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城市林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城市林业
中国城市林业

彭镇华

双月刊

1672-4925

zgcsly9704@163.com ,ypt54@sina.com

010-62889704

100091

北京颐和园后中国林科院科信所

中国城市林业/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2003年新创刊的一本综合性学术宣传刊物。以"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宣传生态城市理念,为中央、省、地(市)决策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

    江佩宜戴菲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双碳"目标的提出、城市碳排的增加,使得固碳增汇的任务刻不容缓.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碳汇来源,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缓解碳汇压力、提升生态效益,维持碳氧平衡.由此评估碳汇效益,估算碳汇能力,对实现碳的可视化管理和碳中和目标具有推动作用.文章在梳理样地清查法、软件模拟法、遥感反演法、涡度相关法 4 种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原理的基础上,归纳并比较了 4 种方法的应用规模与优缺点,最后,从完善测算体系与指导规划实践两方面对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碳汇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碳汇效益遥感

    不同植物空间类型康养步道五感体验因子质量综合研究

    孙芸浩聂庆娟艾洪彦孙玉竹...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身体亚健康、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崇尚绿色、向往自然,追求健康的愿望日益迫切.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春秋两季 4 种植物空间类型下康养步道内五感体验因子质量优劣,探究其对人体健康的有效性,得出最适于康养的植物空间类型,以提高植物空间的设计质量和使用效果,促进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结果表明:在触觉因子方面,受温湿度影响,两季舒适度日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而植物空间类型上均为垂直空间最好,开敞空间最差.在嗅觉因子方面,两季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均为先降后升的趋势,而在两季各植物空间类型五感体验优劣排序中,嗅觉和视觉因子均为覆盖空间>半开敞空间>垂直空间>开敞空间.在听觉因子方面,两季声环境适宜性均为覆盖空间最好,开敞空间最差.在味觉因子方面,植物群落结构丰富且联觉感知最好的覆盖空间最优.综上,在森林康养步道中,五感体验最舒适的空间类型是覆盖空间,其次为半开敞空间,第三是垂直空间,最后为开敞空间.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空间类型康养步道五感体验

    "全健康"视角下城市生态疗愈公园设计

    吴莉陈月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城市高密度人居环境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身处其中的个体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亟需开展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基于"全健康"理念,对国内外城市生态疗愈公园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解析,得出"全健康"视角下城市生态疗愈公园的作用机制与设计要义;在此基础上,以成都锦城公园为实践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场地精神感知理论、园艺疗法、注意力恢复理论以及压力减轻理论,提出康复性环境、可控性游线、健康性教育、应急性场所、智慧性平台 5 种应对策略,依次开展锦城公园的生态修复设计、特色游线打造、健康景观科普教育、应急避难空间的规划布局以及智慧公园配套设施规划,以期为城市公园生态疗愈功能的强化提供设计参考.

    全健康生态疗愈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热带湿季不同海拔林分的空气负离子特征及微气候效应

    司艳萍陈俊曹凌仪何荣晓...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湿季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三亚南岛森林康养基地同一海拔的 4 种林分类型和不同海拔梯度的常绿阔叶林、槟榔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气负氧离子检测仪及气象记录仪在 7-9月份进行数据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4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均呈双峰型,不同林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均值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橡胶林>常绿阔叶林>槟榔林>母生林,群落结构越复杂、郁闭度越高,负离子变异性越小.2)受植物自身生理特性、群落结构等的影响,不同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微气候具有不同的线性相关关系.3)常绿阔叶林、槟榔林负离子浓度与海拔呈显著性负相关,槟榔林负离子浓度变异系数与海拔呈正相关.因此,4 种不同林分中,橡胶林的康养效果最佳,其次为常绿阔叶林,今后在森林康养旅游中,可优先选择这两种林分进行游憩.

    森林康养空气负离子微气候植物群落植被类型

    沈阳市夏季6种城市绿地景观对使用者身心恢复的影响

    沈林骏张宇晨张桐童燕...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绿地环境已被证实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但人的感知评价需求如何影响环境发挥的健康效益仍有待深入研究.文章通过测量 251 名被试者的生理指标(血压、心率)和心理指标(POMS、PRS),探讨沈阳市夏季 6 种绿地景观对使用者的身心恢复的影响,以提高城市绿地的游憩和保健功能.结果表明:1)VR视频模拟的绿地景观对使用者的身心恢复同样具有效果;2)夏季绿地中林地对被试者的血压恢复效果最佳,水景对心率的舒缓效果最佳,近似绿化程度的环境中具有开敞特征的环境更能促进人的生理恢复;3)在各空间中被试者均呈现积极情绪增加、消极情绪减少的趋势,开敞度越高越能提升人的兴致勃勃感;4)夏季城市绿地中逃离性是最容易被感知的属性,水景的逃离性评价最佳,城市广场可以在迷人性与兼容性维度上调动人的注意力恢复;5)人对环境的感知评价与身心恢复关系密切,偏好、安全感、植物多样性、植物有序性、层次感、自然程度及开敞程度对环境的恢复性均有积极作用.综上可知,中国北方地区夏季不同城市绿地空间在生理及感知维度上对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恢复效果.

    虚拟现实城市绿地压力恢复感知评价

    基于引力模型的海南乡村康养旅游潜力分析

    李佳炜陈懿王欢欢陈红旭...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人居环境舒适度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变量,在分析海南岛气候环境特征的同时,基于旅游引力模型计算得到海南省 154 个椰级乡村旅游点发展康养旅游的潜力,为海南乡村康养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海南乡村旅游点发展康养旅游的潜力自西向东呈递增趋势,高潜力值区域主要分布于铺前湾一带,以及海口市与澄迈县、定安县交界处地区、三亚市南部以及琼海市东部沿海地区;海南椰级乡村旅游点宜居月份与"候鸟游客"主要旅期吻合,中部山区地带具备更好的基于气候环境的康养服务基础;海南乡村旅游点潜力值在 10100 以上,全年舒适月份占比在 6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潜力,其中琼中县与海口市应重点考虑辖区内乡村康养旅游产业的规划发展.

    乡村康养旅游旅游引力模型人居环境舒适度

    芳香植物在疗愈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同予安欣薛滨夏赖锦玉...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客观呈现我国芳香植物在疗愈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我国芳香植物在疗愈环境设计应用研究相关领域的 229 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该领域研究现状、知识演进、研究热点、未来发展方向等.结果表明:近些年相关研究领域逐步趋于成熟,主要研究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作者及发文机构合作程度较低且分散;研究分为萌芽期、融合发展期、稳定发展期 3 个阶段;研究热点为芳香植物作用机制、芳香植物与人体保健功能,以及芳香植物与疗愈环境;研究前沿话题为景观设计、疗愈景观、康复景观.因此,未来研究中建议完善芳香植物数据库的建构以及加强风速和风向对芳香植物挥发物浓度和扩散程度影响的研究,并加快推进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教学、应用,鼓励构建创新平台等.

    芳香植物疗愈环境研究进展研究趋势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城市邻里绿地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李曦金荷仙曾程程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邻里尺度出发,检索 3 个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10 年来邻里绿地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性文献,对达到筛选要求的 51 篇文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梳理城市邻里空间范围、邻里绿地特征、社会背景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以居民心理健康为导向的邻里绿地空间规划启示为:对于邻里绿地空间规划,需要综合邻里 100~500 m、500~800 m、800~1 600 m范围内绿地特征,关注绿道等线性绿地、大型休闲绿地的建设,关注劣势群体聚集区域的绿地规划;对于存量提升的绿地规划,需要优化邻里整体空间的植物结构、丰富植被种类,关注绿地内部品质,尤其重视口袋公园、街道空间的质量提升.未来需要增加纵向研究、绿地量化特征比较研究,以及绿地解释机制关系研究.

    邻里绿地心理健康绿地规划关系研究

    公民科学在深圳城市公园蝴蝶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程纹吕明聪张婷婷董慧...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公民科学在自然教育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以公民科学在深圳城市公园蝴蝶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为例,结合调查数据及国内外相关案例,归纳总结公民科学在科学传播,科研数据收集与监测,参与制定城市保护策略等方面的优势和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参与公民科学项目,城市居民可以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参与者,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公民科学项目的组织和实施需联合政府、学术机构和社区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力量,有的放矢地在数据质量控制、参与者培训课程和项目管理质量方面进行改进、完善,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在此基础上,从 4 个方面提出未来的公民科学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应用前景.

    公民科学城市公园蝴蝶多样性深圳

    基于原住民地方感的乡村景观特征认知与评价体系构建——以北京怀柔北宅村为例

    王欣言李欢丁涣茹何羽丰...
    157-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景观评价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现有评价体系大多从外来者视角出发,忽视了原住民需求,同时评价体系构建方法不够客观.文章以北京怀柔北宅村为例,结合地方感理论,运用高频词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筛选出自然景观、景观空间、景观质量、乡村文化 4 类共 13 项重要景观特征指标及原住民地方感指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问卷验证,进而构建基于原住民需求的乡村景观评价体系,探究景观特征对于地方感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乡村景观规划贴近居民需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景观特征感知程度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自然景观(3.91)>景观质量(3.83)>乡土文化(3.81)>景观空间(3.63);原住民在乡村景观特征认知方面有着不同的偏好和关注点,与日常生活关联度高的要素能为北宅村村民提供更为强烈的地方感.

    乡村景观原住民地方感乡村景观特征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