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与社会
医学与社会

刘建凡

月刊

1006-5563

bjbabc@163.com

027-83692517;83657967

430030

武汉航空路13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医学与社会/Journal Medicine and Society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适合于卫生战线各级干部、管理工作者及医药院校广大师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用QCA方法打开公共政策试点选择的"黑盒子"——中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政策科学逻辑

    和经纬范雨萌苏芮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背景,分析大规模政策试验中的试点选择逻辑.方法:选取国内20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 103 个试点城市和 106 个非试点城市),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结合案例进行阐释分析.结果:我国四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的选择呈现 5 种不同组态,分别为再接再厉型、取长补短型、一马当先型、背水一战型、以身作则型.每种组态代表了中央政府特定的试验目的.结论:在大国治理的复杂场景中,公共政策试点选择并非线性决策,多种逻辑在其中发挥作用."正向抽样论"与"代表性论"均在本研究中得到部分印证.试点作为试验性治理的核心载体,发挥着治理的多重功能.

    卫生政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世界卫生组织在华合作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丹蕾邱五七马琳杜海平...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卫生组织在华合作中心作为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开展卫生技术合作的窗口,在维护卫生领域安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现卫生领域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在华合作中心存在因缺少激励约束机制产生的履职不到位、发挥作用不明显等实际发展问题.对世卫组织在华合作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梳理,发现当前世卫组织在华合作中心发展存在缺乏激励约束相关制度保障、沟通平台建设不全面、激励方式单一、约束环节缺位等问题,应该在全球层面加强世卫组织对世卫组织在华合作中心的指导与沟通,区域层面发挥世卫组织对世卫组织在华合作中心的引领作用,国家层面完善世卫组织在华合作中心的顶层设计,机构层面建立世卫组织在华合作中心的科学评价体系.

    卫生合作卫生安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在华合作中心

    过度诊断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严俊涛魏艳朱致旭彭宇欣...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度诊断"指无临床症状的人被诊断出无进展且不会造成健康损害的疾病,而该疾病诊断未能对个体带来净健康获益.与之相关的"过度医疗""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假阳性""误诊"等概念同样需要关注.通过综述国内外文献,归纳不同视角下过度诊断的影响因素,如患者层面的健康信念、对疾病的焦虑,服务提供者对患者最好结局的追求、医患沟通,医疗卫生系统的模式,社会层面的医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等.认为应该进一步探索过度诊断的内涵定义、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影响,针对疾病高风险人群开展精准筛查,审慎使用有创检查和治疗,促进医患共同决策和培养正确的社会医疗文化.

    过度诊断概念影响因素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暴力伤医事件成因分析

    王超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多起暴力伤医事件的成因,为降低暴力伤医事件发生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借助Protégé、Drupal和Relfinder等工具构建本体与知识图谱,以17 件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舆论影响的暴力伤医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具体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基于对暴力伤医事件新闻语料的处理与分析,得到主题词共72 个,划归为事件元素、位置元素、主体元素、原因元素、过程元素、结果元素共6 个一级类,其下位 12 个二级类,对应匹配2556 组概念间关系.结论:多起暴力伤医事件在事发位置和事发原因等方面产生了联系,其中,门诊部是暴力伤医事件最高发的重点场所,诊疗效果不佳则是暴力伤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刀具砍伤则是施暴者使用相对最为广泛、造成后果最为严重的暴力伤医手段.

    暴力伤医成因知识图谱

    新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史研究的回顾与省思

    李沛霖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性疾病.新中国成立以来,血吸虫病防治史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及突破.通过梳理血吸虫病防治史研究的学术源流,从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代表作筑牢理论基础、党和政府层面研究凸显宏观视野、区域和地方层面研究专注微观视域、省思研究的成效与展望等4 个维度,总结该领域的学术成果与不足之处.通过回顾与省思,认为当前新中国血防史研究成果斐然,但仍存在研究内容与立论观点同质化、区域研究不均衡、跨学科合作不足等有待加强之处.伴随着"新史料""新视角""新方法""新观点"出现,本领域会有新的突破与拓展,助推新中国医疗卫生史研究的学术发展.

    传染病防治血吸虫病医学史

    我国乡镇卫生院适宜医疗服务能力研究

    潘子晶卢珊张亮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生态位理论,从系统视角探究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乡镇卫生院的适宜医疗服务能力,为厘清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关系、优化农村医疗服务供给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选取 370家乡镇卫生院,分析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生态位与重叠度现状,并采用Lowess方法对生态位与重叠度的关系进行拟合以寻找适宜的医疗服务能力生态位范围.医疗服务能力生态位和重叠度分别利用态势理论的生态位计算公式和Pianka公式测量.结果: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生态位的平均值(0.129)远低于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生态位平均值(0.871),且不同乡镇卫生院之间差异显著(最高为0.366、最低为0.021).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生态位重叠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最高为 0.766,最低为 0.099.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生态位与重叠度的拟合关系呈"U"形曲线,生态位在0.087 至0.228 之间取值时重叠度最小.结论:我国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生态位处于合适的区间时,县乡两级的重叠摩擦才最小,更有利于农村卫生服务系统的整体优化.

    医疗服务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服务水平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性及障碍度研究

    高明英鲍祎鑫魏浩蒲川...
    43-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疗服务水平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识别影响协同性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16-2020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 个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障碍度模型与重心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及重心变化.结果:2016-2020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波动上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则呈前期下降、后期上升趋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0.664-0.696)总体上保持初级协调状态.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17.5%)、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15.0%)、人口密度(18.8%)、每百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2.5%)是制约医疗服务水平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耦合协调度的重心始终围绕着资阳(成都与重庆的中心)移动变化,且采用"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说明这两大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提高.结论:经济圈各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仍存在差异,且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的发展格局.需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缩小差异使其均衡发展,提升各区域的协同性.

    医疗服务水平新型城镇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地方政府的竞争对我国医疗服务效率的影响

    吴庆玲舒燕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视角探究地方政府的竞争对医疗服务效率的影响,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提供建议.方法: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slacks-based measure)方法,以2010-2021 年我国31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医疗服务效率进行测度,其后利用面板Tobit模型,以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为中介变量,实证检验地方政府的竞争、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与医疗服务效率之间的关联.结果:我国省级医疗服务效率整体向好,年均增长率为1.3%,但区域差异显著;地方政府的竞争对医疗服务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该结果在发达地区并不显著;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在其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 14.2%;在全国,总抚养比、人均绿地面积、财政支出分权显著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在发达地区,财政自给度与医疗服务效率成正比;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与医疗服务效率负相关.结论:地方政府的竞争通过减少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规模进而降低医疗服务效率.后续应建立地方政府竞争动态均衡机制、建立政府绩效考核柔性机制、健全地方政府竞争监督约束机制以及完善医疗卫生预算机制.

    医疗服务效率地方政府竞争财政分权

    基于平均预期寿命的我国人口健康水平时空分异与影响机制分析

    梁晓璇张新辉陈功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平均预期寿命为指标探究我国人口健康水平时空分异格局、交互关系及其影响机制,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ISA时空跃迁分析来揭示人口健康水平的空间关联和转移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经济、人口、环境和医疗卫生因素塑造我国人口健康水平分异格局的动力机制.结果:我国人口健康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平衡发展态势,但近 20 年来地区间的相对差异有所收敛,平均预期寿命的泰尔指数从2000 年的0.098 降至2020 年的0.060.健康水平区域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但健康关联效应逐渐减弱,未发生类型改变的研究单元占比从 77%下降至 48%.经济、人口、环境和医疗卫生因素共同影响我国人口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结论:地理因素对我国人口健康水平的制约在不断弱化,健康相对落后地区之间的关联效应不强且受到医疗卫生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大.未来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导下,地区间健康水平的差异也有望进一步收敛.

    人口健康预期寿命时空分异影响机制

    吉林省居民电子居民健康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孙丽刘起君陈伟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吉林省居民电子居民健康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为电子居民健康卡更好地普及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UTAUT模型为基础,结合感知风险、自我效能和技术焦虑因素设计问卷并对吉林省居民展开调查,采用秩和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验证各因素对电子居民健康卡使用意愿的影响.结果:居民对电子居民健康卡的使用意愿在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社会影响、感知风险、技术焦虑、自我效能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知风险和技术焦虑是影响电子居民健康卡使用意愿的负向因素(P<0.05).结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社会影响、感知风险、技术焦虑、自我效能均是影响电子居民健康卡使用意愿的因素.未来,电子居民健康卡的推广普及建议明确关键切入点,持续升级电子居民健康卡应用程序,丰富其便民惠民功能,同时做好宣传和培训,强化平台的信息保护.

    健康管理电子居民健康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