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脑梗死后脑组织新生血管形态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变化规律,探讨电针"人中"穴干预脑梗死模型大鼠脑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12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空白组6只,后两组每组60只,并按干预1h、3h、6h、9h、12h、18h、24h、3d、7d、12d分为10个观测时相组,每组6只.其中,电针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模型,15 Hz、2 mA电针刺激人中穴(GV 26),每日针刺1次.模型组建模方法同电针组.模型组和空白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免疫荧光双标记及免疫组织化学(Notch1、Notch4和Dll4)检测.结果 各时相模型组、电针组大鼠的NSS均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大鼠在3 d、7 d、12 d时NSS均低于模型组(P<0.05).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模型组24 h时出现CD3和Ki67的共阳性细胞,3 d时达峰值;电针组在12 h时CD3和Ki67的共阳性细胞即开始表达,3 d时达峰值后逐渐下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电针组各时相的Notch1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18 h、24 h、3 d、7 d、12 d时的Notch1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模型组、电针组与空白组1 h的Notch4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3 h、12 d时的Notch4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12 d时的Notch4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5),其余各时相模型组、电针组的Notch4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在24 h、3 d、7 d、12 d时的Notch4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在1 h、6 h、9 h、12 h、3 d时的Dll4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相模型组的Dll4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与空白组9 h时的Dll4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1 h时的Dll4表达量低于空白组(P<0.05),其余各时相电针组的Dll4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与电针组在3 h、6 h、9 h、18 h、3 d、7 d时的Dll4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1 h时的Dll4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其余各时相电针组的Dll4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电针干预能明显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时间提前,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量,促进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