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综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综述
医学综述

刘桂蕊

半月刊

1006-2084

yxzs2005@163.com,yxzs@chinajournal.net.cn

010-84405903 60551103

101100

北京市通州区北苑通典铭居F座806室

医学综述/Journal Medical Recapitulat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和出版的政策、法规、条例;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有关的出版标准,学科专业名词和术语统一、标准、规范;始终坚持宣传医学新理论、推广新技术,为医学科学研究服务,为临床医学实践服务,为人民健康长寿服务,创建中国特色医学理论的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SGLT2抑制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邹育海孔冉冉向定成
    1784-1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目前临床推荐用药虽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改善了患者的症状,但死亡率依然较高,因此临床急需寻找新的药物,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现状.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在葡萄糖跨膜重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除降糖作用外,SGLT2抑制剂有心脏保护作用,可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且伴或不伴糖尿病的心力衰竭患者均可获益.

    心力衰竭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糖尿病钠氢交换体

    NO相关靶向药物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庞晋荣韩子岩
    1789-1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预后具有显著不利影响.目前降低门静脉高压的基础药物仅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获批,但随着对门静脉高压形成机制认识的逐步深入,降低肝内阻力这一干预途径越来越受关注.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环鸟苷酸通路的活化可抑制窦状血管收缩和毛细血管化,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因此一氧化氮相关靶向药物研究成为热点,如他汀类药物、奥贝胆酸、四氢生物蝶呤、抗氧化剂以及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在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广阔前景,可以为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门静脉高压肝硬化肝静脉压力梯度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

    生大黄保留灌肠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合并MODS患者免疫内稳态及炎症水平的影响

    葛旭王国兴
    1795-1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生大黄保留灌肠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免疫内稳态及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45例脓毒症合并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73例).其中,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将100000 U的药物溶于500 ml的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次静滴时间为1~2 h,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生大黄保留灌肠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和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时点间、组间APACHEⅡ、SOFA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APACHEⅡ、SOFA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点间、组间IL-6、CRP、TNF-α水平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IL-6、CRP、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点间、组间CD4+、CD8+、CD4+/CD8+水平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CD4+、CD8+、CD4+/CD8+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点间、组间LVEF、NT-proBNP水平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LVEF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NT-proBN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大黄保留灌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合并MODS能明显控制患者病情进展,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程度,提高免疫功能和心功能,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生大黄保留灌肠乌司他丁

    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电针"人中"穴对脑梗死模型大鼠脑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

    张敏李晶
    1801-1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脑梗死后脑组织新生血管形态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变化规律,探讨电针"人中"穴干预脑梗死模型大鼠脑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12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空白组6只,后两组每组60只,并按干预1h、3h、6h、9h、12h、18h、24h、3d、7d、12d分为10个观测时相组,每组6只.其中,电针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模型,15 Hz、2 mA电针刺激人中穴(GV 26),每日针刺1次.模型组建模方法同电针组.模型组和空白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免疫荧光双标记及免疫组织化学(Notch1、Notch4和Dll4)检测.结果 各时相模型组、电针组大鼠的NSS均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大鼠在3 d、7 d、12 d时NSS均低于模型组(P<0.05).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模型组24 h时出现CD3和Ki67的共阳性细胞,3 d时达峰值;电针组在12 h时CD3和Ki67的共阳性细胞即开始表达,3 d时达峰值后逐渐下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电针组各时相的Notch1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18 h、24 h、3 d、7 d、12 d时的Notch1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模型组、电针组与空白组1 h的Notch4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3 h、12 d时的Notch4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12 d时的Notch4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5),其余各时相模型组、电针组的Notch4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在24 h、3 d、7 d、12 d时的Notch4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在1 h、6 h、9 h、12 h、3 d时的Dll4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相模型组的Dll4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与空白组9 h时的Dll4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1 h时的Dll4表达量低于空白组(P<0.05),其余各时相电针组的Dll4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与电针组在3 h、6 h、9 h、18 h、3 d、7 d时的Dll4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1 h时的Dll4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其余各时相电针组的Dll4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电针干预能明显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时间提前,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量,促进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有关.

    脑梗死电针人中穴血管新生Notch信号通路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分布宽度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秦嫚徐琴王学东
    1809-1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脓毒症组、重度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全血RDW、PDW水平的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性法分析RDW、PDW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根据患者治疗28 d后的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全血RDW、PDW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生存曲线分析RDW、PDW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80例患者中,轻度脓毒症39例,重度脓毒症26例,脓毒性休克15例.治疗28 d后,生存63例,死亡17例.重度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全血RDW、PDW水平分别为(17.3±1.8)%、(18.4±2.0)%,(13.5±1.6)%、(15.9±1.5)%,均高于轻度脓毒症组[(14.5±1.6)%、(12.1±1.3)%],且脓毒性休克组全血RDW、PDW水平高于重度脓毒症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全血RDW、PDW水平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51,P=0.001;r=0.785,P<0.001).死亡组全血RDW、PDW水平高于生存组[(19.0±2.1)%比(14.6±1.6)%、(16.3±1.5)%比(12.6±1.3)%](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RDW/PDW高、低水平的脓毒症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W、PDW水平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存在相关性,检测全血RDW、PDW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脓毒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分布宽度预后

    涎液化糖链抗原6在急性加重期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中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郭忠周荣伟边巍
    1814-1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在急性加重期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患者中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急性加重期II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就诊的124例临床稳定期IIP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KL-6水平.对观察组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发生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和生存组患者血清KL-6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加重期IIP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KL-6水平对急性加重期II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50例急性加重期IIP患者均获得随访,有效随访率为100%,其中62例患者发生死亡.观察组患者血清KL-6水平高于对照组[(2.21±0.04)kU/L比(2.68±0.11)kU/L](t=48.602,P<0.001).死亡组年龄、KL-6、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高于生存组(P<0.0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水平低于生存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FEV1、MVV、KL-6水平均是影响急性加重期IIP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OR=2.337,95%CI 1.059~3.616;OR=3.251,95%CI 1.365~5.137;OR=2.754,95%CI 1.269~4.239;OR=3.766,95%CI 2.203~5.329)(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KL-6水平预测急性加重期IIP患者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76%、67.23%、82.51%.结论 血清KL-6水平在急性加重期IIP患者中异常升高,是影响急性加重期IIP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其水平检测可作为临床辅助评估急性加重期IIP患者预后的有效生化指标.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急性加重期涎液化糖链抗原6预后

    ICU血流感染患者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和耐药基因分布及其与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祁晶晶杨雨阳马秀敏宫海燕...
    1819-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菌株耐药和毒力基因的检出情况及其与感染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检验科首次分离的180株非重复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以上菌株来自180例ICU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液样本.根据拉丝试验将所有菌株分为耐碳青霉烯类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组和耐碳青霉烯类非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non-hvKP)组,比较两组CR-KP菌株宿主临床特征、碳青霉烯酶、血清荚膜分型和毒力基因的检出情况,并采用Spearman法分析毒力基因与患者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80株CR-KP宿主中CR-hvKP感染患者62例(34.4%).CR-hvKP组年龄、合并糖尿病及30 d内死亡比例明显高于CR-non-hvKP组(P<0.05).CR-hvKP组与CR-non-hvKP组携带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和携带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菌株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血流感染患者CR-KP菌株携带的毒力基因以ybtS(95.6%)和entB(81.7%)为主,其中CR-hvKP组菌株中携带rmpA、iutA和rmpA2毒力基因的比例高于CR-non-hvKP组[98.4%(61/62)比12.7%(15/118),87.1%(54/62)比27.1%(32/118),85.5%(53/62)比18.6%(22/118)](P<0.05),CR-hvKP与CR-non-hvKP组其余毒力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毒力基因rmpA、iutA和rmpA2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r=0.498,P<0.001;r=0.652,P<0.001;r=0.630,P<0.001).结论 ICU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毒力基因rmpA、iutA和rmpA2与感染严重程度存在密切关系,及时检测菌株毒力基因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毒力基因严重程度细菌耐药

    褪黑素对氧化应激损伤小鼠睾丸支持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刘波邵帅江梅姜经航...
    1825-1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小鼠睾丸支持细胞TM4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睾丸支持细胞TM4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过氧化氢组、过氧化氢+褪黑素组以及褪黑素组,采用甲氮甲唑蓝法检测褪黑素和过氧化氢对TM4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褪黑素对过氧化氢诱导的TM4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中睾酮和促卵泡生成素(FSH)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 对照组、过氧化氢组、过氧化氢+褪黑素组、褪黑素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17)%、(0.73±0.05)%、(0.92±0.04)%、(1.14±0.08)%,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与过氧化氢组相比,过氧化氢+褪黑素组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组丙二醛表达升高,SOD、CAT、GSH-Px表达降低(P<0.01);与过氧化氢组相比,过氧化氢+褪黑素组丙二醛降低(P<0.05),SOD、CAT、GSH-Px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过氧化氢+褪黑素组相比,褪黑素组丙二醛表达降低(P<0.05),SOD、CAT表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组睾酮和FSH表达降低(P<0.01);与过氧化氢组相比,过氧化氢+褪黑素组睾酮和FSH表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组PI3K、p-PI3K、p-Akt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过氧化氢组相比,过氧化氢+褪黑素组PI3K、p-PI3K、p-Akt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各组Akt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褪黑素能有效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TM4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褪黑素氧化应激间质细胞TM4细胞

    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

    乔翠峰巩颖张继红
    1831-1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心功能、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4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其中,对照组在常规抗心血管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每次20 mg,每日1次;研究组在常规抗心血管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每次10 mg,每日1次,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心排血量)、血清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变化,以及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时点间、组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心排血量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治疗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射血分数、心排血量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点间、组间IL-6、TNF-α、hs-CRP水平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L-6、hs-CRP水平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TNF-α水平时点间与组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点间LDL-C、TC、TG水平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LDL-C、TC水平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水平的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TC水平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TG水平时点间与组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后,两组LDL-C、TC、T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LDL-C、T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74%(45/47)比82.98%(39/47)](P<0.05).治疗期间,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效果优于辛伐他汀,可有效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改善血清炎症因子、血脂水平.

    冠心病高脂血症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心功能炎症指标

    血清维生素D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

    李佳莹蔡雁
    1837-1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维生素D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9—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产科门诊就诊的10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中期的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GDM组(32例)和非GDM组(68例).再将GDM组孕妇根据孕早期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12例)和非维生素D缺乏组(16例),随访过程中有4例孕妇未在我院分娩.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孕早、中期孕妇血清TNF-α水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孕妇血清维生素D水平,比较两组的TNF-α及维生素D水平,观察GDM孕妇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与TNF-α水平的相关性,并分析孕早期血清维生素D及TNF-α水平单独和联合预测GDM发生的效能.结果 孕早、中期,GDM组孕妇血清中的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非GDM组(P<0.01);TNF-α水平均高于非GDM组(P<0.01).维生素D缺乏组和非维生素D缺乏组在胎儿窘迫、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产程、住院情况以及新生儿出生身长、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清维生素D、TNF-α水平单独预测相比,两者联合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预测能力最强.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DM孕妇孕早、中期维生素D水平与TNF-α水平均呈负相关(r=-0.407,P=0.021;r=-0.622,P=0.001),且孕中期两者的相关性强于孕早期.结论 孕早期孕妇血清维生素D联合TNF-α预测GDM的效能优于血清维生素D或TNF-α水平单独预测.

    妊娠期糖尿病维生素D肿瘤坏死因子-α相关性早期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