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患者为中心"的中药新药药学研究与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周跃华
    3889-3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患者为中心"是医药相关领域共同遵循的理念.结合中药新药药学研究与评价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从"以患者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对中药新药的药学研究如何满足患者需求进行了探讨,建议:(1)加强药材中外源性污染物及药品中内源性有毒成分等的质量控制,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2)加强原辅料、生产过程、包装贮藏、质量标准等中药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持不同批次药品质量的稳定,保证患者用药的有效性;(3)建立新药研究相关指导原则体系、鼓励中药创新研发、保持资源可持续利用,保证患者对于创新中药的可及性;(4)规范中药说明书[处方][规格][贮藏]等项的药学信息,提高患者用药的便利性."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对于中药新药的药学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以患者为中心中药新药药学研究质量控制药品审评

    覆盆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静宜余俊东陈悦杜军...
    3897-3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华东覆盆子Rubus chingii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NMR、MS等现代谱学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从华东覆盆子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基丙酸丁酯(1)、1β,2α,19α-三羟基-3-羰基-12烯-乌苏烷-28-酸(2)、3β,19α-二羟基-1-羰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3)、麦珠子酸(4)、negundon1orin A(5)、山柰酚-3-O-刺槐二糖苷(6)、椴树苷(7)、槲皮素(8)、根皮苷(9)、5,6,7,4′-四羟基-黄酮醇(10)、香橙素(11)、2,2′,3,3′,4,4′-六羟基-6,6'-联苯二甲酸二乙酯(12)、没食子酸乙酯(13)、没食子酸(14)、(+)-儿茶素(15)、对羟基苯甲酸(16).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酚类化合物,命名为覆盆子酚酸丁酯,化合物2~5、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覆盆子华东覆盆子外消旋体覆盆子酚酸丁酯1β,2α,19α-三羟基-3-羰基-12烯-乌苏烷-28-酸麦珠子酸5,6,7,4′-四羟基-黄酮醇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 MT-40的代谢产物研究

    贾放放齐博文张蓓蓓王雯静...
    3904-3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内生真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 MT-40的代谢产物.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IR、MS、NMR等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利用体外模型进行抑制血小板ATP释放及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筛选.结果 从P.chrysogenum MT-40固体发酵培养后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了 2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3a,4,5,6,7,8,9,10,11,12,13,13a-dodecahydrocyclododeca[d]oxazol-2-yl)-4-hydroxybenzamide(1)、cyclo-(Trp-Tyr)(2)、cyclo-(Trp-Phe)(3)、meleagrin(4)、alternariol(5)、alternariol methyl ether(6)、altenuene(7)、koninginin B(8)、koninginin F(9)、koninginin D(10)、过氧化麦角甾醇(11)、β-谷甾醇(12)、volemolide(13)、4-hydroxy-17R-methylincisterol(14)、4-hydroxy-3,6-dimethyl-2H-pyran-2-one(15)、对羟基苯甲酸(16)、对羟基苯甲醛(17)、香草酸(18)、对羟基苯乙酸(19)、酪醇(20).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盘尼西碱A;化合物5在100 μmol/L时有一定的抑制血小板释放ATP作用,抑制率为(40.6±5.2)%;所有化合物在100 μmol/L时未表现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产黄青霉菌生物碱聚酮(±)-盘尼西碱Aalternariol

    紫玉兰叶中木脂素类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丁林芬刘佳宋京风雷铁...
    3912-3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叶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MCI gel、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NO的抑制能力,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紫玉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木脂素,分别鉴定为burcellin(1)、(7S*,8S*,1'S*)-3,4,1'-三甲氧基-1',6'-二氢-7,4′-环氧-8,3'-新木脂烷-8'-烯-6'-酮(2)、(7S*,8S*,1'R*)-3,4,5,1′-四甲氧基-1',6′-二氢-7,4'-环氧-8,3'-新木脂烷-8'-烯-6'-酮(3)、(7S*,8S*,1'S*)-3,4,5,5'-四甲氧基-1',4′-二氢-7,2'-环氧-8,1'-新木脂烷-8'-烯-4'-酮(4)、(7S*,8S*,1'R*)-3,4,5,5′-四甲氧基-1',4'-二氢-7,2'-环氧-8,1'-新木脂烷-8'-烯-4'-酮(5)、(7S*,8S*,1'R*)-3,4,5'-三甲氧基-1',4'-二氢-7,2'-环氧-8,1'-新木脂烷-8'-烯-4'-酮(6)、(7R*,8S*,1'S*)-3,4-亚甲二氧基-5'-甲氧基-1′,4′-二氢-7,2'-环氧-8,1'-新木脂烷-8'-烯-4'-酮(7)、simulanol(8)、落叶松树脂醇(9)、5′-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10)、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11)、nectandrin A(12)、nectandrin B(13)、杜仲树脂酚(14)、丁香脂素(15)和松脂醇(16).化合物8、10、11、13和16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释放NO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o)分别为(8.38±0.07)、(16.24±0.35)、(229.71±1.30)、(21.68±0.72)、(19.74+0.39)μmol/L.结论 化合物2、4~6、8、10、11和13为首次从木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iH-和13C-NMR数据,并且首次报道化合物2和4的13C-NMR数据.化合物8、10、11、13和16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

    木兰属紫玉兰木脂素抗炎活性burcellin(7S*,8S*,1'S*)-3,4,1'-三甲氧基-1′,6'-二氢-7,4′-环氧-8,3'-新木脂烷-8'-烯-6'-酮5'-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

    基于UHPLC-Q-TOF-MS技术研究炮制对白术芍药散中化学成分的影响

    刘晓孙戡平秦昆明金俊杰...
    3920-3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UH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针对白术芍药散水煎液中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同时与药材未经炮制即配伍入药的情况进行比较,探讨中药炮制过程对白术芍药散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正、负离子扫描模式检测,利用Peakview 1.2软件鉴别样品中化学成分,结合MarkerView 1.2.1软件对炮制前后样品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寻找两者的特征差异性成分.结果 正、负离子检测模式下共匹配出化学成分183种,通过t检验发现差异性化学成分34种,差异性成分的主要来源为陈皮和防风.结论 药材经过炮制配伍入药对于白术芍药散的化学组成具有显著性影响,古籍中所载白术芍药散应采用炮制品进行组方用药具有实际的客观原因与深刻的科学内涵.

    白术芍药散炮制UHPLC-Q-TOF-MS主成分分析水煎液陈皮防风

    三乌胶提取物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研究

    肖素芸罗才琴吕冬王承潇...
    3929-3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三乌胶提取物水凝胶并进行表征及考察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Franz池法考察三乌胶提取物中二苯乙烯苷、苯甲酰新乌头碱、8-去乙酰滇乌碱、去乙酰粗茎乌头碱甲、草乌甲素和大黄素的体外渗透效果,制备出三乌胶提取物水凝胶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同时,建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rheumatoi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研究经皮递送模式下三乌胶提取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结果 制备的三乌胶提取物水凝胶在常规情况下始终保持凝胶状态;并且其三维交联网状结构可使药物更好的持续性地释放,从而达到缓释效果.体内药理实验表明,三乌胶提取物水凝胶显著降低CIA大鼠的足厚度、足体积、关节炎指数水平和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 B 细胞淋巴瘤因子-2(B-cell lymphoma-2,Bcl-2)的水平及升高 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水平;与口服相比,水凝胶能降低谷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和脏器病变程度.结论 采用经皮递送的局部给药模式,三乌胶提取物在保留治疗作用的同时降低了由于口服给药引起的脏器毒性,为今后三乌胶提取物外用制剂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三乌胶提取物水凝胶经皮药物递送体外渗透类风湿性关节炎生物毒性二苯乙烯苷苯甲酰新乌头碱8-去乙酰滇乌碱去乙酰粗茎乌头碱甲草乌甲素大黄素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相关X蛋白谷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肌酐尿素氮

    基于化学特征和核心功效的经典名方清胃散中地黄炮制品研究

    王敏刘欢欢张婷于银萍...
    3940-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辨析地黄不同炮制品(鲜地黄、生地黄、干地黄、酒地黄、熟地黄)的化学特征,结合经典名方清胃散的核心功效,明确其地黄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种,为中药新药的开发和中药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法和液相色谱法对地黄不同炮制品中的共有成分和特有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筛选和分析地黄的成分作用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进一步预测地黄的化学成分和核心功效的相关性.结果 在地黄的不同炮制品中共鉴定出55个成分,其中26个为5种地黄炮制品共有,鲜地黄经炮制后,大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干地黄的环烯醚萜类成分下降幅度最小.采用网络药理学对焦地黄素D、桃叶珊瑚苷、益母草苷、梓醇、地黄苷A、地黄苷D、连翘酯苷、6-O-E-阿魏酰基筋骨草醇进行机制预测,富集的通路中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乙型肝炎、血清素突触、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信号通路等与清热作用相关.结论 干地黄的化学特征与鲜地黄最为相似,药性和功效与清胃散中地黄的核心功效最为接近,故干地黄为清胃散中地黄的最适宜炮制品.

    地黄经典名方清胃散炮制清热化学特征核心功效网络药理学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环烯醚萜类焦地黄素D桃叶珊瑚苷益母草苷梓醇地黄苷A地黄苷D连翘酯苷6-O-E-阿魏酰基筋骨草醇cAMP信号通路乙型肝炎血清素突触HIF-1信号通路

    基于pH调控多酚-唾液蛋白结合作用的三果汤含片涩味掩蔽方法研究

    郑玉谢兴亮刘俊韩丽...
    3953-3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多酚-唾液蛋白络合作用的涩味形成关键机制,建立pH调控两者结合能力的三果汤含片涩味掩蔽新方法.方法 采用荧光淬灭光谱法测定不同pH条件(2.5、3.5、4.5、5.5、6.5)下三果汤提取物与β-酪蛋白的相互作用.调节三果汤提取物pH至最佳条件,制备三果汤掩味含片.以电子舌涩味量化方法和志愿者视觉模拟量表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掩味效果.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纸片扩散法评价含片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结果 荧光淬灭光谱测得三果汤提取物在pH 4.5时与β-酪蛋白的结合能力最弱,调节提取物pH至4.5制备三果汤掩味含片.掩味含片的涩度明显弱于原片;没食子酸的溶出度与原片基本一致;掩味含片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仅受到轻微影响.结论 基于pH调控的多酚涩味掩蔽方法可行,解决了三果汤含片涩味突出的品质缺陷,对于多酚类中药口含片的涩味掩蔽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

    三果汤含片涩味掩味pH调控多酚-唾液蛋白结合作用荧光淬灭光谱法β-酪蛋白电子舌视觉模拟量表法DPPH自由基纸片扩散法抗氧化抑菌没食子酸溶出度

    基于信息熵权法优选香果健消片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工艺及其表征

    郝佳旭查丽春范晓崔利利...
    3962-3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优选羟丙基-β-环糊精(2-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CD)包合香果健消片(Xiangguo Jianxiao Pian,XJP)挥发油最佳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包合率、收率、含油率、每克包合物中1,8-桉叶素的含量为指标,HPCD与无水乙醇的质量体积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信息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计算综合评分,建立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包合工艺.采用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GC-MS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并考察其稳定性影响因素.结果 最佳包合工艺为HPCD与无水乙醇的质量体积比为12∶20(g/mL),包合温度55℃,包合时间2h,经验证制得的包合物平均包合率为88.15%、收率为96.11%、含油率为7.65%、包合物中1,8-桉叶素的含量为20.28 mg/g.挥发油成功进入HPCD空腔中,包合前后挥发油成分基本未发生变化,包合物稳定性较好.结论 优选的挥发油包合工艺稳定可行.

    香果健消片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1,8-桉叶素信息熵权法正交试验包合工艺

    基于原位反应性顶空系统对金花清感颗粒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研究

    丁岗芯尹金芳崔恩浩邹维...
    3972-3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设计一种反应性顶空系统,包括辅助加热装置和内插式反应池的反应性顶空瓶,用于中药中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研究,建立挥发油抗氧化活性评估方法.方法 辅助加热装置加热反应性顶空瓶底部,红外热成像仪研究反应性顶空瓶温度分布;挥发油进入顶空并与内插式反应池中自由基发生清除反应,分光光度法测定自由基吸光度变化;固相微萃取针从顶空反应池上方原位取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顶空挥发油清除反应前后成分变化,表征抗氧化活性成分.结果 改进的金属浴辅助加热装置实现样品区及顶空温差大于50℃,使挥发油快速释放进入顶空的同时避免自由基热分解;金花清感颗粒(Jinhua Qinggan Granules,JQG)用量为1.50 g,样品温度90℃,反应30 min时,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ate),ABTS]自由基清除率达 88.95%(n=6,RSD=1.91%);建立的抗氧化活性评估方法的精密度和重复性RSD(n=8)分别为2.50%、1.24%;经GC-MS分析鉴定出57种挥发油,包括蒎烯、青蒿酮等,其中清除反应前后峰面积减少达到30%以上的有35种,占总挥发性油的61.40%,据此推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主要为萜类和醛酮、酚酸等化合物,主要包括罗勒烯、α-细辛脑等.结论 JQG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设计制作的反应性顶空系统可在一个小型密闭反应瓶中原位一步完成挥发油的释放-清除自由基-顶空微萃取进样3个过程;建立的方法具有快速、高效、重现性好等特点,可用于中药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评估以及活性成分鉴定.

    反应性顶空系统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金花清感颗粒挥发油抗氧化活性自由基蒎烯青蒿酮萜类醛酮酚酸罗勒烯α-细辛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