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综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

刘桂蕊

半月刊

1006-2084

yxzs2005@163.com,yxzs@chinajournal.net.cn

010-84405903 60551103

101100

北京市通州区北苑通典铭居F座806室

医学综述/Journal Medical Recapitulat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和出版的政策、法规、条例;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有关的出版标准,学科专业名词和术语统一、标准、规范;始终坚持宣传医学新理论、推广新技术,为医学科学研究服务,为临床医学实践服务,为人民健康长寿服务,创建中国特色医学理论的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高颖刘友坦
    2199-2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片类药物凭借其强大的镇痛作用,在急慢性疼痛控制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但其不良反应可对患者造成危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手术是许多人首次接触阿片类药物的原因,因此围手术期控制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可减少或避免其不良反应.无阿片类药物麻醉(OFA)在此趋势下应运而生,在某些手术类型中联合使用多种非阿片类药物或区域阻滞技术可为患者提供充分的术中及术后镇痛并改善临床预后,但OFA在临床常规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仍须进一步研究.

    无阿片类药物麻醉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区域阻滞

    不同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和镇痛模式的研究进展

    冉鑫周述芝
    2205-2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娩疼痛对母体和新生儿存在明显不良影响,分娩疼痛处理不当会给孕产妇带来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结局,导致产后抑郁.椎管内分娩镇痛效果确切稳定、安全可靠,是首选的镇痛方法.随着研究深入,椎管内镇痛已不仅限于连续硬膜外阻滞,椎管内分娩镇痛方式、药物选择、给药方式不断发展,不同的椎管内镇痛各有优缺点.未来还应不断拓展并研究一些新的椎管内镇痛方法,以为进一步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提供参考.

    分娩镇痛镇痛方式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麻醉

    不同麻醉方式在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姚四一吕雪彩
    2211-2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气管镜检查已成为诊断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气管镜检查分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硬质气管镜检查.普通气管镜检查可引起严重的应激性反应,出现呛咳、体动,甚至导致检查无法顺利完成.随着舒适化医疗的不断推进,无痛气管镜检查得到患者及术者的广泛认可.在实施气管镜检查时,检查医师和麻醉医师需要共用同一通气通道,这对实施麻醉管理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采用最佳的麻醉策略,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气管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硬质气管镜麻醉

    孕中期糖化白蛋白水平与不良母婴结局的关联性及预测价值分析

    唐美莲李楠焦明远
    2217-2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孕中期糖化白蛋白(GA)水平与不良母婴结局的关联性,并评估其对母婴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8—10月在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建档行规律产前检查并分娩的产妇1104例,根据孕中期GA水平的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比较各组不良妊娠结局、不良新生儿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孕中期GA水平与母婴结局发生的关联性及预测价值.结果 孕中期GA≤11.99%258例,>11.99%~12.60%257例,>12.60%~13.20%256例,>13.20%243例.随着孕中期GA水平的增加,不良妊娠结局、不良新生儿结局、巨大儿或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及出生体重均随之增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A为不良妊娠结局、不良新生儿结局、巨大儿或大于胎龄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26,95%CI 1.236~1.422;OR=1.327,95%CI 1.218~1.446;OR=1.357,95%CI 1.258~1.463)(均P<0.01).GA对不良妊娠结局、不良新生儿结局、巨大儿或大于胎龄儿的诊断界值分别为12.83%、12.89%和12.84%.妊娠期糖尿病(GDM)人群的诊断界值与非GDM人群相近,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存在差异.GA对GDM人群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和不良新生儿结局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优于非GDM人群,而对于巨大儿或大于胎龄儿的预测价值在非GDM人群中更优.结论 孕中期GA水平与巨大儿、大于胎龄儿以及不良母婴结局独立相关,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母婴结局孕期糖化白蛋白预测价值

    综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银屑病免疫抑制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陈东宇杨晓雨王红心樊文龙...
    2223-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银屑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探讨其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算法筛选银屑病皮损和非皮损活检样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基于STRING 11.0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验证DEGs的表达水平.运用CIBERSORT算法分析DEGs与免疫浸润细胞特征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 交集得到89个与银屑病发病相关的DEGs.基因本体富集结果显示,DEGs主要与体液免疫反应、能量代谢过程以及趋化因子活性有关.GSEA获得的6条交集通路均受到抑制,分别是嘧啶代谢、利什曼原虫感染、亚油酸代谢、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嘌呤代谢.DEGs与22种免疫细浸润胞的特征基因表达量的相关分析显示,单磷酸胞嘧啶-N-乙酰神经氨酸羟化酶假定蛋白、LOC100506990、神经前体分化调节同系物、原肠(胚)形成糖蛋白、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21、排斥导向分子B、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α、盐诱导激酶1、Wnt家族成员2和锌指蛋白273的表达量均与免疫细胞浸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得到的与银屑病发病相关的DEGs,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疾病的发生,可为后续深入研究银屑病的致病机制奠定理论依据.

    银屑病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免疫浸润

    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率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赵然然李云霄谭春婷林芳...
    2234-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率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门诊就诊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61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分为用药组(39例)和对照组(2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肺功能(包括肺通气功能、肺弥散功能)及心肺运动功能测试.结果 两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单位肺泡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峰值运动功率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W%pred)、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VO2%pred)、无氧阈值、峰值心率(peakHR)、peakHR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HR%pred)、心电图动态异常比例均低于对照组[(72±19)%比(84±25)%,(1421±290)ml/min比(1425±302)ml/min,(45.2±11.0)%比(52.8±11.9)%,(118±12)次/min比(127±18)次/min,(72±7)%比(78±11)%,35.9%(14/39)比86.4%(19/22)](P<0.05或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用药组peakHR%pred与peakW%pred、peakVO2%pred均呈正相关(r=0.304,P=0.010;r=0.563,P<0.001).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应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运动能力及peakHR下降,且运动能力下降与药物所致的负性心率作用相关,但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运动过程中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冠心病β1受体阻滞剂心肺运动试验运动能力心率

    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核因子κB表达水平与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的关系

    袁忠王科军马海南
    2240-2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与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于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的82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NF-κB表达水平,并分析癌组织NF-κB不同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3年,记录患者术后生存率、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分析NF-κB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NF-κB高表达率高于乳腺癌旁组织[60.98%(50/82)比8.54%(7/82)](χ2=49.719,P<0.001).NF-κB高表达组组织学分级Ⅲ级和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高于NF-κB低表达组[40.00%(20/50)比15.62%(5/32)、38.00%(19/50)比12.50%(4/32)](P<0.05).随访3年,82例乳腺癌患者中失访6例,其中癌组织NF-κB高表达4例,癌组织NF-κB低表达2例,乳腺癌组织NF-κB高表达患者术后累积生存率和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分低于NF-κB低表达患者[60.87%(28/46)比83.33%(25/30)、(92±5)分比(101±6)分](P<0.05或P<0.01).结论 NF-κB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NF-κB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生存时间、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核因子κB生存时间生活质量

    重组人Dickkopf相关蛋白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许京淑徐奔向国强向航...
    2245-2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人Dickkopf相关蛋白3(DKK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DLBCL患者56例,选取DLBCL组织和癌旁组织为检测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DKK3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记录并比较DLBCL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DLBCL组织中DKK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42.86%(24/56)比83.93%(47/56)](χ2=7.782,P<0.001).临床分期Ⅰ~Ⅱ期的DKK3阳性表达率高于Ⅲ~Ⅳ期[57.14%(16/28)比28.57%(8/28)],国际预后指数评分0~2分的DKK3阳性表达率高于3~4分[52.78%(19/36)比25.00%(5/20)](P<0.05).术后1年DKK3阳性表达的DLBCL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DKK3阴性表达患者[79.17%(19/24)比53.13%(17/32)](χ2=4.051,P=0.044).至随访结束,DKK3阳性表达的DLBCL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长于DKK3阴性表达患者[(36±6)个月比(22±4)个月](P<0.01).结论 DKK3在DLBCL患者中低表达,与临床分期及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有关,对预后判断也有积极意义,可作为DLBCL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ckkopf相关蛋白3临床分期预后

    小檗碱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倪倩雯高振军沈曼茹黄继英...
    2250-2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檗碱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78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早期液体复苏、抑制胰液分泌、胃肠减压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小檗碱治疗,每次0.3 g,每日3次,经胃管灌入.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8、IL-6]和内毒素水平、肠道菌群改变、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46±1.29)d比(5.97±1.35)d,(4.41±1.29)d比(6.21±1.26)d,(5.08±1.20)d比(6.44±1.21)d,(8.7±1.4)d比(10.2±2.3)d](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8、IL-6及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双歧杆菌数量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小檗碱能有效改善SAP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内毒素血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减少细菌移位.

    重症急性胰腺炎小檗碱炎症因子肠道微生态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相关代谢产物、SF、SOCS-3变化及其对母婴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

    傅小青李明刘清秀文丹...
    2255-2259,2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肠道菌群相关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血清铁蛋白(SF)、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变化及其对母婴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GDM孕妇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80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从妊娠开始均在本院进行产检.比较两组孕早期血TMAO、SF、SOCS-3和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观察组孕早期TMAO、SF、SOCS-3、IR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所有受试者孕早期血TMAO、SF和SOCS-3对GDM的预测价值.收集观察组母婴结局并分为母婴不良结局组和母婴良好结局组,对比两组确诊期血TMAO、SF和SOCS-3的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确诊期TMAO、SF和SOCS-3对GDM母婴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孕早期血TMAO低于对照组[(11.5±2.2)μmol/L比(16.4±3.8)μmol/L](P<0.01),而SF、SOCS-3和HOMA-IR均高于对照组[(46±6)μg/L比(29±4)μg/L、(76±8)ng/L比(34±5)ng/L、(14.2±2.8)mU/L比(9.9±1.5)mU/L](均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孕早期TMAO与HOMA-IR呈明显负相关(r=-0.794,P=0.006),SF、SOCS-3与HOMA-IR呈明显正相关(r=0.682,P=0.011;r=0.721,P=0.009);TMAO与SF、SOCS-3呈明显负相关(r=-0.815,P=0.001;r=-0.847,P=0.001).孕早期TMAO预测GDM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1%、71.9%,SF分别为64.2%、70.1%,SOCS-3分别为65.4%、70.4%,三者联合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86.4%.母婴不良结局组确诊期血TMAO低于母婴良好结局组[(5.4±1.1)μmol/L比(7.6±2.1)μmol/L](P<0.01),SF和SOCS-3高于母婴良好结局组[(55±8)μg/L比(50±5)μg/L、(83±10)ng/L比(78±8)ng/L](P<0.05或P<0.01).确诊期TMAO预测母婴不良结局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5%、65.4%,SF分别为71.7%、64.2%,SOCS-3分别为69.8%、63.5%,三者联合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9%和81.5%.结论 血TMAO、SF、SOCS-3在GDM中异常表达,有望成为预测GDM及GDM母婴不良结局的指标.

    妊娠期糖尿病肠道菌群相关代谢产物铁蛋白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母婴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