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吴江

月刊

1003-2754

zf_bjb@126.com

0431-88782862

130021

长春市新民大街6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国家医学类核心期刊,总编辑为著名神经病学专家饶明俐教授。本刊1984年3月创刊,现为双月刊,每期定价6.00元。本刊以刊载脑血管病为主,兼报道其它神经内外科的疾病及临床各科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发表的论文严格执行三审制度,能够反映本专业、学科较高水平。读者对象为以神经内外科、内科、儿科为主的临床医师及研究、进修生以及基础医学教师及研究生。欢迎广大作者、读者投入及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常规颈动脉超声结合超声造影评估大动脉炎活动性的研究

    尹楠迪白洋娄喆王旭...
    867-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CEUS)对大动脉炎(TA)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增强程度进行半定量分级,探讨常规颈动脉超声联合CEUS评估TA活动性的价值.方法 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分类标准纳入59例TA患者,根据美国国立研究院评分确定临床活动期及非活动期,根据CEUS增强等级分为3组,分析CEUS等级及常规超声参数与疾病临床活动性参数的相关性,同时探讨对疾病临床活动的预测价值.结果 (1)颈动脉 CEUS 增强等级、管壁厚度及血管外径与NIH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呈正相关,其中CEUS增强等级相关性最高(r值分别为0.438、0.560、0.471,P<0.01).(2)CEUS≥2级及CEUS 3级预测疾病临床活动的工作者受试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2和0.725(P<0.001),敏感度分别为77%和53%,特异度分别为80%和92%.(3)管壁厚度≥1.95 mm联合CEUS≥2级预测疾病临床活动的AUC为0.804(P<0.001),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81%,优于与单独使用管壁厚度的预测效能(Z=2.535,P=0.011).结论 TA患者颈动脉CEUS增强等级及管壁厚度与疾病临床活动性显著相关,管壁厚度结合CEUS增强等级可有效评估TA的临床活动性.

    大动脉炎超声造影疾病活动性管壁厚度

    基于PACS的PBL联合CBL模式在血管超声教学中的应用

    张洁张莹白丽杨王丽娟...
    872-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BL)联合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在血管超声临床教学中的价值.方法 将2024年1月—2024年6月在血管超声科实习的本科生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应用PBL、CBL教学模式联合PACS系统进行教学;对照组30例,以传统教学方式,小讲课形式进行学习.学习30 d后出科,通过专业考核及问卷满意度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试验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操作考核、报告分析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试验组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BL、CBL教学模式联合PACS系统进行血管超声诊断的实习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学生满意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血管超声教学方法

    基于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特征构建缺血性卒中患者预测模型的研究

    蔡忻懿惠品晶颜燕红张白...
    875-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特征构建缺血性卒中(IS)患者预测模型的研究.方法 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疑似缺血性卒中且首次入院患者189例.根据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结果,分为缺血性卒中(IS)组和非缺血性卒中(NIS)组.根据颈部动脉超声评估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S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临床特征,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1)斑块与临床特征:IS组患者存在易损斑块的人数、颈动脉狭窄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及NLR(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与NIS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存在颈动脉易损斑块、高血压及糖尿病控制不佳、NLR水平升高是患者发生IS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3)ROC曲线下面积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联合临床特征(高血压及糖尿病控制不佳、NLR水平升高)预测患者发生IS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 0.776(95%CI 0.709~0.842),其敏感度为0.748,特异度0.758.结论 颈动脉易损斑块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预测模型

    短期血糖控制改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血管耦合功能

    唐玮婷李姝莹刘佳欣祁璐璐...
    882-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短期血糖控制对神经血管耦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2021年12月1日—2023年5月30日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根据血糖控制前、后检查时间点,将T2DM组分为T2DM血糖控制前组(T2DM-Pre-c)和T2DM血糖控制后组(T2DM-Pro-c).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HC).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连续监测屈肘运动时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脑血流速度(Vm)等脑血流参数,对比T2DM与HC组及T2DM患者血糖控制前后脑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2例T2DM患者和36例HC.T2DM-Pre-c组运动诱发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及Vm达峰时间(TTP-Vm)均显著高于HC组(均P<0.05).T2DM-Pre-c组运动Vm斜率显著低于HC组(P=0.031).与血糖控制前相比,T2DM-Pro-c Vm斜率显著升高、TTP-Vm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存在神经血管耦合功能受损,短期内血糖控制可改善神经血管耦合功能.

    2型糖尿病高血糖神经血管耦合经颅多普勒超声

    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治疗前后的超声评估

    杨炀孟璇王欣张培丽...
    887-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超声在评估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再通治疗前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4年7月因单侧症状性ICAO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血管再通治疗患者45例.根据再通治疗手术方式,分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组32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组13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管再通率、术前与术后病变血管内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及患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1)45例患者血管再通率84.4%,CAS组与CEA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7.5%、76.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8,P=0.665).(2)两组再通患者治疗前后颈内动脉远段内径比较,CAS组(t=-5.217,P<0.001),CEA组(t=-5.05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术前侧支开放数量及类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再通者患侧MCA收缩期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动指数与术前比较均恢复正常(P<0.001).结论 血管超声可用于评估单侧症状性ICAO患者再通治疗前后病变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侧支循环的变化,是血管再通治疗前后简便、可靠的评估手段.

    颈内动脉闭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超声评估

    椎动脉V1段超声研究进展

    张文静张峰
    892-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椎动脉作为颈部动脉超声检查的一部分,V1段特点和病变受到的关注较少,需引起重视.超声能客观评价椎动脉V1段解剖和变异,同时动态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作为椎动脉V1段病变筛查的首选检查方式,并可评估狭窄进展和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后随访.本文对超声在椎动脉V1段的研究应用进行介绍与总结,期望能够加强对椎动脉V1段解剖特点及相关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

    椎动脉V1段起始段超声

    经颅多普勒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发泡试验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特征的评估

    阴玮伟闫灵娟金京兰程洪瑜...
    898-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cTCD)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技术,评估不同分级卵圆孔未闭(PFO)伴偏头痛患者之间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偏头痛患者85名,联合应用 cTCD和cTTE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PFO导致的右向左分流(PFO-RLS)并根据分级标准进行分流程度分级(0、Ⅰ、Ⅱ、Ⅲ级).同时应用TCD分别观察Valsalva动作(VM)前后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等超声参数的特征,并对比分析PFO-RLS 0级与PFO-RLS Ⅰ、Ⅱ、Ⅲ级患者之间以上超声参数的差异.结果 85例受检者中,偏头痛伴PFO-RLS 0级患者13例,偏头痛伴PFO-RLS Ⅰ级患者34例,偏头痛伴PFO-RLS Ⅱ 级患者17例,偏头痛伴PFO-RLSⅢ 级患者21例.结果 显示VM前偏头痛伴PFO-RLS Ⅱ级患者比偏头痛伴PFO-RLS 0级患者的Vs、Vm、Vd血流速度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后偏头痛伴PFO-RLS Ⅲ级者比偏头痛伴PFO-RLS 0级患者的Vm、Vd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分级PFO-RLS伴偏头痛患者之间脑血流变化趋势不同,根据脑血流特征性变化,可为偏头痛患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理论依据.

    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右心声学造影偏头痛脑血流速度

    基于卵圆孔未闭相关右向左分流患者发生隐源性卒中的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孔莹惠品晶丁亚芳颜燕红...
    904-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卵圆孔未闭相关右向左分流(PFO-RLS)患者发生隐源性卒中(CS)的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一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隐源性卒中(CS)患者,经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且行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明确存在PFO-RLS患者66例纳入CS组,同期住院诊断为PFO-RLS且无卒中的患者83例为非卒中(NCI)组.(1)分析患者临床资料、PFO解剖学特点及PFO-RLS情况.(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FO-RLS患者发生CS的相关因素.(3)构建联合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联合预测模型及各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UC),AUC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 (1)基线资料:CS组收缩压和舒张压、D-二聚体水平更高,且PFO直径更大、PFO隧道更长(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D-二聚体升高、PFO直径大、PFO隧道长是PFO-RLS患者发生CS的相关因素,OR(95%CI)分别为4.16(1.31~13.15)、1.01(1.00~1.01)、2.29(1.14~4.61)、1.19(1.03~1.36),均P<0.05.(3)ROC曲线分析:联合预测模型、高血压、D-二聚体、PFO直径及PFO隧道长度的AUC分别为0.79(95%CI 0.71~0.86)、0.64(95%CI 0.55~0.73)、0.62(95%CI 0.53~0.71)、0.67(95%CI 0.58~0.75)及0.65(95%CI 0.56~0.74).Delong检验显示联合预测模型与各指标的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该联合预测模型在最佳截断值时,其敏感度0.73,特异度0.76.结论 高血压、D-二聚体升高、PFO直径大和PFO隧道长是PFO-RLS患者发生CS的相关因素,联合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隐源性卒中预测模型

    基于超声及临床资料构建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预测模型及验证

    段瑞欣杨丽娟李桂萍杨志成...
    910-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超声及临床资料构建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3年12月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超声诊断为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和验证.结果 347例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中有50例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为14.4%.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以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优势为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95%0.700~0.844),Brier评分为0.105.结论 以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优势为预测因子构建的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发生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椎动脉发育不良超声表现临床指标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模型预测

    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感染的风险因素和列线图模型构建

    李晓溪颜霄迪夏鹏蒋陈晓...
    916-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继发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静脉溶栓的391例AI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继发感染分为感染组(75例)和非感染组(316例).结果 年龄(OR=1.049,95%CI 1.017~1.082)、肾功能不全史(OR=3.76,95%CI 1.382~9.966)、降压药物史(OR=0.298,95%CI 0.144~0.562)、溶栓后出血转化(OR=2.851,95%CI 1.105~7.36)、入院时WBC(OR=1.17,95%CI 1.045~1.313)、PT(OR=1.585,95%CI 1.206~2.167)以及吞咽困难(OR=8.309,95%CI 4.091~17.269)为继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截断值为0.180,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根据列线图预测概率截断值将继发感染风险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低风险组累积存活率显著高于高风险组(P<0.000 1).结论 年龄、肾功能不全史、降压药物史、溶栓后出血转化、入院时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时间(PT)和吞咽困难是静脉溶栓AIS患者继发感染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风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继发感染和90 d生存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感染LASSO回归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