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诊断病理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丁华野,周晓军

月刊

1007-8096

zdbl@263.net

010-66721843

100700

北京市东四南门仓5号

诊断病理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卵巢妊娠黄体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何泽生郑良楷王莉萍杨毅斌...
    897-9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卵巢妊娠黄体瘤(PL)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殊染色特征,讨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厦门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至2023年5例妊娠黄体瘤,完善临床病理特点,其中例5行胎盘病理检查.均行免疫组化检查及网状纤维染色,标记波形蛋白(Vimentin)、α-抑制素(α-inhibin)、钙凝集素(Calrectin)、Ki-67等.结果 5例病例年龄27~47岁,平均年龄34.6岁,其中3例孕妇出现男性化特征.女性胎儿(3/5)均出现阴蒂肥大、多毛增多的男性化特征表现,男性胎儿(2/5)不受影响.卵巢肿物切面呈暗褐色病例类似肝脏、肾脏颜色与质地,肿物较大时可伴有出血、坏死、囊性改变(1/5).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巢团状分布,巢团内散在大小不一的滤泡样结构,滤泡周围见瘤细胞较松散,瘤细胞较大,胞质丰富,形态温和,核分裂象可见(2~6个/10HPF).瘤细胞表达Vimentin、α-inhibin、Calrectin,Ki-67增殖指数5%~30%,CD34显示间质可见毛细血管网.网状纤维染色示肿瘤细胞巢周围见嗜银网状纤维包裹.结论 在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都具有挑战,会出现误诊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妊娠期间卵巢出现占位性改变,首先考虑PL可能性,查母体是否出现男性化特征、血雄性相关激素水平,必要时可以卵巢活检排除其他肿瘤可能性,不要轻易做出过度治疗行为,如提前结束妊娠、切除卵巢等.女胎儿出现男性化特征可能与胎盘功能下降相关.

    妊娠黄体瘤卵巢男性化误诊过度治疗

    小儿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

    王明月吴佳慧伊高成郑智勇...
    901-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A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病理科1例ACN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女性,2岁,反复头痛半个月,加重伴呕吐3天,颅脑CT显示右侧侧脑室旁可见一团块影,右侧侧脑室受压,头颅MRI平扫+增强因患儿不配合无法完成检查,因颅高压症状重行手术治疗,切除标本送至病理科进一步检查.眼观:灰褐色碎组织一堆,质地软,呈胶冻样.镜检:肿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可见分支状血管,局灶间质黏液样变,局灶围绕血管生长,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可见微血管增生及小灶出血坏死;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轻中度异型,病理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GFAP、Olig-2,Syn、β-tubulin Ⅲ、S-100、NeuN弥漫阳性表达、TTF-1(SPT24)阳性,Ki-67增殖数约40%.分子病理:检测出1号染色体1p36位点见杂合性缺失;19号染色体19q13位点未见杂合性缺失;1p/19q无联合性缺失.IDH-1/2野生型;荧光定量PCR检测BRAF V600E未突变.病理诊断:侧脑室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WHO3级.结论 儿童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临床罕见,且预后差,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对本病的诊断非常重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漏诊与误诊.

    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免疫组化TTF-1Ki-67

    声明

    《诊断病理学杂志》编辑部
    903页

    细胞焦亡与癌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丁洪基赵长江孙鹏飞王灿...
    904-907,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焦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由Gasdermin家族蛋白介导的伴有炎症反应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模式.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细胞焦亡与癌症密切相关,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癌症研究课题.现就细胞焦亡与癌症的关系作一综述,旨在为细胞焦亡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细胞焦亡癌症文献综述炎性小体半胱天冬酶

    六胺银真菌染色使用不同复染剂的选择

    何璋海李燕纯李海刚沈溪明...
    908-909,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复染剂在六胺银真菌染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A组为对照组,使用Harris'苏木素伊红染色;B、C、D组为实验组,使用六胺银特殊染色法,分别复染亮绿、核固红、Mayer苏木素,于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情况,对比优劣.结果 在孢子染成紫黑色的前提下,亮绿复染背景清晰,对比明显,优于核固红、Mayer苏木素复染.结论 不同色系的复染剂反衬效果优于相邻色系的复染剂,亮绿应用价值及染色结果最优.

    真菌六胺银染色复染亮绿苏木精核固红

    浅谈不同染色模式对胃镜组织病理人工智能诊断的影响

    李金龙宋志刚陈薇石怀银...
    910-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染色模式对胃镜组织样本病理人工智能诊断的影响.方法 选择常规送检的查体胃镜标本组织20例,分别连续切片2张,均衡分成2组,第1组使用全自动浸染式染色机进行染色,第2组使用恒染色全自动染色机进行染色,将染好色的切片均采用全自动数字玻片扫描仪进行玻片数字扫描后采用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进行人工智能病理诊断,将其结果与人工病理诊断(双人复查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人工诊断对于滴染式和浸染式染色机的染色切片诊断结果完全一致,而人工智能诊断结果与人工诊断结果相比存在差异性.结论 我们推荐日常对病理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训练的研究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并基于病理技术的标准化,由此训练出的病理人工智能算法才能更准确和广泛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人工智能全玻片数字扫描技术恒染技术病理诊断染色质量

    3%过氧化氢溶液+柠檬酸盐缓冲液在脱黑色素中的应用

    陈耿标杨敏
    913-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3%过氧化氢溶液+柠檬酸盐缓冲液在脱黑色素中的应用.方法 取7例含黑色素的黑色素瘤组织切片,每例组织标本均连续切取4 μm切片20张,均分别经3种方法脱黑色素处理,一组不经脱色素处理,分别命名为A组、B组、C组、D组,A组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微波加热法,B组用3%过氧化氢溶液+柠檬酸盐缓冲液微波加热法,C组用酸化高锰酸钾室温法,D组不进行脱黑素处理.对比4组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 富含黑色素的组织标本经3%过氧化氢溶液+柠檬酸盐缓冲液微波加热法处理后,脱片率最低,HE中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结构及形态的变化,细胞核、胞质染色正常,核浆对比明显,对HE染色结果影响最小.免疫组化结果中,A组阳性强度和阳性率均较B组偏弱,细胞结构破坏明显.B组组织阳性强度及阳性率较D组一致.C组掉片严重,少见阳性表达.D组不经脱色素处理,判读易受色素影响.免疫组化指标HMB45、MelanA、S-100、Ki-67中,符合率最高的为B组.结论 富含黑色素的组织标本经3%过氧化氢溶液+柠檬酸盐缓冲液微波加热法处理后,对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最小,效果最佳,值得在临床病理中广泛推广使用.

    1脱黑色素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柠檬酸缓冲液免疫组织化学

    贲门胃底腺黏膜型腺癌1例

    唐丹肖华亮马强
    915-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底腺黏膜型腺癌(GA-FGM)是一种新型的胃腺癌,具有向胃底腺及胃小凹上皮分化的特点,比较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病例不超过30例,其中国内报道仅有2例;现报道1例发生于65岁男性患者胃贲门部的病例,通过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的阐述及相关文献复习,以加强病理医师对此类肿瘤的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

    胃底腺黏膜型腺癌贲门MUC6pepsinogen-ⅠH+/K+-ATPase

    SMARCA4缺失型鼻腔鼻窦癌1例报道

    柯桥利台令华宋和雁李召发...
    918-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SMARCA4缺失型鼻腔鼻窦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沂水县人民医院诊治的1例SMARCA4缺失型鼻腔鼻窦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复习相关文献,并对其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患者男性,年龄60岁,以鼻塞入院,右侧鼻腔见球形肿物,肿瘤切除病理检查:大部分区域细胞上皮样类圆形,黏附性差,细胞核偏位,胞质弱嗜酸性,可见清晰核仁,少部分区域细胞梭形.肿瘤细胞具有上皮细胞分化CK(AE1/AE3)胞质阳性,SMARCA4/BRG1表达完全缺失,NUT阴性,INI-1表达阳性,SYN阳性,MelanA弱阳性,HMB45阴性,p63阴性,CK5/6阴性,CD56灶阳性,CgA灶阳性,Vimentin阴性.结论 SMARCA4缺失型鼻腔鼻窦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患者可能会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SMARCA4鼻腔鼻腔BRG1免疫组化SWI/SNF

    同时伴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皮肤假性淋巴瘤:1例病例报道和潜在诊断陷阱

    樊月易红梅王朝夫
    92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皮肤假性淋巴瘤(CPL)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在CPL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瑞金医院诊治的1例在形态学上被误诊为淋巴瘤的CPL病例,该病例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分析和分子检测(包括IgH和TCR基因重排分析)进行综合诊断.结果 该病例表现为单发无症状的丘疹,组织学检查显示淋巴组织弥漫性增生,主要为反应性免疫母细胞、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混合组成.分子检测发现同时存在IgH和TCR基因克隆性重排.结论 本病例强调了在诊断CPL时,除了常规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分析外,还需要密切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这种综合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将CPL误诊为恶性淋巴瘤,从而确保患者接受适当的治疗和随访.

    假性淋巴瘤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克隆性双重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