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都市农业对食物运输的碳减排潜力评估——以南京主城区为例

    孙逸冰苏杰尹海伟孙辉...
    1441-1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市农业作为新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和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能够大幅提升城市食物系统的韧性并减少食物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然而,目前国内评估都市农业发展潜力及其碳减排效益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南京主城区为例,基于卫星影像和Lidar点云等数据,采用语义分割、空间分析等方法,识别了研究区适合发展都市农业的地面潜力空间和屋顶潜力空间,并估算了其潜在的蔬菜产量和在食物运输方面的C02减排效益.结果表明:研究区分别有2904.39 hm2的地面空间和2976.96 hm2的屋顶空间可作为发展都市农业的潜力空间;在潜力空间利用率为80%的情景下,每年可生产蔬菜约22.50万t,相当于研究区年蔬菜消费量的43.6%,同时,可减少从外地输入食物过程中所产生的6.37万tCO2排放.

    都市农业城市闲置地屋顶农业食物运输碳减排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清洁能源碳中和贡献及区域差异

    黄宏俊孙然好李佳蕾相均泳...
    1450-1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洁能源建设是全球碳中和的重要策略,在清洁能源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中,从原材料生产到报废处理阶段都会直接或间接消耗化石能源.各清洁能源在不同区域建设所消耗的能源存在差异,导致各地清洁能源碳中和贡献值也存在不同.本文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针对光伏发电、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整理各地区清洁能源建设能耗,同时考虑到清洁能源运营期间对于土地碳库的损耗,分析当前研究热点、发展现状及趋势、碳排放差异等,归纳不同区域的碳中和贡献.目前,中国各清洁能源碳排放强度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陆上风电、海上风电、水力发电以及光伏发电四大领域,中国的平均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28.8%、18.2%、10.1%、16.7%.针对后续清洁能源碳中和研究,建立统一的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依据自然背景差异提出针对性建设策略、开展清洁能源生态效益评价、建立清洁能源传输网络体系十分重要.

    清洁能源全生命周期评价碳中和策略区域差异

    城市生态品质的内涵及其核心指标体系构建

    闫明陈利顶孙然好
    1459-1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生态品质是健康城市生态状态所需要具有的属性,在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时期,城市生态品质建设与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目前,亟需了解与整合多方需求,构建促使生态资源供需平衡、高效利用的指标体系,以加快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的整体水平.本研究采用CiteSpace文献分析、相关政策整理和问卷调查等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科学、政府和公众3个视角的关注要点和理解差异.结果表明:科学、政府和公众3个视角均更为关注城市绿地、灰色基础设施和政策管控等相关指标,科学和公众最关注城市绿地相关指标,而政府最关注灰色基础设施相关指标.基于差异分析结果,构建了涵盖城市绿地、环境质量、灰色基础设施等10大要素类型、共计25项指标的城市生态品质核心指标体系.

    城市生态品质公众供需指标体系理解差异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朱鹮适宜生境时空格局

    夏卓异苏杰尹海伟孔繁花...
    1467-1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鹮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之一,关注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宜生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朱鹮观测点位数据,使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当前情景和未来气候变化下朱鹮适宜生境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使用MaxEnt模型拟合朱鹮适宜生境分布的准确性较高,AUC值为0.989;最冷月份最低温、最冷季度均温和年均降雨量是影响朱鹮生境的主导环境因子;当前气候情景下,中国朱鹮中高适生区面积为10.65万km2,主要集中分布在陕西、四川、湖北、河南和甘肃等地;未来气候变化下,朱鹮适宜生境面积将显著增加,主要分布在安徽、重庆、贵州、江苏、湖南、山东、陕西、江西、台湾、云南、辽宁和福建等地,其中,2041-2060年SSP126情景下朱鹮中高适生区面积达到最大,比当前气候情景增加139.53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9.6%.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朱鹮种群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MaxEnt模型气候变化生境适宜性朱鹮

    基于未来情景模拟的安徽省潜山市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李久林胡大卫储金龙尹海伟...
    1474-1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快速发展对多山型城市景观格局产生不利影响,探究山区生态网络时空演变,对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极具现实意义.以潜山市为例,基于2012、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以PLUS模型模拟2036年用地情况,并分别构建2020和2036年生态网络,进而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生态网络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2020-2036年,潜山市各类用地规模变化较小,建设用地以已建区为中心,呈点状和块状向四周扩张,生态空间不断被挤压、蚕食.潜山市生态网络整体复杂程度和连通性提高;生态源地数量和面积增加,空间上向西南、东北方向扩张;生态廊道总体密度和数量上升,但东西向仍缺乏生态廊道连接,亟须改善.可通过保护修复源地、优化培育廊道、分区管控三大措施提升生态网络稳定性.

    土地利用生态网络生态廊道PLUS模型

    兴安落叶松叶化学计量特征与光合性状的权衡及其种源差异

    上官虹玉王传宽全先奎
    1483-1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叶化学计量特征与光合性状的变异及其权衡关系能够表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生态适应策略.本研究在帽儿山同质园内测定了 17个地理种源兴安落叶松叶的化学计量特征[叶碳(C)、氮(N)、磷(P)含量、C/N、C/P、N/P]和光合性状[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最大光电子传输速率(Jmax)、最大羧化速率(Vmax)],比较化学计量特征和光合性状的种源差异,分析二者的权衡关系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叶化学计量特征与光合性状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种源原地气候因子分别解释叶化学计量特征变异的54.8%和光合性状变异的67.2%,叶C、N、P含量和Amax、Jmax、Vmax均与种源原地干燥度(AI)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C/N、C/P、N/P与AI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冗余分析表明,叶化学计量特征解释了光合性状75.0%的变异,叶C、N、P含量与Amax、Jmax、Vmax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C/N、C/P、N/P与光合性状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兴安落叶松叶化学计量特征与光合性状及其协同关系存在种源差异,是树木对种源地气候长期适应的结果.本研究对气候变化下树木的生态适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计量特征光合性状权衡策略种源

    庐山25 hm2森林样地乔木层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

    王静轩张佳鑫向泽宇张昭臣...
    1491-1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亚热带亚高山地区庐山地带性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参照CTFS技术规范,2021年在庐山仰天坪地区建立了 25 hm2森林样地,按叶片形状、是否落叶等植物生活型,将样地乔木树种类分为常绿针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和常绿阔叶树种,使用空间点格局法分析了不同生活型中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台湾松、四照花、化香树、锥栗、袍栎、灯台树、格药柃、黄丹木姜子、微毛柃等为主要优势种,其中台湾松为样地乔木层建群种.优势种种群空间点格局表现为在一定尺度内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常绿针叶树种与落叶阔叶树种、常绿阔叶树种之间呈小尺度内无关联、大尺度下负相关的特点;落叶阔叶树种与常绿阔叶树种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较为明显;各落叶阔叶树种之间在小尺度内呈正相关或无关联,大尺度下呈负相关;常绿阔叶树种间在小尺度内呈正相关,中间尺度内无关联,大尺度下呈负相关.

    空间点格局优势种异质性分布空间关联

    荒漠草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郭蓉吴旭东王占军蒋齐...
    1500-1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真菌群落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机制,利用人工控制的方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自然降水(T0)、自然降水减少50%(T1)、自然降水减少25%(T2)、自然降水增加25%(T3)、自然降水增加50%(T4)5个处理,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不同降水增、减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以及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荒漠草原的5个降水量下,T4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处理,与To处理间差异显著;细菌优势类群中绿弯菌门和真菌稀有类群的壶菌门相对丰度对降水变化敏感.冗余分析表明,环境因子能分别解释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总变异的92.8%和87.4%.降水和土壤pH是影响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降水一方面对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组成产生极显著的直接正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土壤水分改变pH,进而对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植物群落生物量和丰富度及土壤pH是影响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降水对土壤真菌群落变化未产生直接效应,但其能通过影响植物群落生物量、土壤pH对真菌群落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荒漠草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对降水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机制.

    降水变化细菌群落真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高通量测序结构方程模型

    锡林浩特草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特征及源区分布

    晨阳李慧融李冬楠孙鹏飞...
    1509-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草原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利用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18-2021年的涡动相关资料分析了锡林浩特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变化特征以及环境因子对CO2通量的影响,并对通量源区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全年盛行西南风,生长季的源区面积大于非生长季,大气稳定条件下的源区面积大于不稳定条件;90%贡献率的源区最大长度接近400 m,与经典法则估算的长度一致.锡林浩特草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具有明显的 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生长季白天为碳汇,夜间为碳源,非生长季白天和夜间均为弱碳源.2018-2021 年,年总 NEE 分别为-15.59、-46.28、-41.94 和-78.14 g C·m-2·a-1,平均值为-45.49 gC·m-2·a-1,表明锡林浩特草原有较强的固碳能力.饱和水汽压差和光合有效辐射有助于草原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CO2;夜间,当温度高于0℃时,气温和土壤温度升高会促进植被呼吸作用释放CO2.

    草原生态系统足迹分析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环境影响因子

    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开花特性与繁育系统

    郭玉莹刘龙昌孟伟王鑫业...
    1517-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性繁殖特征(如开花特性、繁育系统等)是影响外来植物成功入侵和扩张的重要因素,探明这些特征与入侵性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其成功入侵的机制.本研究采用野外观察、杂交指数(OCI)估算以及人工授粉试验等方法,对外来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的开花特性和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种群的开花持续时间(花期)较短(3个多月),单花开花时间(花寿命)仅为40.46 h.虽然其花径仅为3.99 mm,但每个花序同时开花数达7朵以上,且种群中的个体常同步开花,呈现出"集中开花模式".花粉与柱头活力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同步性,柱头活力维持的时间比花粉长2 h.在初开期柱头与花药的位置邻近,到盛开期花柱下弯,柱头与花药拉开空间距离.盛开期后期,有多种传粉昆虫访花,主要传粉昆虫为西方蜜蜂和食蚜蝇,平均访花频率达9.8次·m-2·h-1.去雄自然授粉(虫媒或风媒)的结实率显著高于去雄套袋的结实率,去雄套网袋(排除虫媒)也能结实,表明其可能存在风媒与虫媒并存的混合传粉机制.花粉胚珠比值、杂交指数以及人工控制授粉试验结果表明,其交配系统为互补型混合交配系统.总之,较小的花径、较短的花期和花寿命,有利于小花山桃草将更多资源分配到植株的生长和种子的发育,总适合度提高.雌雄蕊空间位置的变化既可减少雌雄功能干扰,也为异花授粉提供了机会.而"集中开花模式"有助于吸引传粉昆虫.风媒与虫媒并存的混合传粉机制有助于保障异花授粉.自交异交互补的混合交配系统,可为繁殖成功提供双重保障.小花山桃草的这些繁殖特性对其成功入侵和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小花山桃草混合交配系统适合度传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