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伊烈

月刊

1003-3033

csstlp@263.net;cssj@cosha.org.cn

010-64464782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九区甲4号安信大厦A306室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Journal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自从1983年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CSSTLP)成立以来,1991年创刊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它已经成为促进中国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不断进步,完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传播科研成果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它是中国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性刊物,具有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及信息性等特点。 大幅度扩版后,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报道的范围,增加新的栏目及页数(2006年为144页),更广泛的反映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经验和各种见解;增加了社会和行为科学及生活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报道,如灾害预防和减灾,风险评估、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标准化、产业安全、大众安全、社区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等,使原来本刊所报道的传统的职业安全健康所涵盖的内容进一步得到延伸。 在报道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报道相关政策的论述,其宗旨是引导公众对安全与健康政策安全科技实践、安全活动技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大众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及其活动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并鼓励和指导公众能掌握安全与健康的规律,能过上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和谐的生活。对于能提高对各种安全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成果、原著仍将放在报道的重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知识生产视角下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使命与路径

    谭爽许明欣王泽玮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清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应急管理学科良性发展,通过回顾学科建设历史,来分析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与肩负的使命,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研究表明: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下,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面临知识生产者离散、知识创新度不足、知识转化率有限的三重困境,需要完成"朝向人才培养的应急管理知识直接再生产""朝向科学研究的应急管理知识扩大再生产"和"朝向社会服务的应急管理知识转化再生产"的三大使命,并从做好应急管理学科顶层设计、优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应急管理科研协同创新、提升应急管理社会服务能力4条路径入手,提升学科建设成效.

    知识生产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的安全工程实践教学探索

    谭朝阳方静薛伟邬长城...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增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河北工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数据.指出实践教学在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以及实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并实施增加综合实验比例、组织课程设计规划教材编写、采取校企双赢模式共建实习基地、构建"双实操,一参观"过程控制实习模式等4项改革措施.结果表明:实践教学改革后,学生在各实践环节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安全工程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基于CiteSpace的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文献计量分析

    张鸿莹孙宁昊王祎佟瑞鹏...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系统把握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领域近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源,经过2次检索得到2011-2020年10年间的文献,统计分析发文量,使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处理,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结果表明: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倦怠和职业压力,研究热点是成因和对策,重点研究对象为体育教师、青年教师、英语教师和女教师;通过内容分析发现,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均对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存在消极影响;从社会、学校、个人3个层面有效干预可改善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

    CiteSpace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职业倦怠职业压力文献计量

    PDCS安全管理模式研究与应用

    李昊郝均卫李文昌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和隐患治理能力,首先,提出一种防范、控制、执行、整顿(PCDS)安全管理模式,并根据该理论模式,创建冀中能源"8341+"安全管理体系;其次,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开发安全管理体系云+边信息化平台,该平台可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处理,实现智能化判断与控制;最后,以冀中能源集团的实践应用为例,验证分析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PDCS安全管理模式可以综合量化煤矿安全管理情况,并及时反映出安全执行情况、变化情况、发展趋势及重点问题,为决策辅助提供数字支撑.

    防范、控制、执行、整顿(PCDS)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化云平台智能化管控

    考虑群组行为的楼梯瓶颈处行人流模拟

    曹淑超席鑫倪璟煜姚明...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楼梯瓶颈处群组行为对行人流通行效率的影响,基于校园内的观测试验获取群组运动参数,采用Anylogic仿真平台建立考虑群组行为特征的楼梯瓶颈处人员运动模型,根据不同的群组运动参数、楼梯几何参数和障碍物布置方式对行人流通行时间与密度分布的影响开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较大的群组比例和群组规模均会延长行人流通行时间,增加通行过程中的拥堵持续时间;在链状构型下,群组通行效率较高,而并排构型对人员通行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在有群组和无群组情况下,楼梯位置变化会产生相反的通行效果;平行放置障碍物可以有效降低人群密度,提高群组行人流的通行效率.

    群组行为楼梯瓶颈行人流运动构型通行时间楼梯长度

    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影响因素及干预方式综述

    乔洁徐鑫刘传攀赵俊玮...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外部干预对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的作用效果,梳理不同理论描述驾驶人危险感知过程,并总结驾驶人危险感知行为机制;然后,从危险感知行为要素出发,分析驾驶风格、驾驶经验、交通环境、驾驶状态对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其次,介绍5种危险感知能力干预方式的研究成果,归纳各方式特点;最后,从干预效果持续性、评价指标、迁移效应等方面总结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并给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有必要搭建我国典型的交通危险场景数据库,并设计标准的危险感知能力测试体系,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提高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测试的影响力,提升我国驾驶人整体危险感知能力水平.

    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影响因素干预方式驾驶安全

    考虑群体差异的公路客运站旅客集聚行为分析

    左微戢晓峰陈方覃文文...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客运站高峰期旅客集聚引起的安全隐患,利用公路客运全样本购票数据,首先,从集聚概率、集聚时长、集聚强度3个维度构建旅客集聚行为量化模型,获取工作日、节假日及春运不同等级客运站客流集聚特征;然后,考虑旅客个体属性与出行特征属性,分析不同旅客群体的集聚行为特征;最后,通过差异性检验解析集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降低安全风险的应对策略.结果表明:公路客运站旅客集聚概率服从6项多项式分布,累积集聚概率服从二次函数分布,发车前[10,20]min集聚概率最高;不论出行距离长短,多数旅客候车时间较短,但不同时期,不同等级客运站的客流集聚强度、速度差异显著;一级客运站旅客时空集聚特征显著,二级客运站集聚随机性更强.

    旅客群体公路客运站旅客集聚行为出行距离安全风险

    团队关系冲突对矿工安全绩效影响的跨层次研究

    桑利斌栗继祖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效能,提高矿工安全绩效,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以团队层面的团队效能感和个体层面的安全动机为中介变量,探讨团队关系冲突(TRC)对矿工安全绩效的跨层次影响机制.对40个班组347名矿工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TRC不仅能直接负向影响矿工安全绩效,还能通过团队效能感和矿工安全动机的独立中介作用、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矿工安全绩效;其中,自主安全动机在TRC对安全绩效的影响路径中起到关键作用.

    团队关系冲突(TRC)安全绩效跨层次团队效能感安全动机

    基于热爆炸理论的煤燃点确定及动力学分析

    陈晓坤王晨熹翟小伟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判断煤燃点,提高煤自燃灾害防治能力,依据热爆炸理论,结合煤自燃过程放热曲线,将煤自燃升温过程中微分热流曲线上第1处极小值点作为煤的燃点,计算煤着火前后放热过程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表明:随升温速率增加,煤自燃反应放热过程逐渐向高温区域移动,煤燃点逐渐增大,反应的活化能逐渐减小;同一升温速率下燃点之后煤的活化能增大;燃点之前的煤氧反应级数为1.5,燃点后降低为1;燃点后的煤氧燃烧更加充分,煤自燃更加难以控制.

    热爆炸理论(TET)煤燃点动力学煤自燃差示扫描量热(DSC)

    海州露天矿采空区地表CO2通量的试验研究

    张晓明刘筱颖董伟张河猛...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海州露天矿东邦废弃采空区自然发火状态,基于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和气体扩散理论,采用智能土壤气体通量监测系统,以月为单位,对东邦自燃采空区上覆地表CO2通量开展长周期、多测点连续性监测试验;根据试验区域内地表CO2通量和土壤温度分布特征,探究地下火区释放CO2的地表涌出范围和变化情况;同时,着眼于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估,计算试验区域内的CO2涌出量,并分析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CO2通量与土壤温度有明显正相关性;试验区域地表CO2高通量区域呈逐月扩大和递增的趋势;CO2涌出量随月份逐渐递增,试验区域年CO2涌出量约为3.6×106 m3.

    海州露天矿采空区地表CO2通量遗煤自燃土壤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