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南忍冬花蕾中1个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

    王团委王振中王秋红耿剑亮...
    7317-7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干燥花蕾(山银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应用HP-20、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一氧化氮(NO)的分泌为评价指标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从华南忍冬干燥花蕾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 5个化合物,分别为8-[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2,6-dimethyloct-1,2"-lactone(1)、天师酸(2)、黄麻脂肪酸 F(3)、天师酸甲酯(4)和黄麻脂肪酸F甲酯(5).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忍冬单萜A,化合物2~5为首次从忍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O的分泌均无显著的抑制作用.

    华南忍冬山银花一氧化氮8-[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2,6-dimethyloct-1,2"-lactone忍冬单萜A天师酸黄麻脂肪酸F天师酸甲酯

    乌天麻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化学成分及其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研究

    段晓燕阎慧陈贻芳罗吉凤...
    7324-7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乌天麻Gastrodia elata二氯甲烷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Ellman法测定了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对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AChE)和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 cholinesterase,BuChE)的抑制活性;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测定所有单体化合物的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果 乌天麻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对AChE和BuChE均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0.45、9.20 μg/mL;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甘氨酸-1-S-(4"-羟基苯基)半胱氨酸](1)、5'-甲硫基腺苷(2)、对羟基苄胺(3)、对羟基苯甲醇(4)、对羟基苯甲醛(5)、2-甲基-3-羟基吡啶(6)、4-乙酰氧甲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4-(乙氧基甲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8)、小檗碱(9)、(+)-thalirugidine(10)和(+)-海兰地嗪(11).结论 化合物1~3和9~11为首次从天麻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9(IC50=5.93 μmol/L)和 10(IC50=42.49 μmol/L)对 AChE 有抑制活性,化合物 10(IC50=21.20 μmol/L)对 BuChE有抑制活性.

    兰科乌天麻生物碱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小檗碱(+)-thalirugidine(+)-海兰地嗪

    缬草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吴肸乐李冉李世伟张丽花...
    7331-7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水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多种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采用Griess法评价其对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BV-2神经炎症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缬草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 12个化合物,分别为tinnevellin-8-O-β-D-glucopyranoside(1)、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2)、(2R,3S)-肥牛木素(3)、左旋橄榄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4)、左旋马尾松树脂醇-3a-O-β-D-吡喃葡萄糖苷(5)、金色酰胺醇乙酸酯(6)、松脂素(7)、8-羟基松脂素(8)、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9)、8,8'-二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S)-橙皮苷(11)和香蜂草苷(12).结论 化合物1~4和6均为首次从缬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6、9、11~12在不影响BV-2的细胞活力前提下,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的BV-2细胞神经炎性因子一氧化氮(NO)的产生.

    缬草萘酚苷木脂素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2R,3S)-肥牛木素左旋橄榄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金色酰胺醇乙酸酯

    黄芩水煎液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及定量研究

    高文雅李涛周严严李明利...
    7339-7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并对其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量研究,为黄芩质量标准的建立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定性分析采用UHPLC LTQ-Orbitrap MS技术,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析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及碎片离子信息.通过对照品对比、分析化合物质谱裂解碎片推测未知物.定量分析采用HPLC-UV技术,1%乙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测定10批黄芩中主要成分含量.结果 从黄芩水煎液中分析鉴定了 86种化合物,含65个黄酮、11个有机酸、7个氨基酸、2个苯乙醇苷、1个其他类化合物.对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及千层纸素A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黄芩不同批次之间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但6个黄酮的总量相对稳定(18.09%~25.33%,RSD为9.95%).结论 全面分析了黄芩水煎液的化学成分,并建立了6个黄酮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为黄芩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建立提供数据参考.

    黄芩水煎液UHPLCLTQ-OrbitrapMS黄酮多成分定量分析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

    聚单宁酸包覆的PLGA纳米粒装载β-榄香烯用于光热-化疗联合抗肿瘤的研究

    阮明月吴凯周占荣邓佳玲...
    7353-7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实现光热化疗联合治疗,提高抗肿瘤效果,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β-榄香烯(β-elemene,Ele)装载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Ele-PLGA NPs)中,并在载药纳米粒表面进一步包覆了聚单宁酸(poly-tannicacid,pTA),制得Ele-PLGA-pTA纳米粒(Ele-PLGA-pTA NPs).方法 首先利用O/W乳化法制备Ele-PLGA NPs,然后加入单宁酸与Fe3+发生络合反应,形成pTA分子层附着在Ele-PLGA NPs表面,最终形成Ele-PLGA-pTA NPs,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该系统的粒径、ζ电位、稳定性以及粒子形态进行考察;分别利用HPLC法和BCA试剂盒对β-榄香烯的载药量和单宁酸的包覆率进行测定;通过红外热成像仪评价PLGA-pTA NPs的光热升温效率和光热稳定性;通过MTT法考察载药纳米粒对Lewis肺癌细胞(Lewis lung cancer cell,LLC)的细胞毒性;通过建立小鼠LLC皮下肿瘤模型对Ele-PLGA-pTA NPs的体内光热-化疗联合抗肿瘤效果进行探究.结果 经测定,Ele-PLGA-pTA NPs对β-榄香烯的载药量和单宁酸的包覆率分别为(6.6±0.1)%、(5.4±0.1)%.其形态呈球形,粒径为(202.9±2.7)nm,ζ电位为(-37.5±0.2)mV,分散性良好.体外光热性能考察结果表明,在近红外激光(NIR laser)的照射下,PLGA-pTANPs表现出良好的光热转换能力和光热稳定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空白载体组(PLGA-pTA NPs)基本没有细胞毒性,与单一化疗组(Ele-PLGA-pTA NPs)相比,光热-化疗联合组(Ele-PLGA-pTANPs+Laser)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纯光热治疗组(PLGA-pTA NPs+Laser)和单一化疗组(Ele-PLGA-pTA NPs)对照组相比,光热-化疗联合组(Ele-PLGA-pTA NPs+Laser)对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P<0.001).结论 所制备的Ele-PLGA-pTA NPs能够实现光热-化疗联合治疗,显著提高抗肿瘤效果.

    β-榄香烯光热-化疗联合治疗聚单宁酸纳米粒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抗肿瘤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白屈菜红碱mPEG-PLGA纳米粒处方制备工艺及其药动学研究

    刘万路
    7361-7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白屈菜红碱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methoxy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mPEG-PLGA)纳米粒[chelerythrine mPEG-PLGAnanoparticles,Che@mPEG-PLGA/NPs]处方,并对最佳处方进行体外评价及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 纳米沉淀法制备Che@mPEG-PLGA/NPs,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筛选Che@mPEG-PLGA/NPs的最佳处方.将Che@mPEG-PLGA/NPs混悬液进一步制备成冻干粉,并考察冻干粉的稳定性和体外释药行为.SD大鼠分为Che原料药组、物理混合物组和Che@mPEG-PLGA/NPs组,分别按20mg/kg剂量ig后采血,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Che@mPEG-PLGA/NPs最佳处方为mPEG-PLGA用量572mg、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比为2.3 ∶1、泊洛沙姆188 用量为 1.2%.Che@mPEG-PLGA/NPs 的包封率为(83.49±1.59)%,载药量为(4.61±0.14)%,粒径为(163.93±8.02)nm.Che@mPEG-PLGA/NPs在不同pH值释药介质中的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药动学结果显示,Che@mPEG-PLGA/NPs的达峰时间(tmax)延后至(2.12±0.46)h,半衰期(t1/2)延长至(5.66±0.93)h,达峰浓度(Cmax)增加至4.49倍,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提高至4.66倍.结论 Che@mPEG-PLGA/NPs可显著提高Che的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白屈菜红碱mPEG-PLGA纳米粒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缓释药动学口服生物利用度纳米沉淀法

    北苍术米泔水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对脾虚泄泻大鼠肠道真菌菌群的影响

    方晶翁丽丽王美怡肖春萍...
    7372-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米泔水炮制前后成分变化及其对大黄所致脾虚泄泻模型大鼠肠道真菌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仪联用技术(GC-MS)和HPLC法对北苍术生品及其米泔水炮制品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利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其对大黄所致脾虚泄泻模型大鼠肠道真菌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 GC-MS和HPLC结果显示,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类型没有改变,而成分含量多有变化,其中挥发油类(茅术醇、β-桉叶醇、α-红药没醇、苍术酮)炮制后含量显著降低(P<0.05),多数酯类成分炮制后含量增加,可能与北苍术"炮制减燥"有关.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属水平上,生北苍术组真菌群落结构与模型组相似,而米泔水制北苍术组更接近于空白组,说明米泔水制北苍术能够调节大黄所致的脾虚型腹泻,对于肠道真菌菌群的调控能力优于生北苍术.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部分真菌菌群与活性成分含量相关,如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m 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与米泔水制北苍术中白术内酯Ⅱ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苍术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北苍术米泔水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茅术醇、β-桉叶醇、苍术酮与北苍术炮制减燥及治疗脾虚泄泻疾病有密切关系,米泔水制北苍术对模型大鼠肠道真菌调控能力优于生北苍术,该研究结果可为扩大米泔水制苍术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北苍术米泔水制肠道菌群GC-MSHPLC脾虚泄泻ITS高通量测序技术茅术醇β-桉叶醇α-红药没醇苍术酮炮制减燥真菌线黑粉酵母属链格孢属白术内酯Ⅱ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的葛根总黄酮-甘草酸纳米粉体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陈海溶丁杨刘贞贞刘佳佳...
    7384-7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优化制备葛根总黄酮-甘草酸纳米粉体(Pueraria total flavonoids-glycyrrhizic acid nanopowder,PG-NP),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超声破碎-高压均质法制备PG-NP混悬液.以PG-NP混悬液的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和ζ电位作为关键质量属性,应用鱼骨图筛选风险因素.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筛选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CPs),在此基础上结合Box-Behnken设计优化PG-NP混悬液的处方配比,应用单因素试验确定PG-NP中冻干保护剂含量.对优化后的PG-NP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 射线衍射仪(X ray diffraction,XRD)、差示量热扫描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表征,并考察PG-NP中葛根素体外溶出性能.结果 PG-NP的最优制备工艺和处方配比:药辅比为17.5 ∶1、甘草酸用量为0.13%、搅拌转速为470 r/min、均质压力为128.3 MPa、甘露醇用量为5%.优化后PG-NP粒径为(228.00±7.80)nm,PDI为0.29±0.05,ζ电位为(-23.10±0.93)mV.PG-NP为具有针棒状晶型的淡黄色粉末,且其体外溶出性能较原料药有明显提高.结论 采用QbD理念优化的PG-NP制备工艺简单易行,处方设计合理,质量可控,可有效改善难溶性成分的溶出.

    质量源于设计葛根总黄酮甘草酸纳米粉体溶出度质量评价超声破碎-高压均质法鱼骨图Plackett-Burman设计关键工艺参数Box-Behnken设计

    基于多成分质量控制的柴芍疏肝调神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杨新荣窦霞李国峰宋沁洁...
    7393-7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经典名方四逆散为基础加减得柴芍疏肝调神方,将其制备为柴芍疏肝调神胶囊(Chaishao Shugan Tiaoshen Capsules,CSTC),对其进行制备工艺优化和多成分质量控制研究.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湿法制粒、填充制备成CSTC.选取6种指标成分辛弗林、栀子苷、芍药苷、甘草苷、柚皮苷和甘草酸铵的含量,以其综合评分为指标,严格考察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药液相对密度、醇沉浓度、醇沉时间对水提醇沉精制工艺的影响.另以休止角、堆密度、成型率、吸湿率的综合得分为条件,筛选辅料种类、辅料比、药辅比、95%乙醇用量对成型工艺的影响.结果 得到CSTC剂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液比1 ∶12,提取次数2次,提取时间69min,药液相对密度1.15(50℃),醇沉乙醇体积分数为60%,醇沉时间36h,辅料为糊精+微晶纤维素(3 ∶2),药辅比(1 ∶1),95%乙醇用量占药辅量的23%.结论 优选的制备工艺,科学合理,可行性高,可以为CSTC及相关中药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为其质量控制评价提供依据.

    四逆散柴芍疏肝调神胶囊标准胶囊Box-Behnken响应面法正交试验制备工艺质量控制辛弗林栀子苷芍药苷甘草苷柚皮苷甘草酸铵休止角堆密度成型率吸湿率

    基于熵权-变异系数法对不同干燥方式下当归干燥特性及理化性质的评价

    臧泽鹏黄晓鹏马国军张倩...
    7403-7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自然晾晒干燥(natural drying,N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真空干燥(vacuum drying,VD)、微波真空干燥(microwave vacuum drying,MVD)、真空远红外干燥(vacuum far infrared drying,VFIRD)和超声-真空远红外干燥(ultrasonic vacuum far-infrared drying,US-VFIRD)6种干燥方式对当归干制品干燥特性、理化品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探究当归的最佳干燥方式.方法 选取干燥时间、色差、复水比、收缩率等物理特性和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Ⅰ、丁烯基苯酞、藁本内酯、多糖、总酚、总黄酮等化学成分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使用熵权-变异系数法计算耦合权重系数和综合评分,并利用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weighted approximation ideal solution ranking method,TOPSIS)验证评价模型.结果 MVD干燥时间最短(110min)且干制品色差最低(△E=8.12±3.97);US-VFIRD能更好地保存样品中藁本内酯、绿原酸、阿魏酸等天然活性成分和多糖、总酚、总黄酮等基本营养成分的含量,并对样品内部组织结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干制品品质最佳(熵权-变异系数综合评分为77.94,TOPSIS相对贴近度Φ为0.838 3),其次是MVD.结论 采用US-VFIRD干燥方式明显优于其他5种干燥方式,为超声波技术用于当归干燥提供理论支持.

    熵权-变异系数法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当归自然晾晒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真空远红外干燥超声-真空远红外干燥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Ⅰ丁烯基苯酞藁本内酯多糖总酚总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