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研究

徐肇敏

月刊

1674-8182

zglczz@163.com

025-83243580

210009

南京市山西路57号

中国临床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瑞马唑仑在特殊患者围术期应用的进展

    李博文王浩然杨春刘存明...
    1821-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主要经肝脏非特异性酯酶代谢,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影响小、可控性强、代谢迅速、长时间使用无药物蓄积、苏醒迅速等优点,且有特异性拮抗药氟马西尼,目前已被用于多种环境下的麻醉镇静。本文就瑞马唑仑在老年、肝肾功能不全、儿童、肥胖和产科患者麻醉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瑞马唑仑老年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儿童肥胖产科

    艾司氯胺酮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杜书垚吕靖周子愉冯光武...
    1826-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司氯胺酮作为一种围术期的镇静、镇痛药物,已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但艾司氯胺酮在围术期对于肝脏的保护作用仍在应用研究阶段。本文简要介绍了艾司氯胺酮药物,对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中的功效、作用机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相关阐述,以给此相关领域的临床工作人员提供用药参考。

    艾司氯胺酮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细胞焦亡铁死亡

    艾司氯胺酮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姜乐乐杜晓宣
    1830-1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司氯胺酮是外消旋氯胺酮的S-对映异构体,具有与氯胺酮相似的药理学机制,且具有起效快、代谢快、对循环和呼吸功能影响小以及镇静镇痛作用较强等优点。因此,艾司氯胺酮在精神疾病、围术期麻醉和急救与危重症等多学科和领域的应用广泛。本文综述了艾司氯胺酮的药理学特点、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现状以及不良反应,以期为其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艾司氯胺酮围术期麻醉精神疾病急救危重症抑郁镇痛难治性癫痫

    艾司氯胺酮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早期睡眠的影响

    李文燕张勇张晨石莉...
    1834-1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并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患者术后早期睡眠、镇痛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组(E组),每组各38例。E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0。2 mg/kg艾司氯胺酮,随后持续泵注0。1 mg·kg-1·h-1艾司氯胺酮,直至手术结束。C组患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前1 d、术后1 d和术后3 d,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患者睡眠情况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睡眠质量。记录术后2、6、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48 h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按压次数以及补救镇痛率。于术前1 d、术后1 d和术后3d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记录焦虑(HADS-A)和抑郁(HADS-D)评分。于术后1、3 d行15项恢复质量评分(QoR-15)评分,并记录患者排气时间。结果 E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总睡眠时间长于C组、睡眠效率指数和快速动眼睡眠占比高于C组(P<0。05);另外,术后1、3 d的PSQI得分,E组患者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 h、12 h的VAS评分以及术后48 h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E组患者术后24 h、48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并且术后 48 h PCIA 按压次数明显少于 C 组[(13。8±4。3)次 vs(16。2±3。7)次,t=2。556,P=0。013]。与C组相比,E组患者术后1、3 d的HADS-A和HADS-D评分较低、QoR-15评分较高(P<0。05),且排气时间明显提早[(17。1±2。0)hvs(18。3±2。1)h,t=2。646,P=0。010]。结论 术中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联合TPVB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睡眠、焦虑抑郁并促进术后恢复。

    艾司氯胺酮胸椎旁神经阻滞睡眠抑郁焦虑

    多模式无阿片药物麻醉对胸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吴美潮杨芳芳蔡宁马行军...
    1839-1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无阿片药物麻醉(OFA)和阿片药物麻醉(OA)对胸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阜阳市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10月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大疱或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阿片类药物麻醉组(OA组,n=55)和无阿片类药物麻醉组(OFA组,n=55),OA组术中使用常规阿片类药物全麻联合胸椎旁间隙阻滞进行麻醉,OFA组使用艾司氯胺酮全麻联合胸椎旁间隙阻滞进行麻醉,观察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应激反应指标[血糖、血浆皮质醇(Cor)、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和术中丙泊酚用量,术后复苏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精神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初始纳入患者110例,其中4例被剔除(1例中转开胸手术,1例术中发生过敏反应,2例失访),最终OA组和OFA组各53例。OFA组在诱导、插管、切皮时MAP和HR均高于OA组(P<0。05),在拔管时,MAP及HR均低于OA组(P<0。05),术中丙泊酚用量低于OA组[(428。4±147。5)mgvs(499。5±171。1)mg,t=2。291,P=0。024],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 OA 组(1。89%vs 15。09%,x2=4。371,P=0。037);两组患者术中各时点血糖、Cor、8-iso,术后复苏时间、皮肤瘙痒与精神症状发生率及VAS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全麻联合胸椎旁间隙阻滞的多模式OFA方案用于胸腔镜手术麻醉可以有效控制手术应激反应,减少术中丙泊酚用量,有利于维持患者麻醉期间循环稳定。

    无阿片药物麻醉艾司氯胺酮应激反应胸椎旁间隙阻滞胸腔镜手术丙泊酚

    单次硬膜外注射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围术期镇静镇痛的影响

    孙玉峰田演娇杨小林丁颖...
    1845-1848,1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硬膜外单次应用艾司氯胺酮在剖宫产在围术期镇痛镇静效果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在剖宫产硬膜外镇痛镇静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吗啡组和艾司氯胺酮组,各50例。在新生儿(Apgar评分≥8分)娩出,断脐胎盘取出 5 min后,艾司氯胺酮组经硬膜外导管给予艾司氯胺酮20 mg+地塞米松5 mg+罗哌卡因9 mg用0。9%氯化钠稀释至6 mL;吗啡组经硬膜外导管给予吗啡2 mg+地塞米松5 mg+罗哌卡因9 mg用0。9%氯化钠稀释至6 mL。记录两组硬膜外给药后不同时间点产妇的VAS评分、Ramsay评分、术后补充镇痛药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在硬膜外给药后5 min、术毕时、术后24 h和术后48 h的VAS评分,术后首次使用补充镇痛药物的时间以及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给药后5 min艾司氯胺酮组Ramsay评分高于吗啡组(P<0。05),术毕两组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小便困难(22。00%vs 4。00%,x2=7。162,P<0。05)及皮肤瘙痒(18。00%vs0,x2=7。814,P<0。05)发生率吗啡组高于艾司氯胺酮组。结论 艾司氯胺酮与吗啡单次硬膜外应用在剖宫产围术期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艾司氯胺酮单次硬膜外应用对剖宫产术中镇静效果及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方面优于吗啡。

    艾司氯胺酮吗啡剖宫产镇痛镇静硬膜外麻醉

    利多卡因在缓解肥胖初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爆发痛的临床应用

    钱夏丽陈雅洁王娴冯善武...
    1849-1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利多卡因在缓解肥胖初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爆发痛的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120例肥胖[身体质量指数(BMI)35。0~45 kg/m2],且在第一产程中发生爆发痛的初产妇。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试验组接受硬膜外推注1。0%利多卡因6 mL,对照组接受硬膜外推注0。15%罗哌卡因6 mL。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下降到3分或以下的时间、首次爆发痛发生时的宫口扩张值、产程中追加药物的次数、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分娩相关情况(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率、分娩后2h出血量、分娩方式)及分娩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产妇的VAS疼痛评分下降到3分或以下的时间显著缩短[7(6,7)min vs 16(16,17)min,Z=52。624,P<0。01]。两组首次爆发痛发生时的宫口扩张值和产程中追加药物的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的5 min(T1)、10 min(T2)、15 min(T3)时,试验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率、分娩后2 h出血量、分娩方式以及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给予6mL 1。0%利多卡因或6 mL 0。15%罗哌卡因均能有效抑制肥胖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爆发痛,并改善母婴转归。且利多卡因的起效时间更短,VAS评分下降更迅速。

    分娩镇痛,硬膜外爆发痛利多卡因罗哌卡因肥胖初产妇母婴转归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全麻下行支气管镜检查后复苏期咳嗽的影响

    康翠瑶康翠碧欧晓静谢丹茹...
    1854-1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在全麻下行支气管镜检查后对复苏期咳嗽的影响,以确定利多卡因最佳剂量。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135例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C组(生理盐水)、L1。0组(1。0 mg/kg利多卡因)、L1。5组(1。5 mg/kg利多卡因),每组45例。采用喉罩插管的全身麻醉,诱导后,分别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记录并分析拔除喉罩后30 min内咳嗽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不良事件。咳嗽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单次咳嗽)、中度(持续超过5 s的多次咳嗽但无连续性)、重度(连续咳嗽超过5 s)。结果 C组、L1。0组、L1。5组患者复苏期咳嗽发生率分别为42。2%、22。2%和8。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2,P<0。01),两两比较经Bonferroni校正,L1。5组显著低于C组(x2=13。14,P<0。01)。重度咳嗽发生率分别为17。8%、4。4%和2。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1,P<0。05)。与C组相比,L1。0组和L1。5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和咽喉痛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17)。结论 静脉注射1。5 mg/kg利多卡因能有效降低全麻下行支气管镜检查后复苏期咳嗽和重度咳嗽发生率,且显著减少恶心呕吐和咽喉痛的发生。

    支气管镜检查利多卡因咳嗽喉罩全身麻醉不良反应

    瑞马唑仑与环泊酚及丙泊酚在全麻诱导期对循环的影响

    张擎洪红安静纪木火...
    1860-1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瑞马唑仑、环泊酚及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糖和乳酸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8月至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麻下行非心胸外科及神经外科的择期手术患者12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瑞马唑仑组、环泊酚组和丙泊酚组,每组42例。全麻诱导(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0。3 μg/kg)后,三组分别注射研究药物:瑞马唑仑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3 mg/kg,环泊酚组静脉注射环泊酚0。4 mg/kg(70岁以上为0。3 mg/kg),丙泊酚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0 mg/kg(70岁以上为1。5 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3 min后置入喉罩,行呼吸控制。记录患者入室后(T0)、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3 min(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记录T,、T3的血糖及乳酸值;记录诱导期注射痛、低血压、低心率、呃逆、苏醒期躁动等发生情况;记录出复苏室时患者满意度及有无术中知晓、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最终纳入瑞马唑仑组42例、环泊酚组36例、丙泊酚组39例。诱导期低血压发生情况为瑞马唑仑组9例(21%),环泊酚组15例(42%),丙泊酚组21例(54%),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04,P=0。010),且瑞马唑仑组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17)。诱导期低心率瑞马唑仑组6例(14%),环泊酚组18例(50%),丙泊酚组12例(31%),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07,P=0。003),且瑞马唑仑组低心率发生率显著低于环泊酚组(P<0。01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瑞马唑仑是诱导期低血压(OR=1。199,95%C/:0。073~0。549,P=0。002)和低心率(OR=0。173,95%CI:0。057~0。520,P=0。002)的独立保护因素。瑞马唑仑组、环泊酚组和丙泊酚组注射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vs 0 vs 54%,x2=33。429,P<0。001)。结论 瑞马唑仑、环泊酚及丙泊酚均可用于麻醉诱导。丙泊酚低血压作用显著,环泊酚低心率作用明显,瑞马唑仑是诱导期低血压和低心率的独立性保护因素。

    环泊酚瑞马唑仑丙泊酚麻醉诱导循环抑制注射痛低血压低心率平均动脉压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病中的相互作用

    李冠蓉李敏王颖孙银贵...
    1865-1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病中的相互作用和配伍方案优化。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于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9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12组,每组8例。记录患者手术开始前、手术开始后30 min及手术结束即刻的镇痛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Ramsay评分),监测患者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采用等辐射法分析两药在半数患者入睡脑电双频指数(B1S50)时的相互作用。以术后95%患者镇痛满意、Ramsay镇静有效为目标,利用响应曲线模型分析右美托咪定和舒芬太尼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最佳配伍浓度范围。结果 响应曲线模型显示右美托咪定和舒芬太尼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腺肌病中有协同作用。最佳配伍浓度范围为:当舒芬太尼浓度为0。30 μg/kg时,右美托咪定最佳浓度范围为0。53~0。65 μg/kg;当舒芬太尼浓度为0。40 μg/kg时,右美托咪定最佳浓度范围为0。48~0。60 µg/kg;当舒芬太尼浓度为0。45µg/kg时,右美托咪定最佳浓度范围为0。44~0。57 µg/kg。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舒芬太尼在镇痛作用上有协同作用,在最佳配伍浓度范围内使用,既能有效镇痛,又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高强度聚焦超声子宫腺肌病镇痛效应配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