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城市林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城市林业
中国城市林业

彭镇华

双月刊

1672-4925

zgcsly9704@163.com ,ypt54@sina.com

010-62889704

100091

北京颐和园后中国林科院科信所

中国城市林业/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2003年新创刊的一本综合性学术宣传刊物。以"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宣传生态城市理念,为中央、省、地(市)决策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内外荒野研究的源流考述、脉络演化与实践

    张凯段德罡漆建武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野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固有构成,是人类活动与日俱增下仍保留生态稳定性和美学体验性的自然空间.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 Space对中外荒野研究主题文献的发文特征、热点及演化趋势进行系统性分析,以期深化荒野研究和实践方向.结果显示:1)国外荒野研究起步早,已形成趋向稳定的机构及作者合作网络;国内荒野研究起步较晚,机构及研究者合作网络正在逐步形成;2)国外研究主题已由概念内涵辨析和保护的意义论迭代至荒野空间制图及其在荒野管理中的应用创新,并逐渐转向公众参与、多源数据制图等领域;国内研究主题、内容较为分散,且以理念、思想、经验与制图方法的学习和借鉴、探索并重为特征.3)国外将荒野纳入管控和保护体系的技术和制度更为成熟,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持续性较强.未来研究仍需以本土化为导向,内化传统文化拓展荒野内涵、创新制图技术方法和保护管理的制度体系.

    荒野研究知识图谱趋势演化研究进路

    城市荒野景观植被研究进展

    赖小红汪洪夷徐晓梧余俏...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城市荒野景观植被研究新思路和方向,文中基于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功能,对2000-2023 年收录的国内外城市荒野景观植被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 20 年城市荒野景观植被研究经历了"探索-发展-稳定"3 个时期;研究视角主要涉及城市荒野景观植被生态价值、社会互动和景观设计;研究主题集中在城市荒野植物物种特征研究、城市荒野植物群落与多样性研究、城市荒野植被动态研究以及城市荒野植物景观营造途径研究 4 个层面,覆盖理论体系的建立到实践应用的导向.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城市荒野景观植被研究提出展望,即应从解决城市荒野景观价值冲突、加强定性和定量研究、了解公众城市荒野景观偏好、如何提供荒野体验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城市荒野景观荒野植被荒野价值Citespace

    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协同治理——基于美国30×30项目实施进展与启示

    冯晓夏蔡溪陈安琪张炜...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与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一项保护策略,30×30 项目在 2022 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会议上获得通过,拟在 2030 年前划定全球地表 30%的陆地和海洋范围作为保护区域,30×30 项目逐渐发展为世界多个国家的一项政府行动.美国于 2020 年开始实施此项目,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增加公众接触自然的机会、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为目标,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例,通过基础数据构建基于公众访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 3 个方面的绩效评估指标,通过生境建模和分析评估确定优先保护区域,并开展相关行动措施和保护项目;截至 2024 年 5月,已将 24.4%的土地和 16.2%的沿海水域划定为保护范围,相比 2020 年增加了约 2 554 km2的保护范围.综上,美国 30×30 项目的实施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管控、评估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30×30项目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地

    基于蓝绿基础设施的大运河四女寺枢纽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宋凤戴永菲吴兆敏赵亮...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运河长期参与并影响沿线人居环境建设活动,由此衍生的水利枢纽工程影响着区域生态安全的维持.文中以大运河关键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四女寺枢纽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 2023 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区域蓝绿基础设施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结果共识别出 16 个生态源地、15 条重点潜在生态廊道与 105 条一般潜在生态廊道;构建"一核两心,三带四轴,多节点,多廊道"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最后,基于区域上位规划与景观空间特点提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即蓝绿整合的韧性优化、多样保护的体系优化和突破边界的协同优化.研究结果可为大运河枢纽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循证依据,并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大运河四女寺枢纽区域蓝绿基础设施生态安全格局

    基于POI照明分区的西安曲江新区光环境评价

    陈磊谢欣玥陈晓锐康世磊...
    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夜景建设促进了夜间景观多样化及文旅经济的发展,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对当地居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光污染干扰.如何展开光环境评价以精准识别不同使用主体的光环境需求,成为构建城市健康光环境的关键.文中以文旅与"夜经济"协同发展的西安曲江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游客、居民的照明需求差异,基于POI数据的重分类与赋值将曲江新区照明空间划分为 4 类照明分区,从光健康、光舒适、光艺术表现力 3 个层次构建主客观相结合的光环境评价模型,分别对 4 类分区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照明冲突区游客、居民在光舒适体验方面差异显著;照明协调区、特色区各项实测数据较为均衡,能满足居民及游客的需求;照明控制区各项实测数据均明显低于其他区域,整体满意度最低.研究结果说明基于POI数据的照明分区可以为城市夜间光环境评价提供精准指导.

    POI数据照明分区光环境评价西安曲江新区

    基于MSPA与电路理论的水网地区生态网络构建

    丁金华褚涵孙琦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化扩张导致水网区域生境斑块日益破碎化和孤岛化,科学构建水网地区生态网络是有效连接生境斑块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区域生态系统连通性和稳定性具有关键意义.文中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运用MSPA与景观连通性评价综合识别生态源地,基于MCR模型叠加多因子构建综合阻力面,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和节点,依据"生态源地识别—综合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生态节点选取"模式构建吴江区生态网络体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识别重要生态源地与一般生态源地共 30 个,总面积196.73 km2,景观构成要素以湖泊、湿地等用地类型为主;最优生态廊道42 条,平均长度6.53 km,潜在生态廊道27 条,平均长度4.28 km,但廊道空间分布不均匀,密度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态势;通过保护与修复 17 处生态夹点和 26 处生态障碍点,有效提升区域景观连通性,增强生态网络稳定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加强生态源地保护、提高生态廊道连通性、优化与修复生态节点的生态网络优化策略,以期促进水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境质量提升.

    生态网络水网地区MSPA电路理论苏州吴江区

    生态安全视角下山地-平原型城市土地利用冲突区分级识别

    王蓓岳邦瑞南昊雷雅茹...
    130-137,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地—平原型城市的土地利用冲突区识别对于预防区域生态系统失稳至关重要.从生态安全视角出发,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融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景观连通性的多维评价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生态安全格局与人为活动区域(耕地、建设用地)的叠合分析识别冲突区,并据此制定管控策略.结果表明:1)长安区共识别生态源地 79 处(总面积 867.57 km2),潜在生态廊道 178 条(总长258.59 km);2)土地利用冲突类型被细分为12 类,分布于秦岭北麓山前区域以及主要流域中下游;3)根据冲突区分级结果,划定不同级别的冲突管控区,即一级管控区(建设用地/耕地与生态源地等冲突)、二级管控区(与中安全缓冲区冲突)、三级管控区(与高安全缓冲区冲突)并制定相应级别的管控策略.因此,本研究在提升冲突区识别准确性的同时减少了土地利用冲突发生,这种差异化管理有助于管控实施的针对性和落地性.

    山地-平原型城市土地利用冲突区分级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珠三角森林公园典型林分冠层色彩季相变化

    韩文静张昶周海琪刘婷...
    138-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林分因其物种组成、植物特性及季相变化的差异呈现出独特的色彩风貌,但目前针对不同林分色彩特征及其差异性的深入研究较少.文章以珠三角地区 9 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依托森林公园设置 74个样区,利用无人机进行全年定期拍摄,筛选获得 1378 张森林图像;基于色彩分类区间,解析图像色彩斑块,并从色彩种类构成、色彩属性及斑块景观格局 3 个方面选取 10 个指标,量化珠三角典型林分冠层色彩特征及其季相变化规律,以期为珠三角森林色彩景观设计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色彩种类构成方面,珠三角林冠色彩共涉及 44 种,荔枝林、桉树林和润楠林的色彩种类丰富且季节性变化强.2)色彩属性方面,桉树林、相思林和木荷林的橙色和黄色占比较大,荔枝林和楝叶吴萸林的黄绿色和浅绿色占比较大;黧蒴锥林饱和度较高,荔枝林明度较高.3)色彩景观格局方面,荔枝林和桉树林斑块多样性高,楝叶吴萸林和鹅掌柴林斑块破碎化程度高,而桉树林、相思林和樟树林斑块形状复杂.因此,尽管各林分色彩特征有所不同,但在季相变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冬、春季色彩种类丰富且非绿色面积占比大;夏季饱和度和明度较高;秋季色彩斑块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指数低但形状复杂.

    不同林分色彩构成色彩属性色彩景观格局珠三角地区

    自然保护地不同水环境下的声景感知

    胡斐然许晓青余楚萌王燕...
    150-15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景感知在所有感知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人暴露于不同水环境条件下有何主观反应尚不清晰,需要相关研究进一步验证.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选择瀑布、海子、钙华滩流 3 类水环境条件下的声景指数特征及游客感知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声景指数的方法提取录音样本的环境测度值,并与游客的6 个维度的感知评价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九寨沟自然保护地的不同水环境条件造就了声景指数的差异,瀑布在Hf、Ht、M指数上呈现出与其他两类水环境的差异;海子在ACI、AEI、NDSI指数上呈现出与其他两类水环境的差异.2)九寨沟不同水环境条件也造就了游客感知的差异,海子在清晰度、自然度和丰富度方面明显差异于另外两种水环境;钙华滩流在节奏感、悦耳度方面明显差异于另外两类水环境.3)声景指数与游客感知存在相关关系,其中AEI、ADI、Ht、M指数是造成总体满意度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说明瀑布、海子、钙华滩流因其不同特性带来不同感知体验,即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声音景观可能增强游客的亲近感,而过于复杂的声音可能干扰游客的游憩体验.

    水环境声景感知声景指数九寨沟世界遗产地

    花境植物固碳能力及碳收支评估

    王一祎张秦英张勇董超...
    157-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境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花境的碳汇效益仍然存在争议.为评价和预测花境的碳收支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对植物固碳量和群落碳收支的测算,以天津市常见的50种花境植物和5 个花境样地为例,构建花境群落碳收支评估模型,评估并模拟花境的碳收支情况,分析花境碳收支与碳排放活动、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一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的年固碳量平均值近似,高固碳植物有硫华菊、柳枝稷、月季等15种;2)由于运输碳排放较高等原因,大部分实际营造的花境仍是碳源;3)花境的碳汇效益受植物固碳能力、植物生活型比例、花境面积、运输距离、更新频率等多重因素影响.3)合理配置的花境能够在3~5年内实现碳平衡.最后针对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展望,即还需更多样本来验证结论,花境的长期碳收支预测应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以及生态效益评估应与经济效益、美学价值相结合.

    低碳植物花境碳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