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伊烈

月刊

1003-3033

csstlp@263.net;cssj@cosha.org.cn

010-64464782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九区甲4号安信大厦A306室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Journal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自从1983年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CSSTLP)成立以来,1991年创刊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它已经成为促进中国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不断进步,完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传播科研成果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它是中国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性刊物,具有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及信息性等特点。 大幅度扩版后,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报道的范围,增加新的栏目及页数(2006年为144页),更广泛的反映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经验和各种见解;增加了社会和行为科学及生活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报道,如灾害预防和减灾,风险评估、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标准化、产业安全、大众安全、社区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等,使原来本刊所报道的传统的职业安全健康所涵盖的内容进一步得到延伸。 在报道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报道相关政策的论述,其宗旨是引导公众对安全与健康政策安全科技实践、安全活动技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大众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及其活动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并鼓励和指导公众能掌握安全与健康的规律,能过上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和谐的生活。对于能提高对各种安全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成果、原著仍将放在报道的重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改进YOLOv5s的综采工作面人员检测算法

    张磊李熙尉燕倩如王浩盛...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智能监控井工煤矿综采工作面危险区域人员闯入和安全帽佩戴问题,避免监控视频受粉尘干扰、光照不均等因素影响图像检测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的目标检测算法(简称YOLOv5s-DPE),并建立相关模型.首先,在颈部网络部分,采用深度可分离卷积(DwConv)替换普通卷积,降低参数量和计算量;然后,引入改进的路径聚合网络(PANet)提升特征提取能力,替换边界框损失函数完全交并比(CIOU)为有效交并比(EIOU),提升检测准确率;最后,选取综采工作面视频中的人员图像进行检测,选取煤矿井下人员闯入和安全帽佩戴监控视频作为检测数据集,并进行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对比初始YOLOv5s算法模型,YOLOv5s-DPE算法模型的参数量下降14.2%,浮点数计算量下降7.6%,算法网络模型大小下降12.5%,均值平均精度(mAP)@0.5提升到93.7%,mAP@0.5:0.95提升到65.8%,YOLOv5s-DPE模型对小目标检测效果更好,误检漏检等情况有所减少.

    YOLOv5s综采工作面检测算法深度可分离卷积(DwConv)有效交并比(EIOU)路径聚合网络(PANet)

    多碍航物水域救援船路径规划方法

    刘钊罗辰汉张明阳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救援船在复杂环境中的适用性,基于安全距离约束法和改进蚁群算法,提出一种救援船路径规划方法.首先,根据救援船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确定目标水域范围,运用栅格法将水域环境划分为可航水域和不可航水域,并通过安全距离约束的方法保障救援船与碍航物间的最小安全距离;然后,优化信息素初始浓度、启发因子和挥发因子,设置期望值启发因子和距离启发函数,改进蚁群算法,提升算法搜索的目的性和快速性,并将其运用于栅格地图中,规划救援船的路径;最后,选取舟山群岛附近水域作为试验水域,以东海救102救援船为试验船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救援船路径规划方法收敛速度更快,且给出的路径长度更短,转向点更少,运行时间更短;该方法能够克服救援船路径规划过程中面临的收敛速度慢和局部最优问题,增强鲁棒性.

    多碍航物水域救援船路径规划改进蚁群算法最小安全距离

    极薄煤层高效钻采关键技术

    徐阿猛胡洋尹立贾进章...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极薄煤层钻遇率和瓦斯抽采效率,通过数值计算及现场试验等方法改进钻孔施工装备,提出将随钻测量定向钻进系统和随钻方位伽马测井仪联用的钻采关键技术,并结合中高压液动冲击器,形成适用于极薄煤层的新工艺.结果表明:下无磁管长度缩短为2 m,可有效提高随钻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满足极薄煤层探顶探底及探边的需求;钻孔施工的实际轨迹与设计轨迹耦合度较高,实际轨迹和穿矸轨迹均控制在靶区范围内,实现了钻孔轨迹的全程化监测及轨道控制,使极薄煤层钻遇率均值达到88%左右,提高近40%;结合中高压液动冲击器碎岩钻进施工方式,有效解决钻孔过程中出现的塌孔、卡钻等事故,提高了钻孔的成孔率,形成了适用于极薄煤层的装备体系,使钻进效率提高了 3倍,瓦斯抽放纯量达到未改进工艺前的3.8倍以上.

    极薄煤层高效钻采关键技术钻遇率随钻测量随钻方位伽马瓦斯抽采

    双通道供风条件下施工隧道最优风速参数研究

    乔力伟桑琮辉王列妮赵延法...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现场施工隧道双路供风风速不匹配、高沉积呼吸性粉尘相关参数实测困难的问题,以某在建大断面铁路隧道为研究对象,监测副风筒不同风速条件下施工作业区内回风向量特性参数,并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 Fluent)2阶段求解模式模拟分析试验隧道多工况通风状况.研究结果表明:2阶段模拟中各项参数设置正确,求解结果可靠;副风筒出口风速Vf>9.5 m/s时检测断面Pi上的矢量风速均值(V)λ与Vf负相关,Vf≤9.5m/s时(V)λ与Vf正相关;Vf=9 m/s时,Ⅰ类呼尘的降尘效率最高,主副风筒风速匹配度最优;Ⅰ类呼尘易在台车周围聚集,Ⅱ类呼尘在偏转气流作用下更易穿过台车下部空间进入积压旋流区,致使该类呼尘出现长时间的簇团聚集;最优风速匹配条件下回流冲突干涉旋流区现象仍然存在,但其影响已不明显,施工时应在该区域内布设附加通风降尘设备.

    双通道供风施工隧道最优风速粉尘疏散呼吸性粉尘

    隧道火灾集中排烟系统排热效率预测方法

    何路张晓锦王东伟朱国庆...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排热效率对火灾时隧道排烟系统排烟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火灾情况下隧道集中排烟系统排热效率理论预测方法,分析各系统参数对排热效率的影响,开展1:20缩尺寸隧道模型火灾试验,并验证理论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增加集中排烟系统排烟量是提高系统排热效率最有效的手段;随着火源功率的增加,排烟系统排热效率逐渐下降;系统总排热效率受排烟阀间距、尺寸、排烟道截面积、沿程阻力等参数影响较小,但在实际设计施工时需要考虑降阻密封的问题,避免系统阻力过大,排烟量降低.

    隧道火灾集中排烟排热效率通风网络排烟流速

    低压环境下固液混合燃料爆炸特性研究

    姚箭白春华张弛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高原低压环境下固液混合燃料的燃爆特性及反应机制,利用20 L爆炸球测试系统,以铝粉-乙醚和铝粉-乙醚-硝基甲烷2种固液混合燃料为研究对象,开展环境初始压力对爆炸峰值压力、爆炸质量浓度下限及爆炸产物的影响趋势研究.研究表明:2种固液混合燃料的最佳爆炸质量浓度、爆炸压力和爆炸危险性随环境压力的降低而降低;与零海拔相比,在模拟海拔4 500 m处(57.4 kPa),450 g/m3固液混合燃料的爆炸压力降低了 26.84%~30.80%,爆炸质量浓度下限提高了 5~10 g/m3;随着环境压力降低,爆炸气体产物一氧化碳(CO)体积分数增加,二氧化碳(CO2)、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体积分数降低;爆炸固体残余物主要为a-氧化铝(α-Al2O3)和铝(Al).

    环境压力固液混合燃料爆炸特性铝粉爆炸质量浓度下限

    基于PSO-BPNN的煤自燃危险性预测模型

    汪伟梁然祁云贾宝山...
    127-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预测的准确性,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改进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的连接权重和阈值,构建一种将PSO算法与BPNN相耦合的煤自燃预测模型(PSO-BPNN模型),并从不同方面对比分析PSO-BPNN模型与BPNN模型和支持向量回归机(SVR)模型的预测结果.研究表明:优化后的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相较于BPNN模型分别降低了 9.35%、0.170 7和0.205 6,判定系数增大了 0.116 9;比SVR模型分别降低了 5.41%、0.115 2和0.171 5,判定系数增大了 0.089 1.证明PSO-BPNN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准性.

    煤自燃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支持向量回归机(SVR)预测模型采空区

    中国民航典型征候的趋势研究

    何鹏孙瑞山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中国民航征候数量的变化趋势,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统计报告,收集中国民航2000-2020年的5 591条征候数据;通过扩展的迪克富勒(ADF)检验、恩格尔-格兰杰(EG)检验等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分析中国民航总征候数量与7种典型征候数量的趋势特征;结合行业飞行小时(FH)数据,探究总征候数量、不同典型征候数量与飞行小时数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全行业的飞行小时数与总征候数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为非平稳的单位根过程;在7种典型征候中,鸟击、雷击、撞障碍物和危险接近的数量具有非平稳特征,且前3种征候呈上升趋势.发动机空中停车、冲、偏出跑道、非起落架部位接地的数量为趋势平稳过程,并呈现下降趋势;总征候及鸟击、雷击、撞障碍物等具有上升趋势的典型征候和飞行小时同阶单整,雷击征候数与飞行小时数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协整回归模型显示飞行小时数变动1%,雷击征候数量也将随之同向变动2.059%.

    民航典型征候飞行小时平稳性分析协整关系

    基于AcciMap模型的燃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分析

    孙逸林郑小强刘险峰贺艳艳...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燃气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系统及其致因的性质,以湖北十堰"6·13"重大事故为例进行分析.采用AcciMap模型系统辨识事故致因,构建"6·13"事故AcciMap模型;引入复杂网络(CN)与PageRank算法,分析整体系统与个体因素的属性特征,据此辨识关键致因;再通过贝叶斯网络(BN)进行参数学习和诊断推理,分析事故最大致因链.结果表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严重失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未落实、安全生产监督指导不力是关键致因;安全生产理念和属地责任未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严重失察→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安全培训教育存在缺陷→燃气管道维抢人员违规处置→明火引爆蓄积燃气→燃气泄漏爆炸并造成严重伤亡是最大致因链.研究认为:应从政府和企业等2类主体出发,采取多元化的风险防控策略以遏制事故再次发生.

    AcciMap模型燃气管道泄漏爆炸复杂网络(CN)贝叶斯网络(BN)

    温度效应下煤体吸附瓦斯热力学及动力学特征

    仇悦龙航白杨林海飞...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煤体与瓦斯相互作用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特征,利用 自主研发的煤系气流固耦合试验平台,开展298、308、318、328、338 K温度点煤体等温吸附试验,分析温度效应下煤体吸附瓦斯热力学参数、吸附动力学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煤体瓦斯吸附量逐渐降低,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型变化规律;煤体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大,变化范围为-10.191~-7.127 kJ/mol;煤体吸附瓦斯为放热物理过程,温度升高抑制煤体吸附瓦斯能力,煤体极限吸附热为-11.369 kJ/mol;不同温度吸附自由能和吸附熵均小于0,分别为-6.958~-2.452 kJ/mol和-14.085~-12.607 J/(mol·K);动力学模型拟合中,吸附平衡时的瓦斯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吸附速率常数与温度呈正线性关系.煤体吸附瓦斯为动态放热过程,随温度升高,瓦斯气体分子能量逐渐大于煤体孔隙吸附势能,吸附质态瓦斯逐渐转变为游离态瓦斯,煤体吸附瓦斯能力下降.

    瓦斯吸附吸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温度效应等温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