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艾滋病性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艾滋病性病
中国艾滋病性病

沈洁

月刊

1672-5662

aids2006@sina.com;aidsbjb@126.com

010-63030828

100050

北京市宣武区南纬路27号

中国艾滋病性病/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 ST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主办,专门介绍国内外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最新动态,科研成果和有关信息的公开性的学术性刊物。1995年创刊以来,为中国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工作者,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成为本领域内唯一的不可缺少的刊物,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读者群遍及全国各个领域的部门,编委会为全国本领域内的知名专家组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宁市HIV暴露儿童失访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毛良勤言京礼蒋武李江恒...
    493-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HIV感染产妇所生儿童(HIV暴露儿童)失访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0-2021年南宁市上报的HIV暴露儿童及其父母个案资料,采用趋势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儿童失访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1年南宁市HIV暴露儿童1 269例,发生失访127例,失访率为10.01%.失访率由2010年的30.10%下降至2021年的0,呈下降趋势(x2趋势=70.52,P<0.001).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未婚/同居、流动人口、新发感染、孕早期未检查、产前检查<5次、孕期未进行CD4细胞计数检测、孕期未进行病毒载量检测、母亲未cART、父亲未接受HIV抗体检测者的儿童失访率相对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流动人口(aOR=1.87,95%CI:1.22~2.85)、新发现感染(aOR=1.83,95%CI:1.19~2.83)、产前检查<5次(aOR=2.30,95%CI:1.42~3.74)、母亲未抗病毒治疗(aOR=4.47,95%CI:2.62~7.64)、父亲未接受 HIV 抗体检测(aOR=1.92,95%CI:1.23~2.99)是 HIV 暴露儿童发生失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南宁市HIV暴露儿童失访率处于较低水平,但父母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不足时,其所生儿童失访率较高;充分利用失访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尽可能较少失访.

    艾滋病病毒暴露儿童失访影响因素母婴传播

    2017-2021年青岛市MSM社会组织HIV检测服务情况分析

    刘毅苏容傅泳宋鑫...
    497-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7-2021年青岛市MSM社会组织HIV检测服务的变化情况.方法 通过青岛市MSM社会组织获取2017-2021年登记的HIV检测数据及HIV阳性检出人数.将2017-2019年定义为A阶段,2020-2021年定义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阶段,其中2020年1-4月定义为B阶段,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定义为C阶段.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建立基于泊松分布的中断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不同阶段MSM社会组织HIV检测数量、HIV阳性检出率的变化情况.采用非参数检验,按年度比较不同阶段HIV受检者年均检测次数和重复检测间隔时间.结果 MSM社会组织HIV检测数量在A阶段变化率为1.011(95%CI:1.005~1.017),即平均每月增长1.1%.B阶段,MSM社会组织每月HIV检测数量较预期水平分别下降了58.5%(IRR=0.415,95%CI:0.258~0.668),63.4%(IRR=0.366,95%CI:0.265~0.505),67.8%(IRR=0.322,95%CI:0.237~0.438)和71.6%(IRR=0.284,95%CI:0.182~0.442).C阶段的第一个月,MSM社会组织HIV检测数量恢复到其预期水平的75.1%(IRR=0.751,95%CI:0.564~1.001),此后无显著变化趋势(P>0.05).2017-2021年MSM社会组织H1V阳性检出率为4.65%(587/12 624),其中B阶段为13.01%(41/315),较预期水平显著上升(P<0.05).突发事件阶段的HIV受检者重复检测间隔时间较A阶段上升(W=137 277,P<0.001).结论 突发事件阶段青岛市MSM社会组织HIV检测数量下降,HIV阳性检出率出现上升.MSM社会组织在HIV感染者发现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应继续加强对MSM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制工作的支持.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检测男男性行为者社会组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

    我国社会组织对MSM动员检测效果分析

    金军怡李锦峰戴淑玉杨伟华...
    503-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6-2022年我国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组织MSM干预检测的成效与不足,为提升社会组织工作质量和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整理分析2016-2022年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CAFNGO)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MSM干预项目数据,针对历年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不同地区MSM干预检测转化,HIV初筛阳性,HIV确证检测,HIV确证阳性和HIV确证阳性转介指标等产出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2年,全国共有567个社会组织参与CAFNGO MSM干预项目,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NGO)159个,未在民政登记的社会组织(CBO)408个,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MSM干预项目的HIV初筛阳性率从2016年的5.49%到下降至2022年3.18%,而阳性转介治疗率从2017年的83.87%上升至2022年的94.93%.CBO项目的干预检测转化率、初筛阳性率和确证阳性率高于NGO的项目(P<0.05),NGO项目的确证检测率和阳性转介率均高于CBO项目(P<0.05).华东、华北和东北检测人数较多,占项目检测总人数的64.80%(1089 966/1 681 977),西北地区检测人数最少,占5.63%(94 736/1 681 977).西北地区项目的初筛阳性率为3.19%(3 025/94 736)、确证检测率76.96%(2 328/3 025)、确证阳性率2.36%(2 236/94 736),均低于平均水平(P<0.05).结论 社会组织通过动员干预检测工作,更多的阳性病例被发现,减少进一步的传播,发挥了其优势和作用,应继续加强对社会组织开展MSM干预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初筛阳性到确证检测的环节中,应减少脱失人数.NGO和CBO在防艾工作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需要加强对CBO的能力建设.在艾滋病疫情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社会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和加强能力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均衡发展.

    艾滋病男男性行为者社会组织检测

    IL-23 TGF-β1 TNF-α CD4/CD8细胞比值在尖锐湿疣患者中的表达及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刘艳吴媛璐林立
    508-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3(IL-2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CD8细胞比值在尖锐湿疣患者中的表达及复发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尖锐湿疣患者以及同期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L-23、TGF-β1、TNF-α、CD4/CD8细胞比值表达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尖锐湿疣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ROC曲线模型分析IL-23、TGF-β1、TNF-α、CD4/CD8细胞比值预测尖锐湿疣复发的AUC值、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选取86例尖锐湿疣患者为观察组;选取4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37)与未复发组(n=49).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IL-23、CD4/CD8细胞比值低于对照组,TGF-β1、TNF-α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组的IL-23、CD4/CD8细胞比值低于未复发组,而HPV感染类型为高危或混合占比、TGF-β1、TNF-α高于未复发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显示,IL-23、CD4/CD8细胞比值下降,TGF-β1、TNF-α升高及高危型或混合型HPV感染会对尖锐湿疣患者复发产生影响(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L-23、TGF-β1、TNF-α、CD4/CD8细胞比值预测尖锐湿疣复发的AUC值分别为0.631、0.849、0.876、0.779(P<0.05),敏感度分别为51.40%、83.80%、64.90%、92.40%;特异度分别为79.60%、83.70%、89.80%、37.30%.结论 IL-23、TGF-β 1、TNF-α、CD4/CD8细胞比值在尖锐湿疣患者中呈异常表达趋势,且这些实验室指标的表达及HPV感染类型会对尖锐湿疣复发产生影响.

    白细胞介素-32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CD4/CD8细胞比值尖锐湿疣复发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2024年征订启事

    512页

    江西省41例HIV感染产妇首次妊娠与二次妊娠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效果分析

    胡慧万志华胡甜邹婷婷...
    513-514页

    首次妊娠二次妊娠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母婴传播服务利用

    杭州市某医疗机构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金梦华马月光郑岚忆张珂...
    515-517页

    梅毒血清学检测医疗机构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持续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517页

    1例艾滋病相关伯基特淋巴瘤诊治

    周奇文闵海燕马萍王丹青...
    518-520页

    伯基特淋巴瘤艾滋病艾滋病相关淋巴瘤抗病毒治疗

    动力学模型在艾滋病防控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骋昊郭修杨王春雨张国珍...
    52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滋病防控正面临许多新挑战,HIV合并感染和HIV耐药株的出现,HIV高危人群呈现特殊性、隐蔽性.作为传统艾滋病防控研究的补充,动力学模型受到极大关注,动力学模型可以阐述HIV在个体内的感染机制,了解HIV感染过程中机体动态变化过程,探索抑制HIV感染方法;还可模拟HIV在群体中的动态流行过程,对疾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论证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效益性.本文就动力学模型在艾滋病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着重介绍了目前动力学模型在艾滋病中的三个主要应用层面,对作用特点进行论述,并尝试总结优点和局限性,从而为艾滋病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

    动力学模型流行现状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