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盐业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盐业史研究
盐业史研究

黄健

季刊

1003-9864

yysyj1976@163.com

0813-2207501 2300618

643000

四川省自贡市解放路107号

盐业史研究/Journal Salt Industry History ResearchCSSCI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唯一以盐为研究、宣传对象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它以反映代表我国盐业史学术界高水平的研究新成果为己任,尤其注意发现、扶植在一定时期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优秀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陶唐古国与运城盐池

    吉成名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唐古国的兴起与运城盐池密切相关.唐人具有尚武精神,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君主和武士阶层,建立了官僚机构和军队,占领了河东地区,控制了运城盐池,长期从事池盐生产和运销,发展为强大的部落国家.运城盐池的池盐生产和运销不仅基本满足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居民的食盐需求,而且给陶唐古国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为陶唐古国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唐部落发展过程中,运城盐池的池盐生产和运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部落武士阶层运城盐池陶唐古国经济基础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自贡井盐生产工具与技艺——竹笕输卤系统

    邓军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竹笕输卤系统是自贡盐场传统井盐生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综合利用晚清民国时期的盐业志书、盐场调查报告、盐务报刊、地方志、历史图片,结合田野调查,探析自贡盐场竹笕输卤产生的背景、竹笕制作安设及其主要装置和笕业,揭示自贡盐场竹笕及其输卤系统的基本面貌,为竹笕输卤技艺的保护、保存和再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自贡盐场竹笕输卤井盐生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盐区多民族交融的路径及功能——基于滇西云龙县的考察

    李何春王佳旭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西南各盐区较为普遍的现象.盐是理解大理西部云龙县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要素.盐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始终将云龙境内的各民族整合在王朝国家治理下的边疆社会之中,形成"反客为主""落地生根""中介传播"三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典型路径.盐的特殊性,将政治控制、市场交换和文化繁荣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国家在场,实现地方和国家互动;以盐井开发和利用为目的,实现资源共享和文化相通,增强民族团结;盐区各民族语言相互学习与吸收,进一步增进民族感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云龙盐区路径

    从方志书写看西南边疆国家认同——以清代三部《白盐井志》编纂为例

    钟行张锦鹏
    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雍正、乾隆和光绪三部《白盐井志》的修纂中,修志者通过强调白盐井盐业与中央王朝历史、财赋、边疆秩序的关系,突出地方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以儒家礼仪教化的书写强化王朝国家主流价值观念在边疆民众心中的地位.同时,又以淡化夷夏与整合信仰的叙事手段,重塑地方文化意识,将白盐井地区复杂多元的文化、信仰纳入到大一统王朝的叙事之中.清代云南盐井志的编纂是王朝国家在治理边疆方面的重要文化手段与方式,同时也是清代政治文化建构在边疆社会中的体现,此举极大地促进了西南边疆社会民众对清王朝的国家认同.

    方志编纂历史书写王朝国家认同大一统西南边疆社会

    铜盐经济与中国早期西南边疆的形成与变动

    王瑰
    4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古代全时期,铜矿和井盐都是西南地区最具优势的大宗矿产资源,其早期开发实际上也在西南地区形成了若干个铜盐经济圈.巴蜀铜盐经济圈有力推动了早期"巴蜀同囿"文化格局的形成.秦并巴蜀后的西南边疆拓展,汉开西南夷、经营西南夷,蜀地强大的铜盐经济都为其提供了强力支撑.而在西南边疆,其本身也有明显的铜盐经济圈存在,且在圈中的都是西南夷的文明发达之地.汉开西南夷后,有力控制了原有的铜盐经济圈,并进一步开发铜盐经济,为汉代西南边疆的首次大开发提供了重要动力,其开采力量的边界,也基本形成了汉代西南边疆的外部边界.同时,其铜盐经济的深度洗礼之地,也基本成为东晋隋唐间西南地区的华夏文化边疆,从而为新的西南边疆的开发奠定更高更直接的前沿文明平台.空间极限与文化巩固,正是铜盐经济之于中国早期西南边疆形成的前后相继的两层逻辑,而这个逻辑中蕴含的力量,其实也是中华文明与国家起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铜盐经济中国早期西南边疆形成与变动

    近代华盐外贸的展开与盐产业转型——以中日辽东盐、青岛盐交涉为切入点

    张鹏程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6年,清末东北地方政府与日本"关东州"殖民当局围绕辽东盐出口的交涉无果而终,凸显了传统时代并不严格存在的华盐外贸问题.进入民国后,盐的工业化生产使中国既有盐业市场的产品结构和资源流向发生深刻变化,成为1926年中日青岛盐交涉最终解决的产经背景.前后两桩交涉不同结果的背后,是新兴的盐业外贸活动对传统盐政演进逻辑的冲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近代食盐业向盐化工业的逐步转型.

    华盐外贸产业转型辽东盐青岛盐工业盐

    碑刻材料所见蒙元时期盐场司官吏设置

    杨易郭长波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元时期高度重视盐场管理,成宗元贞元年(1295)开始场司改革,大盐场由正九品管勾司升为从七品司令司.《元史·百官志》《元典章》对场司改革前后盐场职官设置有相关记载,但存在错漏,正史对场司吏员几乎没有记载.随着这一时期碑刻材料的发现和整理,很多涉及盐场职官的材料证实始于成宗时期的场司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司令司职官设置与《元史·百官志》记载也存在差异.同时,碑刻新材料还复原了盐场吏员的设置和管理体系.

    蒙元时期盐场管勾司司令司职官

    告作者及读者书

    《盐业史研究》编辑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