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潘世东

双月刊

1008-6072

xuebao2004@21cn.com

0719-8846022

442000

湖北十堰市北京南路18号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0年,1998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集学术性、师范性、科学性、地方性为一体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基本理念及价值意蕴探赜

    李锦霞刘友田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为思想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在基础,着力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与影响力的创新性文明成果.习近平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以党的"根脉"与"魂脉"相结合为源流形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为现实形态、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形态,其坚持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核心理念,对开辟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新境界、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接续发展、回答"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实践指向与世界意义.

    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文明多样性价值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背景、生成逻辑及实践进路

    杨新莹王天娇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明晰的生成逻辑,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与最新理论成果,是立足于新时代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发展实践的科学真理,是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财富.新时代新征程,不仅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更要牢牢把握其蕴含的实践要求,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导向,"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建设文化强国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时代背景生成逻辑实践进路

    迟子建小说中的老人形象与文化记忆

    庞玥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是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迟子建的创作即一种为记忆赋予文化意义和功能性价值的尝试,具体到小说中可以发现,老人形象常被其作为地方记忆和苦难记忆的载体加以表现.迟子建对老人地方经验与记忆的召唤重塑了东北精神,"东北"由此成为充满希望、灵性、情义与包容性的地方.在边缘和夹缝中沉寂的苦难历史及文献资料中被忽视的"人"与"人性"在迟子建对老人苦难经验和记忆的文学想象中得以生动还原.基于对现实社会中记忆危机与生存困境的关注和思考,迟子建对记忆进行了自觉且持续的文学表现,为记忆赋予了强化地方认同和归属、对抗遗忘和反思现实等文化价值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文化记忆这一有待继续开拓的阐释空间.

    迟子建文化记忆老人形象

    京沪文坛流动与沈从文民族想象的生成

    向宇新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作家"沈从文对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其赖以生存的文坛生态的影响.沈从文前期在北京文坛与上海文坛的流动过程,促使其民族想象不断演进并趋于稳定.北京时期,面临已开始体制化、专业化的北京文坛,沈从文不得以"投稿家"身份接受规训,被迫隐匿苗族文化身份与压抑民族想象.来到上海,一方面,被"商业文学"盘剥的沈从文开始回望民族原乡,另一方面,自由的租界文坛为沈从文提供以多种方式想象民族的可能,但也使他的民族认同陷入了殖民与商业的话语漩涡.最后,再次回到北京的沈从文因为报刊编辑身份的获得与文化资本的积累,在旧双城文坛之外,以独立于政治与经济的五四文坛想象为坐标,参与了京派文坛的生成.沈从文最终在具有独立价值认同的京派文学生态中,确立了新的混杂文化身份,并展开了具有稳定性与持续性的新的国族想象.

    沈从文双城文学坛民族想象文化身份

    元宇宙时代人的存在之思——灵茶树《元宇宙:重生进化路》读札

    荀利波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新突破,使元宇宙受到广泛关注,并在网络文学创作中掀起新热潮.灵茶树的《元宇宙:重生进化路》是一部体现出敏锐时代触觉的讲述元宇宙故事的网络科幻小说,它以文学想象艺术化构建人在元宇宙中的生存图景,戏说人类迈向永生的可能及对存在困境的浪漫突围.小说也理性地意识到元宇宙尽头的未知性,饱含作者对元宇宙时代人自我存在的深刻反思与追问.

    网络文学灵茶树元宇宙

    《兰心大剧院》:改编处理和风格重塑

    杨波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兰心大剧院》是娄烨导演的近作,也是华语电影美学的又一重要收获.《兰心大剧院》充分利用小说《上海之死》所提供的素材而又进行全面改写,电影主创高度尊重原著,同时又希望摆脱原著的束缚,使两个文本形成对话与合作关系,踏出流畅而精彩的舞步.将《兰心大剧院》与娄烨以往作品比较,不难发现风格上的承继关系,许多娄烨签名式手法较易被辨识出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为风格元素的重复与变奏,娄烨通过《兰心大剧院》继续扩大个人电影世界,强化同时调整其风格面目.《兰心大剧院》的改编创作是成功的,娄烨的电影技法与风格日趋成熟.娄烨电影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仍属稀缺品种,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与文化价值.

    娄烨艺术片类型转化"片中戏"电影生态文化价值

    中国当代多民族比较诗学体系化建构的可能性——龚举善教授《中国民族比较诗学研究》的总体逻辑

    王嘉楠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续《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叙述框架》对于"多民族文学史观""多元一体格局论"的一贯强调,龚举善教授新著《中国民族比较诗学研究》以"民族比较诗学"为核心研究对象,以"中国""当代"为立论的空间和时间界域,从民民、民汉、民外三大维度系统检视了新中国相关学者对我国民族文学及其理论批评所做的原生性比较以及建基其上的后发式建构性比较研究集合体的状貌、特征和规律.该著所体现的融合互鉴观念、纵横比较方法以及立足中华、放眼世界的学术志趣,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多民族比较诗学的体系化建构提供了新的认知可能性.

    《中国民族比较诗学研究》多民族比较诗学情境维度

    程度副词"伤"的形成与历时演变

    李颖琪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在近代汉语存在程度副词用法,表示绝对程度副词的超量级,即"太,过于"义.从历时角度看,程度副词"伤"约产生于六朝时期,经考察发现,"伤"在动词向程度副词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如下语义演变:伤害,使受伤>损害,损伤>嫌,失之于>太,过于.在此基础上,分析句法结构对程度副词"伤"形成的作用以及程度副词"伤"衰退的原因.

    程度副词语义演变句法结构

    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研究——以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为例

    冯学芳刘静宜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场所符号学理论框架,从语言与文化的协同关系层面对湖北省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江汉路步行街的语言景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江汉路步行街的语言景观以实用交际功能为主,历史文化信息的传递功能为次;江汉路步行街的语言景观反映该地的文化形象定位以本土文化为本色,其他语言文化仅为国际化的手段;传统历史文化包容外来文化并且因其地方特色而独具魅力,极具湖北地方特色的铜铁文化、宗教文化、木兰文化等荆楚文化内涵为传承与推广本土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另外,江汉路步行街的语言景观也存在部分语言景观过于商业化、材质与街区整体布局不协调、缺乏故事性描述等问题.因此,政府和商家仍需不断优化该地的语言景观,更好地塑造江汉路步行街的文化形象,助力武汉市和湖北省的文化及经济建设.

    语言景观场所符号学历史文化街区江汉路步行街城市建设

    探幽穷赜,多维求索——评《现代汉语词汇多角度探索》

    付开平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云先生新著《现代汉语词汇多角度探索》是一部涵盖面广、交叉性强、实用价值高的现代汉语词汇专题研究著作,具有三大显著特点:理论实践完美结合;大视野多角度审视;语言事实精细发掘.该书从语言运用、新词新语、语言演化、统计计量和信息处理等不同的角度探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实践,又始终围绕如何判定和识别现代汉语"词"的理论问题展开,理论和实践完美交融.该书视野宏阔、视角独特、材料翔实、观察深入、描写精辟、解释充分,对现代汉语词汇应用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现代汉语词汇词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