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杨耀光

双月刊

2095-3887

xumuchj@163.com

0931-2656124,2115279

730050

兰州市小西湖硷沟沿335号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Journal China Herbivore Scienc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畜牧科技期刊。《中国草食动物》杂志的前身是由全国农口具有广泛影响,并拥有众多读者群的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农业科技期刊《中国养羊》、《草与畜杂志》两刊合并更名而成。在两刊合并前,《中国养羊》、《草与畜杂志》就已经分别出版发行了18年和17年。《中国草食动物》主要刊登包括羊(重点)、牛、兔、马、驼、鹿、鸣、鸭、鹅、驼鸟等在内的各种节粮型草食动物的品种资源、遗传育种、繁殖技术、饲养管理、饲草料生产、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畜牧业经营管理和生产经验,同时刊登国内外畜牧科技动态和商品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视觉传达技术在肉羊精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润桦刘丽郝志云车陇杰...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畜牧业快速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的新业态下,智慧养殖是实现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目前,数智化肉羊养殖技术已进入生产实践,为实现高效养殖、精准繁育和提高养殖效益起到了促进作用.计算机视觉系统(CVS)具有应用于精准畜牧业的潜力,可以实现非接触性、实时自动监测羊只的个体信息.文章总结并分析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肉羊饲养管理中身份识别、行为识别、体尺与体重识别以及胴体分割识别的应用研究现状,以期为肉羊养殖精准化管理提供参考.

    视觉传达肉羊精准管理

    截短侧耳素衍生物PCI对48株牛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株的抗菌活性

    马丹倩张贺超齐显龙李剑勇...
    77-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截短侧耳素衍生物PCI对48株牛乳腺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株的体内外抗菌活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PCI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标准菌株,以及48株牛乳腺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行了小鼠大腿感染试验.结果表明,PCI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的MIC均为0.007 8µg/mL,对牛源MRSA临床菌株的MIC为0.007 8~0.125µg/mL;小鼠大腿感染试验结果表明,PCI减轻了肌肉组织的变性和坏死,且大腿组织载菌量显著低于延胡索酸泰妙菌素组(P<0.05),极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0 1).综上所述,PCI对48株牛乳腺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株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能够减轻MRSA造成的大腿肌肉感染.

    截短侧耳素衍生物PCI牛乳腺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菌酶协同处理青贮玉米对郏县红牛生产性能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邵三勤孙开冬陈秋鹏李俊朋...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探究菌酶复合制剂处理全株青贮玉米代替全株青贮玉米对郏县红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免疫球蛋白、抗氧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80头日龄(500 d±8.15 d)和体重(430.0 kg±10.86 kg)相近且健康的郏县红牛(公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Ⅰ、Ⅱ和Ⅲ组)分别用菌酶复合制剂处理的全株青贮玉米代替基础饲粮中10%、20%和30%的全株青贮玉米,预试期和正试期分别为10d和18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Ⅱ组和Ⅲ组的日均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Ⅱ组和Ⅲ组肉牛的干物质、粗蛋白和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Ⅱ组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个试验组的血清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Ⅱ组的血清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各组的血清抗氧化指标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和Ⅲ组的瘤胃氨态氮显著降低(P<0.05),但乙酸和丙酸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用菌酶复合制剂处理全株青贮玉米代替20%的全株青贮玉米,可显著提高郏县红牛的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

    菌酶复合制剂全株青贮玉米郏县红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

    不同比例苜蓿草粉饲粮对生长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栗守仁曹仕僖韩尧李德锋...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生长肉兔饲粮中适宜的苜蓿草粉添加比例,选取18只体重相近、40日龄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Ⅰ、Ⅱ和Ⅲ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肉兔),分别饲喂29.0%、44.5%和51.8%苜蓿草粉的饲粮.试验期共49 d,其中预试期7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①Ⅱ、Ⅲ组肉兔的试验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其料重比显著低于Ⅰ组(P<0.05);②Ⅱ、Ⅲ组的宰前活重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但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3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3组肉兔背最长肌肌肉的pH值、亮度(L*)、红度(a*)和黄度(b*)均无显著差异(P>0.05);④Ⅱ、Ⅲ组的肝脏重和脾脏重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在脏器指数方面,Ⅱ、Ⅲ组生长肉兔的肝脏指数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说明,饲粮中添加44.5%~51.8%的苜蓿草粉,可明显提高生长肉兔的平均日增重、饲料报酬以及肝脏和脾脏的重量.

    苜蓿草粉生长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

    甘肃某地骆驼感染布鲁氏菌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确认与分析

    尚立宏王子坚周峰高静...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确认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外卖骆驼检出布鲁氏菌病阳性事件,评估其风险及发生原因,阻断传播途径,对当地36个骆驼养殖户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2 155峰骆驼的血清样本进行了虎红平板初筛及试管凝集确认试验,并从检出阳性扑杀的骆驼中随机选取了6峰采集了肝、脾病料,采用2种PCR试验进行了布鲁氏菌确认及分型.同时将检出阳性驼群扑杀后剩余的796峰骆驼饲养30d后,采集血样进行了复检.结果表明,36个骆驼养殖户的2 155峰骆驼中,242峰被检出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阳性率11.23%;阳性驼群的796峰骆驼30d后复检,检出阳性171峰,阳性率21.48%;BCSP31-PCR检测结果表明,6份脾脏和肝脏样本均为布鲁氏菌病原阳性;AMOS-PCR检测结果表明,此起骆驼感染布鲁氏菌病原为羊种布鲁氏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引起骆驼发生布鲁氏菌病的原因可能与当地牛、羊和骆驼混群饲养、易感动物调运、种公驼交换、媒介、野生动物传播及庆典活动等有关,此次骆驼感染率较高,感染风险因素较多,现有检测净化技术无法短期内有效清除本病.本研究初步查明了骆驼感染布病的原因,为后期探索预警、免疫与检测净化相结合的骆驼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

    骆驼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