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吴宁

双月刊

1006-687X

biojaeb@cib.ac.cn

028-82890917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 Environmental B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有关应用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全国性学术期刊. 主要发表: 生物学及其各分支学科在资源、能源、环境、农林、医药、轻化工、食品等领域的原始研究论文和简报;有关生物学新技术方法研究论文; 本刊特约的综述或述评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粗糙脉孢菌固态发酵产β-胡萝卜素及对蛋鸡饲喂的影响

    何跃田雪平马艳丽姬高升...
    600-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能够利用农产品副产物为原料经固态发酵产生β-胡萝卜素并应用于动物饲料中,然而目前缺乏其发酵产物的动物饲喂评价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粗糙脉孢菌发酵豆渣过程的参数进行优化,并根据最优发酵条件进行浅盘放大试验,最后直接利用发酵物替代日粮中的豆粕成分进行蛋鸡饲喂试验.结果表明:粗糙脉孢菌发酵生产β-胡萝卜素的最佳条件为发酵温度为30 ℃C,基质含水率为60%,pH为6,发酵时间72 h,此条件下β-胡萝卜素产量为202.20 μg/g(发酵物),浅盘放大试验获得β-胡萝卜素的产量为210 μg/g(发酵物).饲喂试验表明发酵物替代豆粕可使蛋鸡的产蛋率从75.25%提升至85.75%,显著降低料蛋比,提高日采食量和日增重,提升鸡蛋的色泽,显著提高鸡蛋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因此,粗糙脉孢菌的发酵产物直接替代豆粕进行蛋鸡饲喂能够简化发酵饲料制备工艺,显著改善蛋鸡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促使β-胡萝卜素在鸡蛋中积累.本研究对于利用粗糙脉孢菌生产富含β-胡萝卜素的动物饲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图3表6参43)

    粗糙脉孢菌固态发酵β-胡萝卜素蛋鸡

    日粮中添加姜黄粉对黄羽肉鸡抗氧化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史鸿飞于强贺智曼代学凯...
    607-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明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粉对黄羽肉鸡抗氧化功能、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可为姜黄粉在黄羽肉鸡生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选取1日龄健康雄性快速型黄羽肉鸡320羽,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姜黄素组:基础饲粮中添加150 mg/kg姜黄素;0.5%姜黄粉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 g/kg姜黄粉;1%姜黄粉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 g/kg姜黄粉(姜黄粉中的姜黄素含量约3%).试验期70 d,分别于第28天、第70天测定肉鸡血清和肝的抗氧化、脂质代谢等相关指标,并通过RT-qPCR检测肝抗氧化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姜黄粉和姜黄素均显著性提高了黄羽肉鸡血清和肝的SOD、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P<0.05),并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肉鸡血脂和肝脂代谢水平.同时,姜黄粉和姜黄素均调节了黄羽肉鸡肝Keap1、Nrf2、HO-1等抗氧化相关基因以及FAS、ACC、HSL、PPARα等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表明姜黄粉可以有效调节黄羽肉鸡肝抗氧化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提高黄羽肉鸡血清和肝抗氧化能力,调节黄羽肉鸡脂质代谢水平;且整体上姜黄粉添加剂量为1%时效果更显著.(图2表8参35)

    姜黄粉姜黄素黄羽肉鸡抗氧化脂质代谢

    土壤多功能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进展

    赵慧英王海燕
    615-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多功能性是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土壤多功能性及其驱动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综合能力,为土壤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评估提供参考.对土壤多功能性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阐述土壤多功能性的量化指标和计算方法,并对影响土壤多功能性的生物以及非生物因素进行分析,基于土壤多功能性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土壤多功能性研究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主要关注于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研究内容集中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多因子交互这3个方面.选取的量化指标主要与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等相关,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平均值法.土壤多功能性受植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等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未来土壤多功能性研究应关注:(1)明确土壤多功能性指标类型和数量;(2)优化土壤多功能性指数的计算方法;(3)深入探讨土壤多功能性的驱动机制;(4)纳入土壤的多功能性以完善生态系统服务模型;(5)加强森林土壤多功能性的相关研究.(图4表1参62)

    土壤多功能性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量化指标计算方法驱动因素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根腐病研究现状及趋势

    陈晓霞于红豆李梦玮李婧怡...
    623-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腐病是一种危害作物根部和严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世界性病害.基于VOSviewer软件,以Web of Science收录的1982-2022年间相关文献为数据源,综述根腐病的发生、防治和研究态势,总结根腐病的宿主、病原微生物、致病因素、生防菌研究情况以及研究力量分布、研究热点和趋势.相关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是最为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重点关注的是大豆、小麦、番茄等重要粮食和蔬菜作物,其中豆科植物最易被侵染,镰孢菌(Fusarium)、丝核菌(Rhizoctonia)、疫霉菌(Phytophthora)、腐霉菌(Pythium)最具破坏性和最普遍存在;根腐病的发生受土壤环境条件、宿主植物、农业管理措施、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协同作用是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重要因素;报道的生防菌主要以芽孢杆菌(Bacillus)、木霉菌(Trichoderma)、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为主.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生防菌的定殖、植物病害胁迫的抗性反应以及根腐病的田间管理一直是根腐病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利用表型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高通量基因型分型和新一代测序技术在分子层面探究根腐病的致病机制、识别与病原体抗性或易感性有关的基因、培育抗性品种、开发并提高生物防治效果,是目前和未来该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内容.(图7参99)

    根腐病宿主植物病原微生物生物防治文献计量研究热点

    基于CiteSpace的污水处理厂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领域研究热点

    唐婧李威潭杨佳豪
    63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污水处理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生命周期评价(LCA)对制定污水处理厂碳减排策略和指导新技术向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揭示近23年来LCA在污水处理厂碳排放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采用CiteSpace和Origin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该领域相关文献的研究前沿、研究方向、研究热点及热点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2001-2023年间,污水处理厂生命周期碳排放领域年发文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研究的中坚力量集中在中国和美国;明确污水处理厂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的目标和范围定义、功能单元和系统边界、数据清单中变量及其来源、影响评估方法和结果解释方法,是应用LCA法设计和优化污水处理厂碳排放的知识基础;该领域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评估不同污水处理、污泥处理技术和资源/能源回收技术的碳排放、能源消耗以及全球变暖潜力等环境影响;"资源回收"和"模型"以及两者的结合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由此可见,未来的研究应在提高模型评估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不同处理技术和资源/能源回收技术的碳减排潜力,从LCA的角度优化碳减排方案.(图3表2参77)

    CiteSpace生命周期评价污水处理厂碳排放知识图谱

    微生物碳链延长技术转化合成中链脂肪酸研究进展

    常博然邓琳陈茹岚薛会英...
    642-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是人类当下面临的重大难题.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策略、开发清洁可再生的化学品,推动绿色生态理念下可持续的能源供应显得尤为重要.微生物碳链延长(CE)技术以微生物作为接种物生产中链脂肪酸(MCFAs),是一种新兴转化技术.首先综述微生物CE技术的原理和过程,着重介绍电子供体氧化过程、逆β氧化(RBO)及脂肪酸生物合成(FAB)途径.进一步分析影响CE反应的关键因素,包括电子供体和受体、pH值、温度、接种物来源、反应器设计以及运行参数(SRT/HRT).最后详细总结CE性能强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微生物作为CE的接种物,能够生成具有高附加值的MCFAs,且在导体材料、特异性药剂和加电的性能强化以及数学模型、多组学分析等技术的加持下,MCFAs的产率明显提高.CE技术在资源化领域已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需要针对性地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着力开发新的分离提纯技术和工程策略,同时寻找具有可持续性的低廉原料作为电子供体,以实现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MCFAs的产率和特异性.微生物转化生产MCFAs能够补充碳源,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为资源化处理提供新的指导思路.(图3表2参106)

    碳链延长微生物群落中链脂肪酸影响因素资源化

    细菌转录因子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进展

    彭萱张小梅龙雨欣龙中儿...
    653-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细菌的转录调控有利于揭示细菌生命活动的规律,控制细菌的代谢途径,从而挖掘其在生命科学基础与应用各领域中的应用潜能.细菌转录因子(TFs)是调控细菌转录过程的关键因子之一,其研究技术正朝着高灵敏度、高通量的方向迅速发展.详述细菌TFs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其进展,具体包括用于细菌转录因子筛选与验证的DNA pull-down技术、细菌单杂交系统和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等,用于细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研究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DNase Ⅰ足迹法、DNA亲和纯化测序和指数富集的配基系统进化等,用于细菌TFs互作蛋白筛选研究的酵母双杂交系统、GST pull-down技术、双分子荧光互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及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等,用于细菌TFs功能验证的基因突变和基因过表达技术,以及细菌TFs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合成生物学和生物监测等领域的应用.讨论了各种细菌TFs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在对比分析各研究方法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制约细菌TFs研究的技术瓶颈,在细菌TFs的筛选和验证中缺少普遍适用于各类细菌的通用技术,单细胞转录组学、空间转录组学以及多模态结构化嵌入方法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其拓展应用于细菌细胞,必将促使细菌TFs的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图12表1参72)

    转录因子启动子转录调控细菌

    四川贡嘎山海拔4 939 m流石滩监测到中华小熊猫

    周玥橦王娇陈洪乔江...
    664-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EN)物种,为食性高度特化的植食性食肉目动物(竹叶是其食谱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在2 000-3 800 m海拔活动.2022年10月31日15时29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贡嘎山镇贡嘎寺附近(101°46'53"E,29°35'58"N,海拔4 939 m),红外相机拍摄到一只中华小熊猫.此次拍摄发现刷新了中华小熊猫海拔分布的上限,为其就地保护补充了关键数据.(图1参20)

    贡嘎山中华小熊猫红外相机栖息地海拔分布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