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渔业现代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渔业现代化
渔业现代化

徐皓

双月刊

1007-9580

fm@fmiri.com

021-65978533

200092

上海市赤峰路63号

渔业现代化/Journal Fishery Moderniz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渔业现代化》杂志创刊于1973年,由农业部主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和中国渔船渔机行业协会主办。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本刊精心报道水产养殖新技术和研究成果,介绍渔业水体净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与设备,以及各类渔业机械及其应用是本刊的特色。 文章注重技术性、新颖型和指导性,经常阅读有助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拓宽视野,加深对现代渔业的了解。 主要刊载内容:海淡水养殖、病害防治、渔业水体净化、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水质监控、营养与饲料、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养殖机械、资源与环境、渔船与捕捞,以及国外科技新进展等。 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本,正文72页,每期定价6元,全年3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4—230。 国内刊号:CN31-1737/S,国际刊号:ISSN 1007-9580。 编辑部地址:上海市赤峰路63号 邮编:200092 电话:021-65978533 传真:021-65979682 邮箱:fm@fmiri.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被动声学的对虾摄食行为研究进展

    刘慧仪田昌凤刘晃车轩...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动声学监测(Passive acoustic monitoring,PAM)技术可在对水生生物不造成干扰或损害的情况下获取水生生物的声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各种生态研究和养殖活动管理。随着对虾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进步,对虾的养殖密度持续增加,但是饲料利用率低、水质恶化等问题严重制约对虾养殖的快速发展。利用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可实现智能化的自动投饲,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缓解水质恶化。文章主要阐述了对虾的摄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了近年来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在对虾摄食声信号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分析了被动声学监测技术的优缺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自动投饲系统走向智能化提供参考。

    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对虾摄食发声信号

    鱼肉切割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肖哲非马田田沈建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切割在鱼类产品初加工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人工使用金属刀具由于效率低、精度不高、易滋生细菌等缺点,难以满足市场对鱼肉切割制品高精度、高质量的要求。因此,使用新型切割技术代替金属刀具,加入智能化控制代替一部分人力是必然趋势。综述了绿色新型切割技术中水刀和超声刀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鱼肉和食品切割中的应用现状,横向对比了两种技术目前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和适用对象;概述了智能化技术在鱼肉切割中代替人工的可能性,如机器视觉代替人眼规划切割路径,质构和仿真技术代替人手调整切割工艺参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代替人脑做出切割决策,并归纳了 3种技术目前面临的挑战和优化方向;总结了新型切割技术和智能化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技术的更新和升级,提高智能化技术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推动鱼肉切割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研究成果可为相关研究人员和企业提供参考,以促进新型切割方式在鱼肉产品加工行业中的发展,提高鱼肉切割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鱼类产品的高效、多样化、优质生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鱼肉切割水刀超声刀机器视觉质构分析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人工智能

    对虾养殖环境脱氮脱硫复合菌的构建与效能分析

    李梓路刘畅李腾王俏俏...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对虾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由于追求高产量和过量投饲等原因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和硫化物污染加重,严重危害对虾生长和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自对虾养殖环境中筛选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HHVEN1和SDVEA2)和硫氧化菌(GHWS3和GHWS5),成功构建了两种高效脱氮脱硫复合菌NS1-1和NS2-2,并研究其脱氮、脱硫能力。结果显示:复合菌NS1-1对NH4+-N、NO--N和硫化物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NS2-2的去除率分别为90。27%、97。38%和89。62%,且均优于单一菌株;复合菌NS1-1和NS2-2在温度20℃~35℃、碳氮比(C/N)5~20、盐度20~30和以葡萄糖或琥珀酸钠为碳源的培养条件下均能发挥最大脱氮脱硫效能,两者最适pH范围不同,分别为7。5~8。0和7。0~8。5。复合菌NS1-1和NS2-2在水产养殖尾水中各菌株之间具有良好的共存性,在实际养殖尾水中NH4+-N、NO2--N、硫化物去除率分别为78。75%、75。09%、79。61%和81。44%、62。68%、72。64%。研究表明,复合菌NS1-1和NS2-2具有高效脱氮脱硫的去除效能和优异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成果为水产养殖环境消除氮、硫污染提供了科学支持。

    对虾养殖脱氮脱硫菌株复合菌条件优化效能解析降解应用

    横摇晃荡对矩形工船养殖舱内流场与颗粒物去除的影响

    吉泽坤刘晃崔铭超牛诗雨...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远海养殖工船游弋式养殖是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基于FLOW-3D软件探究了横摇运动对舱内流场特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横摇工况下流场中废弃颗粒物的去除情况。结果显示:控制横摇周期一定,随着横摇角度从0°增加到2°,舱内流速略有增加。而当横摇角度从2°增加到7°时,舱内流速出现大幅增加,v50%从0。171 m/s增加到0。477 m/s;同时横摇角度的增大也使流速的整体分布更加离散。横摇角度幅值2°以内工况的流动均匀性指数主要集中在0。8~0。85,当横摇角度幅值增加到3°后,养殖舱流动均匀性显著降低,养殖舱内水体流动均匀性指数均小于0。8。当横摇角度幅值一定时,横摇周期缩短,养殖舱内流速急剧增大,各工况流速的v50%与其他分位数呈线性增长趋势而舱内水体的流动均匀性变化并不显著。对于养殖舱内废弃固体颗粒物的去除,在横摇周期和颗粒物自身属性一定时,整个过程分为效果相反的前后两个阶段:从颗粒物投放进入流场至投放后的1 000 s内,横摇角度幅值越小,其去除速率越高;此后直至整个算例的计算结束,横摇角度越大,颗粒物去除速率越高。而横摇周期对养殖舱内颗粒物的去除排出基本没有影响,各个工况颗粒物去除的达标时间极为接近。

    养殖工船养殖舱流场颗粒物数值仿真

    湾外底层延绳式养鲍系统水动力特性

    康慧楠蔡卓君扈喆张晓莹...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湾外底层延绳式养鲍系统是一种新型养殖设施,利用波浪在水下的衰减效应,实现较好的抗风浪性能,为了确保养鲍系统的存活率和结构安全性,研究延绳式养鲍系统的动力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相似准则,在波流水槽实验室开展了模型试验;基于集中质量模型,建立了底层延绳式养鲍系统动力响应数值模拟方法,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针对福建省罗源湾外实际海况,在不同的波浪及海流作用下,对底层延绳式养鲍系统的动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波高、流速及流向对养鲍系统受力情况及运动轨迹的影响。结果显示:梗绳和锚绳的受力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最大受力段不在锚绳上,而是位于梗绳中部区域;波高与系统最大受力和鲍鱼笼的运动幅值近似呈线性关系;当流速增大时,迎流侧锚绳的张力出现非线性陡增,背流侧锚绳的张力明显减小;当流向角度增大时,系统前部梗绳的张力减小,支绳张力基本保持相对稳定。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底层延绳式养鲍系统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底层延绳式养鲍系统集中质量法数值模拟模型试验水动力特性

    大型养殖工船氧锥设计与运行效果试验

    林礼群马凤爽张耀明徐志强...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证养殖水体适宜的溶氧浓度对养殖鱼类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为满足养殖工船超大封闭水体及高密度养殖的需氧要求,以氧锥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氧锥尺寸模型,根据双膜理论与菲克定律以及增氧机增氧能力试验标准,开展氧锥增氧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氧锥出口的溶氧质量浓度能达到40 mg/L,超饱溶氧接近400%,实现超高溶氧饱和度;在氧气进气量为7。6 m3/h,氧锥操作压力为0。07~0。25 MPa条件下,增氧能力受操作压力影响不明显,但是最佳进气量范围受操作压力影响显著。操作压力越大,当氧气进气量增大时,越不容易形成大气泡析出水面,从而保持较高的氧气利用率;在氧气进气量大于6。5 m3/h,操作压力为0。07~0。25 MPa,每个养殖舱配置1个氧锥能满足养殖舱氧量需求。该研究为大型养殖工船增氧设备的工程设计及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数据。

    养殖工船高密度养殖氧锥增氧能力操作压力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稻蟹共作系统水质和底栖生物群落

    徐婵刘峰李娴董俊...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6-10月,在山东东营垦利区设置4个不同河蟹养殖密度(0、0。45、0。68、0。90 ind/m2)的稻蟹共作试验,测定其系统水质和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旨在为盐碱地稻蟹共作生态模式构建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试验期间水体温度(T)、溶氧(DO)、总氮(TN)与总磷(TP)等指标先高后低,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不同河蟹养殖密度间水体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能与河蟹养殖密度相对养殖稻田面积明显较小有关;稻蟹共作系统水质氮磷年平均值含量显著低于水稻单作,高于河蟹池塘单养,但共作系统氮磷吸收能力相对最高;底栖生物检测仅发现水丝蚓、摇蚊幼虫、圆田螺3种,这与黄河三角洲的砂石底质有关,其生物量与水体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水体PO3-4-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改良盐碱地稻蟹共作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

    稻蟹共作水质底栖生物盐碱地黄河三角洲

    基于轻量级非线性无激活网络的水下图像增强

    黄宏涛袁红春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水下图像常见的色彩偏差和低对比度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轻量级非线性无激活网络的水下图像增强方法。该方法的核心主要由多个非线性无激活模块级联构成,摒弃传统激活函数,旨在实现更高效的信息传递和特征提取。此外,集成的层注意力机制能够识别并利用跨层特征间的依赖性,动态分配特征权重,强化关键特征。试验结果显示,在LSUI(Large Scale Underwater Image)数据集上,该模型与FUnIE-GAN及Shallow-UWnet相比,在SSIM指标上分别实现了 8。17%和4。13%的提升,使得增强后的图像在颜色准确性、细节保留等方面取得显著改善;同时,模型的参数量分别降低98%和50%,显著提高了在设备性能受限环境下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表明,该方法不仅有效校正了水下图像的色彩偏差等问题,其轻量级特性还极为适合部署于低配硬件上,为水下成像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支撑。

    水下图像增强深度学习图像处理色彩校正

    基于改进YOLOv8n损失函数的克氏原螯虾体特征识别算法

    耿春新王爱民阎天宇郁傲男...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产业发展迅速,然而仍面临智能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在养殖及加工过程中主要通过人工肉眼观察克氏原螯虾规格及完整性并作出相关判断。为解决克氏原螯虾的智能识别问题,提出基于YOLOv8n识别克氏原螯虾的虾体、虾尾及螯足的算法。通过将原有损失函数CIoU替换为MPDIoU,并引入尺度因子ratio控制辅助边框的尺度大小用于计算损失,与MPDIoU损失函数相结合,提高边界框回归的准确性和效率,实现对克氏原螯虾虾体、虾尾及螯足的精准识别,为研究其分级智能化提供思路。结果显示,在YOLOv8n模型中加入Inner-MPDIoU的算法训练结果相比原有的CIoU损失函数识别率有所提高,mAP从83。7%提高到了 90。8%。研究表明,该算法模型有助于对克氏原螯虾的主要部位实现精准识别,对研究克氏原螯虾的智能化精准分级具有推动作用。

    克氏原螯虾图像识别YOLOv8MPDIoU深度学习

    基于Prune-YOLOv5s的养殖鱼类缺氧风险评估方法

    陈庭槿黄耀波陈炫辛周纪军...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传统鱼类缺氧检测方法准确率不高、需耗费大量人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rune-YOLOv5s的养殖鱼类缺氧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首先采集鱼类缺氧进行水面呼吸(Aquatic surface respiration,ASR)时的数据集,并训练YOLOv5s模型,然后用经轻量化改进的YOLOv5s模型实时检测鱼类缺氧进行水面呼吸的行为,并引入鱼类ASR系数,设计鱼群缺氧评估模块实现鱼类缺氧风险评估。最后通过鱼类缺氧试验对改进前后YOLOv5s模型性能以及缺氧评估模块的准确率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与原模型相比,Prune-YOLOv5s模型的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其中综合性能最优的65%_Prune_YOLOv5s模型,模型大小缩小至原模型的45。3%,在检测精度上提升0。6%,在推理速度上提升23。8%,在检测速度上提升31。4%。鱼群缺氧评估模块在测试集中的准确率可达97。4%,在鱼类缺氧试验周期中表现良好。研究表明,基于Prune-YOLOv5s的养殖鱼类缺氧风险评估方法能有效检测鱼类缺氧情况,准确给出风险提示,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鱼类缺氧人工智能深度学习YOLOv5sASR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