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潘世东

双月刊

1008-6072

xuebao2004@21cn.com

0719-8846022

442000

湖北十堰市北京南路18号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0年,1998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集学术性、师范性、科学性、地方性为一体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

    秦山龙郭德钦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深厚的人民性底蕴.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价值维度上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底色;动力维度上坚持文化依靠人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源泉;实践维度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阅卷推进文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全面彰显于其价值取向、源泉动力、实践路径之中,由此开辟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的新篇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群众路线

    评"汉水流域文明研究文丛之乡村文化自信"

    杨鲜兰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水流域文明研究文丛之乡村文化自信"丛书,聚焦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汉水流域乡村文化振兴,综合展现汉水流域传统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汉水流域文明研究文丛乡村文化自信

    明代省际交界地区社会治理研究——基于王阳明巡抚南赣与王世贞巡抚郧阳的考察

    谭含金刘和富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省际交界地区的社会治理难题在历朝都存在,明代南赣地区与郧阳地区尤为如此.基于此,南赣巡抚王阳明与郧阳巡抚王世贞采取了各自的治理方略.王阳明抚赣以出奇制胜,从道德教化出发,设新县、创牌法、举乡约、淳风俗,剿抚兼施,建立起一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王世贞抚郧以正行稳,首重文教建设,清吏治、兴水利、惠民生、整军政,文武并备以施展社会治理.王阳明巡抚南赣与王世贞巡抚郧阳展现了王朝国家对于省际交界地区社会治理的基本形态,揭示出明代省际交界地区社会治理机制,即设置巡抚作为治理机构,注重德法兼备治理理念、推行官民共治治理措施.

    明代交界地区王阳明王世贞社会治理

    鄂西北官渡民歌的多元化特征

    向磊李波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西北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秦巴文化""巴楚文化"融合共生的多元性特征."秦巴腹地"的竹山县官渡民歌作为当地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其歌词语言、音乐韵律、调式色彩、曲式结构、表现形式等音乐元素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与多元共存的区域文化色彩.

    鄂西北官渡民歌多元化

    论《三国演义》新历史主义书写

    汪军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话语行为,《三国演义》受当时官方主流的儒家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影响,体现了书写者的价值判断与情感态度.传统历史学家关注的是历史事件与经验教训,新历史主义更关切的是历史如何被阐释与书写,《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与历史书写,是在历史基础之上成功地融入了主观想象与历史虚构.与传统的宏大叙事不同,新历史主义把目光投向"大历史"下的"小人物"和"小事件",《三国演义》不乏对边缘人物与奇闻轶事的刻画和描述.《三国演义》迥异于传统的女性书写与女性形象,则颇具新历史主义与现代女性主义的先锋性.

    新历史主义历史书写《三国演义》

    礼乐制度与《周南·桃夭》篇的文化意蕴

    徐群姚小鸥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南·桃夭》是《诗经》中的著名篇章,从礼乐制度的角度解读该诗,可以对先秦时代的审美标准、道德观念及人们的行为规范有进一步的认识,真正理解《诗经》的诗教价值和礼教意义.《周南·桃夭》反映了周人美善并臻的审美观、希冀家庭幸福美满的婚姻观以及期盼家族子孙蕃盛的子嗣观.这些观念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礼乐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值得认真探讨.

    诗经桃夭礼乐制度审美观婚姻观子嗣观

    清代诗学批评视野下王建诗的接受起伏

    邹丽娜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对王建诗歌的接受突出了有清一代独具的特色.第一,清初在"崇儒重道"政策及不满明代"独尊盛唐"的思潮下,王建诗因其"大多无喧嚣、浮躁之气而有流动清平之味"受选家重视.至清中后期,选诗更追求雄伟阔大之风,王建自然蕴藉的诗风受到冷落.第二,清人辩证评价王建的古体诗,欣赏其"专尚气质,不工自工"的近体诗,对其"高华深稳"的七律、"风神秀出"的七绝比较重视.第三,清人对王建宫词的关注从题材转移到体裁上.清人对王建诗的接受变化与清代的社会思潮及追求"清真雅正"的审美风尚密切相关.

    清代诗学唐诗选本王建诗接受起伏

    空间、身体与抒情——论物感说的理论生成

    秦勇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感说作为概括中国古代文学心物关系的理论,为中国古代抒情文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空间"考察,物感说的"物"是整体的物构成的空间,具有"动人"的特征,先秦诸子"格物致知"的世界观照方式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导;以"身体"考察,物感过程是"动态"身体的摄入与感受,"游"是物感中身体的巅峰审美状态;以"抒情"考察,物感说细化了文学中的物我对应关系,使得"情"与"物"结合起来,形成了抒情的基础理论.以空间、身体与抒情为关键词探讨物感说,一方面梳理形成脉络并把握内涵,另一方面也是试图以当下美学热词分析经典,重构经典,建构具有当今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空间身体抒情物感说

    电影的"本来"与"未来":再论巴赞电影"本体论"

    史鑫涛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是什么"是巴赞电影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摄影影像是"电影—存在"的前电影形态,以空间真实性为核心的电影真实性是"电影—存在"的必要前提,"完整电影"是"电影—存在"的未来想象.巴赞的本体论思考贯穿了"电影—存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提出的一些假设与论断和 21 世纪数字影像、数字电影的发展状况相当吻合,其电影理论和思考远未破产,在当下依旧能带来启示和思考.

    本体论摄影影像真实性完整电影数字影像

    理论·方法·材料:新媒体语言研究的新视角——《新媒体与网络语言的互动研究》述评

    贺天琪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与网络语言的互动研究》一书以新媒体视角下的网络新词、网络新语、网络语言演化、网络表情符号、网络语言生活为主题,基于媒介与新媒体的互动视角,对网络语言及其催生的线上语言生活状况进行多维观照,从语言符号、语言生活、媒介文化等多个视角分别探讨了新媒体与网络语言的相互作用,为网络语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角度.

    《新媒体与网络语言的互动研究》语言符号语言生活媒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