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评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评鉴
艺术评鉴

宋世琴

月刊

1008-3359

cnyysk@126.com cnyysk@163.com

0851-6765265

100055

贵州省贵阳市科学路66号

艺术评鉴/Journal Art Evaluation
查看更多>>《音乐时空》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审批的音乐艺术类专业期刊,主管单位:贵州省文联;主办单位:贵州省文联,编辑单位:《音乐时空》编辑部;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359,国内统一刊号:CN 52-1125/J ,邮发代号:66-5; 本刊坚持音乐的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可读性、学术性为一体。以贴近大众生活、追求高雅精品、弘扬民族文化、培养青年音乐创作人才为己任。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反映国内外乐坛在创作、表演、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成果;是一家富有浓郁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色彩的省级音乐艺术类专业期刊,栏目多样,赏读性强,是新老音乐爱好者的园地,音乐青年的摇篮。 本刊 贵州编辑部电话:0851-6765265 北京编辑部电话:010-52882435 主编手机:13765141455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广东汉剧音乐艺术与民俗范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与创新

    姜庭玥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东汉剧音乐艺术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范式和艺术价值。本文梳理了广东汉剧音乐艺术的历史演变和民俗特征,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跨学科教学、互动体验式学习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等。通过实践案例验证了这些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将广东汉剧音乐艺术与民俗范式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广东汉剧音乐艺术民俗范式课堂教学

    论钢琴曲《滇南山谣三首》的奥尔夫本土化教学研究

    马雁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南山谣三首》是当代著名作曲家张朝先生创作的钢琴组曲,由《山娃》《山月》《山火》三首小曲组成。其素材深深植根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彝族音乐文化,展现了典型的彝族人文特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当代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著增强了音乐教育的人文性和全面性。本文旨在以奥尔夫音乐教育融入中国本土化钢琴教学为视角,深入分析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本土化民族类钢琴作品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策略。

    《滇南山谣三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彝族音乐元素

    非遗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刘苗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探究非遗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分析其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意义和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非遗音乐文化的教学策略,高校音乐课堂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音乐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这一举措在传承与弘扬非遗音乐文化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将非遗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非遗音乐文化现代高校音乐教育应用策略

    多元渗透 多向学习——"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合唱社团童声合唱低年级段训练策略

    周昌印唐沛东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童声合唱团为了完成阶段性的比赛,通常选用四年级至六年级学生,本文主要对小学低年级阶段多声部合唱团所使用的方法及策略进行调研整理。低年级的孩子面对多声部的合唱作品并没有表现出恐惧或者难以接受,反之令他们非常感兴趣。而面对这些低年段的孩子怎样将较难的多声部合唱变成有趣的、容易接受的活动,就需要老师用心去组织音乐教学内容,组织选择教材内容、合理的教学设计等,给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让孩子们在快乐学习中享受合唱艺术带来的无穷魅力。

    "双减"小学合唱社团童声训练策略

    高中音乐课堂关于中国现当代音乐鉴赏中文化理解的教学实践研究

    谢雨菡
    147-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中国现当代音乐为目前高中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独特的文化遗产,为高中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升提供机会。本文阐述了文化理解在中国现当代音乐鉴赏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目前面对的挑战,并提出教学实践策略,有助于根据教学实践、教师教育和教育政策中的特定教育目标,结合学习内容和方法,深化学生对中国现当代音乐鉴赏的文化理解。

    高中音乐课堂中国现当代音乐鉴赏文化理解教学实践

    沉浸式戏剧空间叙事策略及创新发展——以昆曲《浮生六记》园林版为例

    冯玲
    15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是基于清代苏州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集《浮生六记》改编的国内首个沉浸式昆曲项目,其通过独特的空间叙事策略和浸入式的感官体验,成功将古典园林和百戏之祖昆曲双遗联袂,探索"传统戏剧+沉浸式演艺"的当代表达,彰显中国人"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诗意生活美学,堪称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案例。文章主要探讨昆曲《浮生六记》园林版在空间还原与剧情体验、场景氛围与情感交流,以及空间转换与观演参与等维度的叙事策略,并对沉浸式空间建构下戏曲表演的良性发展,提出内容深耕、形式回归,以及业态融合等维度的思考。

    沉浸式戏剧昆曲《浮生六记》园林版空间叙事策略

    歌剧与音乐剧中阿依达形象的唱段与戏剧表现比较

    陈丹妮
    159-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剧《阿依达》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正歌剧风格的典范,根据其改编创作的音乐剧《阿依达》同样也是当代音乐剧领域的杰出代表。尽管两剧出自同一个故事,但在体裁样式、表现形式、语言风格上却大相径庭。因此,这两部剧中的"阿依达"不是同一个"阿依达",二者不仅在舞台形象、艺术形象上有所差异,而且在文化形象上也存在差异。音乐剧中的"阿依达"是《艾尔顿·约翰和提姆·瑞斯的阿依达》,而非威尔第和安托尼奥·基斯兰佐尼的《阿依达》。

    歌剧《阿依达》音乐剧《阿依达》阿依达形象音乐剧

    当代舞剧中舞台美术的形式美应用

    张云芝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美感是通过舞台、灯光、布景、道具,以及服装等元素的巧妙搭配与融合来呈现的。舞剧则依靠动作来叙述故事,向观众传达深层次的内心情感,其美感实现需要舞台艺术与人类精神世界的紧密结合,使之得以精彩展现。在此过程中,舞台美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专注于确保舞台上所有视觉元素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如果缺乏这种统一性,形式上的美感便无从谈起。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当代舞剧中舞台美术的形式美应用展开深入的研究分析。

    舞剧舞台美术形式美

    舞蹈演员的舞台素质及表现力提升策略

    成伟通
    17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舞蹈演员舞台素质及表现力的提升策略,重点剖析了动作表现力、情感表现力和舞台表现力的构成要素及其提升方法。旨在通过系统化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和对细节的关注,增强肢体语言的准确度和流畅度;借助情感体验和表情训练,提升情感传递的真实度和自然感;通过角色分析和角色体验,深化角色塑造的立体感和真实性;通过舞台训练和空间规划,增强空间感的利用和互动;通过音乐训练和节奏变化,强化节奏感的掌控和表达;通过合作训练和即兴表演,提高表演的互动性和应变能力。

    舞蹈演员舞台素质舞台表现力提升策略

    乡镇文化建设背景下群众舞蹈文化创作研究

    刘林
    17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镇文化是乡镇一级行政区域的文化总和,是社会基层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舞蹈既是一种文艺形式,也是一种艺术,群众舞蹈是以人民群众为主题的舞蹈。乡镇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促进了群众舞蹈的繁荣,构成乡镇文化中鲜明的特色标志,对乡镇的文化生活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这也对群众舞蹈文化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群众舞蹈文化对乡镇文化建设作用及意义的认识,从群众舞蹈文化创作主题、舞蹈形式,以及题材三个角度,总结当前群众舞蹈文化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乡镇文化群众舞蹈文化群众舞蹈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