),表明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IVW(P>0.05)和MR-Egger回归(P>0.05)的Cochran Q检验表明SNPs并不存在异质性.MR-Egger法的egger_intercept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s不存在水平多效性.结论 狭义梭菌属1、粪球菌属3、粪杆菌属、纺锤链杆菌属、考拉杆菌属、瘤胃球菌科NK4A214群、塞利单胞菌属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探讨肠道菌群介导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认知.

    孟德尔随机化肠道菌群骨质疏松症基因组关联研究因果关系

    PRDX1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陈旭狮姚仕奋蔡宏华罗思东...
    456-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探讨PRDX1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BV2神经炎症损伤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对于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实验,BV2细胞分为:对照组(BV2细胞进行正常培养),脂多糖处理组,NC shRNA慢病毒感染组(细胞经NC shRNA慢病毒感染48h后,用脂多糖处理24h组),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组(细胞经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48h后,用脂多糖处理24h组).对于TLR4过表达实验,在慢病毒感染实验的基础上增加TLR4过表达组(细胞经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及TLR4过表达慢病毒感染48h后,用脂多糖处理24 h).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用于检测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脂多糖处理的BV2细胞相比,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组TNF-α和IL-6的含量均显著减少(P<0.01).RT-qPCR结果表明,TNF-α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和ELISA检测结果趋势一致.MTT法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活力显著降低;而与脂多糖处理组相比,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而与脂多糖处理组相比,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中TLR4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与脂多糖处理组BV2细胞相比,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TLR4表达(P<0.05).与PRDX1 shRNA慢病毒感染组相比,TLR4过表达组BV2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及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细胞活力水平降低(P<0.05),且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沉默PRDX1明显促进脂多糖刺激BV2细胞活力,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凋亡及炎症应答反应,其可能是通过正向调控TLR4来实现的.阐明PRDX1/TLR4信号轴在脂多糖诱导的BV2细胞损伤的重要作用,可能成为一个有前景的SCI潜在治疗靶点.

    PRDX1/TLR4轴炎症应答凋亡脊髓损伤

    STARD7蛋白新型小分子抑制剂Lasiodin激活NRF2/EGR1通路诱导三阴乳腺癌铁死亡

    李雪苏小涵曾姣梁婷婷...
    462-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StAR相关脂质转移结构域包含7(STARD7)在三阴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高通量筛选STARD7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其小分子抑制剂对TNBC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生物信息学分析STARD7在各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细胞系以及临床TNBC样本中STARD7的表达情况.以STARD7为靶点,通过分子对接、体外蛋白纯化和体外分子互作实验,筛选并鉴定STARD7的小分子抑制剂.CCK8测定对照组(DMSO组)及1、2、5、10、20µmol/L浓度Lasiodin处理24h后的TNBC细胞的存活率,确定最佳药物作用浓度.台盼蓝和YO-PRO-1染色测定各组细胞死亡率,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凋亡、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测定NRF2、HO-1、KEAP1、EGR1的mRNA和蛋白表达.构建TNBC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紫杉醇组(10 mg/kg)和Lasiodin组(10 mg/kg),分别处理后测定肿瘤体积、裸鼠体重,HE染色评价生物安全性.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体外实验表明STARD7在TNBC组织及细胞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负相关(P<0.05);高通量筛选并鉴定出Lasiodin是STARD7的小分子抑制剂;Lasiodin对STARD7的抑制可能通过调控下游NRF2/EGR1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促使TNBC细胞发生铁死亡,同时伴有凋亡和坏死.体内实验证明Lasiodin能够抑制肿瘤生长(P<0.05),且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STARD7可能在TNBC的进展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Lasiodin为其小分子抑制剂,提示STARD7和Lasiodin分别可能成为治疗TNBC的潜在靶点和新型药物.

    STARD7毛栲利素三阴乳腺癌分子对接小分子抑制剂铁死亡凋亡

    基于自噬途径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糖尿病模型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

    林玲玲闫广智
    472-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从自噬途径HIF-1α/BNIP3/Beclin-1的角度,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MSC组、MSCHIF-1α组和自噬抑制剂组(CQ组).采用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在大鼠背部做全层皮肤切除创伤以构建皮肤创面损伤模型.于创伤后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苏木精染色观察创面皮肤组织结构,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创面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沉积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毛细血管新生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创面组织细胞的自噬状态及超微结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创面组织中HIF-1α、BNIP3、Beclin-1、LC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创面愈合率、创面组织CD31阳性染色细胞比例,以及HIF-1α、BNIP3、Beclin-1蛋白表达以及LC3II/LC3I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而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和瘢痕厚度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MSC组创面愈合率、创面组织CD31阳性染色细胞比例,以及HIF-1α、BNIP3、Beclin-1蛋白表达以及LC3II/LC3I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和瘢痕厚度均明显增加减少(P<0.05);与MSC组相比,MSCHIF-1α组创面愈合率、CD31阳性染色细胞比例,以及HIF-1α、BNIP3、Beclin-1蛋白表达以及LC3II/LC3I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而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和瘢痕厚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MSCHIF-1α组相比,CQ组创面愈合率、创面组织CD31阳性染色细胞比例,以及HIF-1α、BNIP3、Beclin-1蛋白表达以及LC3II/LC3I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而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和瘢痕厚度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hUC-MSCs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损伤,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血管生成,加速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HIF-1α/BNIP3/Beclin-1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激活来实现.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糖尿病创面愈合HIF-1α/BNIP3/Beclin-1信号通路自噬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在波动性高糖致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庄微孔娜娜刘挺松王磊...
    482-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持续性高糖(CHG)和波动性高糖(IHG)环境下,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的细胞凋亡情况,并探索HCAECs细胞凋亡是否由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介导发生.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CAECs分为4组:①正常血糖组(CNG组,5 mmol/L葡萄糖);②持续性高糖组(CHG组,20 mmol/L葡萄糖);③波动性高糖组(IHG 组,5 mmol/L 和20 mmol/L 葡萄糖每8h波动1次);④波动性甘露醇对照组(IM组,5 mmol/L和20 mmol/L甘露醇每8 小时波动1次,保持与波动性高糖相同的波动性渗透压环境).不同条件处理后的HCAECs,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CAECs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RAGE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qRT-PCR检测RAGE的转录水平变化情况.用靶向RAGE的shRNA慢病毒敲低HCAECs中RAGE的表达量,观察IHG中Caspase-3的活化表达情况.结果 与CNG组相比,CHG组和IHG组细胞活力均降低(P<0.05),但IHG组细胞活力更低(P=0.035);IHG组细胞凋亡率增加(P=0.028),Caspase-3活化状态(P=0.037)和RAGE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用靶向RAGE的shRNA慢病毒敲低RAGE表达水平,发现波动性高糖导致的细胞凋亡情况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波动性高糖可通过增强RAGE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引起HCAECs损伤.

    波动性高糖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细胞凋亡

    血清suPAR、BDNF、sTWEAK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及骨密度的相关性

    王春雨赵金英杜军徐进...
    48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suPAR)、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细胞凋亡弱诱导因子(sTWEAK)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及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40例为类风湿关节炎组,以及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至本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70例为对照组.评估患者组疾病活动度,测定骨密度.检测对照组和类风湿关节炎组的血清suPAR、BDNF、sTWEAK水平.根据疾病活动度水平将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再分为低度亚组(2.6~3.2)、中度亚组(3.2~5.1)、高度亚组(>5.1).比较类风湿关节炎组与对照组、3个亚组的suPAR、BDNF、sTWEAK、骨密度;分析suPAR、BDNF、sTWEAK与疾病活动度、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suPAR、BDNF、sTWEAK联合检测在预测疾病加重风险中的价值.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组血清suPAR、BDNF、sTWEAK高于对照组(P<0.05).高度亚组血清suPAR、BDNF、sTWEAK明显大于中度亚组和低度亚组(P<0.05),中度亚组血清suPAR、BDNF、sTWEAK明显大于低度亚组(P<0.05).类风湿关节炎组前臂远端、腰椎L1-4、股骨颈、髋关节的骨密度小于对照组(P<0.05).高度组前臂远端、腰椎L1-4、股骨颈、髋关节骨密度明显小于中度亚组和低度亚组,中度亚组前臂远端、腰椎L1-4、股骨颈、髋关节骨密度明显小于低度亚组(P<0.05).血清suPAR、BDNF、sTWEAK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与前臂远端、腰椎L1-4、股骨颈、髋关节的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联合suPAR、BDNF、sTWEAK三项指标预测疾病活动度升高风险的AUC大于单独预测的AUC(P=0.000).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suPAR、BDNF、sTWEAK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与骨密度呈负相关,联合检测suPAR、BDNF、sTWEAK可为预测患者疾病未来变化趋势提供有效指导.

    类风湿关节炎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细胞凋亡弱诱导因子疾病活动度骨密度相关性

    罗哌卡因复合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

    陈斌胡海涛邓伦童刘云洁...
    493-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老年髋部骨折中罗哌卡因复合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PNGB)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样本量估算,最小样本量为153.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科接受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53例,通过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表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51例,分别采用0.375%罗哌卡因复合0.5、1、1.5µg/kg右美托咪定行PNGB,20 min后行麻醉诱导.比较三组主要指标[T0(入室前)、T1(麻醉诱导开始时)、T2(气管插管时)、T3(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效果],次要指标(神经阻滞效果、麻醉苏醒时间),安全指标(麻醉不良反应).结果 1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研究,无脱落.T1时低、中、高剂量组的MAP分别为(86.37±9.69)mmHg、(86.15±9.47)mmHg、(81.43±9.84)mmHg,T2时分别为(96.03±9.01)mmHg、(96.30±8.97)mmHg、(100.57±9.54)mmHg,T3时分别为(90.68±10.77)mmHg、(91.53±10.69)mmHg、(96.79±9.19)mmHg,T1时低、中、高剂量组的HR分别为(73.06±8.97)次/min、(72.78±8.13)次/min、(68.02±7.98)次/min,T2时分别为(84.86±9.18)次/min、(83.57±9.35)次/min、(89.17±9.24)次/min,T3时分别为(79.19±8.15)次/min、(79.12±8.74)次/min、(83.52±8.29)次/min;低、中、高剂量组的麻醉效果I级构成比分别为66.67%、90.20%、84.31%;低、中、高剂量组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5.85±4.19)min、(11.21±3.01)min、(10.47±3.19)min,麻醉苏醒时间分别为(10.24±2.21)min、(10.47±2.54)min、(13.59±2.37)min;低、中、高剂量组心动过缓发生率分别为1.96%、3.92%、13.73%.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比较,T1时高剂量组MAP、HR均降低,T2、T3时高剂量组MAP、HR均升高(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麻醉效果I级构成比均高于低剂量组(P<0.05),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低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麻醉苏醒时间短于高剂量组(P<0.05),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高剂量组(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中罗哌卡因复合1µg/kg右美托咪定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髋部骨折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

    个性数字化辅助椎体成形术单侧穿刺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程彬高玥袁亚南刘书玲...
    498-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CT个性数字化辅助椎体成形术单侧穿刺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诊治的53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8例采用个性数字化设计辅助单侧穿刺PVP治疗(单侧组),25例采用常规双侧PVP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比较2组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以及伤椎Cobb角.结果 各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较对照组少,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以及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数字化辅助单侧穿刺PVP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提高穿刺准确性和减少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骨质疏松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模拟数字转换

    miR-145-5p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田朝霞李卫萍赵娜李红梅...
    504-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miR-145-5p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就诊的160例EH患者及160例同期体检正常者为研究对象,RT-qPCR检测EH患者及同期体检正常者血清中的miR-145-5p表达水平.体外培养HUVEC,将之分为对照组、miR-145-5p mimic组、mimic-NC组、miR-145-5p inhibitor及inhibitor-NC组,CCK-8法检测各组HUVEC增殖情况;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各组HUVEC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UVEC增殖、凋亡相关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 miR-145-5p在EH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体检正常者(P<0.05);与对照组、mimic-NC组比较,miR-145-5p mim-ic组HUVEC细胞增殖率及PCNA、Cyclin D1蛋白表达均增加,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及Bax、Caspase-3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与对照组、inhibitor-NC组比较,miR-145-5p inhibitor组HUVEC细胞增殖率及PCNA、Cyclin D1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及Bax、Caspase-3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结论 miR-145-5p在EH患者血清中呈低表达,过表达miR-145-5p可促进HUVEC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miR-145-5p原发性高血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

    浮针联合肌内效贴在治疗腕部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临床应用

    贺卫东蔡伟创张勇于卫国...
    509-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浮针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在武警部队官兵腕部训练伤防治领域的临床效果,为部队军事训练伤的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回顾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72例武警部队官兵腕部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的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浮针组和常规组.其中浮针组采用浮针治疗联合肌内效贴处理,共36例;常规组采用腕关节外固定制动、非甾体类药物治疗及去除外固定后康复训练,共3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疼痛评分、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结果 7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浮针组、常规组治疗前NRS疼痛评分、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RS评分、Cooney评分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RS评分、Cooney评分浮针组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浮针联合肌内效贴对武警部队官兵军事训练所致腕部TFCC损伤效果著,值得在基层卫生部门推广应用.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浮针疗法肌内效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