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RI在胶质瘤不同病变恶性程度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

    徐敬轩杨操郝璐葛畅...
    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80例胶质瘤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和DCE-MRI检查.根据恶性程度分为低级别(n=24)和高级别(n=56)两组,分析其预测价值及相关性.结果 低级别组Ktrans、Ve、MVD值高于高级别组,ADC值低于高级别组(P<0.05).DCE-MRI在诊断胶质瘤恶性程度方面表现出高灵敏度(95.83%)和特异度(92.86%).ROC曲线分析显示,Ktrans、Ve、ADC和MVD的ROC分别为0.747、0.810、0.687、0.664(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Ktrans和Ve与MVD正相关(r=0.527,P<0.001),ADC与 MVD负相关(r=-0.563,P<0.001).结论 DCE-MRI在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相关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和病变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为胶质瘤的诊断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胶质瘤恶性程度DCE-MRI影像特征诊断价值

    11C-MET-PET/CT联合MRI在脑胶质瘤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

    游文良郑婷婷
    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11C-蛋氨酸-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1C-MET-PET/CT)联合磁共振(MRI)在脑胶质瘤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陕西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收治的80例脑胶质瘤患者纳入研究.使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MRI组,两组各40例.MRI组患者根据MRI检查结果进行靶区勾画.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 11C-MET-PET/CT检查,采用 11C-MET-PET/CT联合MRI靶区勾画.对比两种靶区勾画方式下肿瘤靶区体积[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区体积(CTV)、计划靶区体积(PTV)]、结果误差[验证片误差、等中心平均误差、GTV靶区重合度(TCGTV)、CTV靶区重合度(TCCTV)]、靶区计划放射剂量(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平均剂量)、放疗危及器官(OAR)的最大和最小受照射剂量.结果 联合组的GTV、CTV、PTV均小于MRI组(P<0.05);联合组的TCGTV、TCCTV均高于MRI组,验证片误差、等中心平均误差低于MRI组(P<0.05);联合组的靶区计划最大放射剂量、最小放射剂量、平均放射剂量均低于MRI组(P<0.05);联合组的OAR最大受照射剂量和最小受照射剂量均低于MRI组(P<0.05).结论 11C-MET-PET/CT联合MRI靶区勾画能够有效缩小靶区范围,精准把控放射剂量,降低放疗对靶区周围器官的损伤.

    脑胶质瘤放疗靶区勾画11C-蛋氨酸-PET/CT磁共振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小脑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冀鹏李红周彦汝朱晨迪...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小脑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鉴别诊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对24例手术后病理确诊的小脑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HB)患者与45例其他类型小脑实质富血供肿瘤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本研究测定了肿瘤实质区域与对侧正常小脑区域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据此计算出标准化ADC值,即肿瘤实质区ADC值与正常小脑区ADC值的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对两组病例的平均ADC值与标准化ADC值进行统计.此外,我们还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对平均ADC值、标准化ADC值以及二者联合使用的诊断效能进行了评估与比较.结果 对24例小脑实质血管母细胞瘤(HB)的MRI分析显示,19例在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现低信号,5例为等信号,而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则表现为等信号或高信号,其平均ADC值为(1.99±0.41)×10-3mm2/s,标准化ADC值为2.86±0.63.对于45例其他类型的小脑实质型富血供肿瘤,DWI检查结果显示,41例肿瘤呈现出高信号特征,3例表现为等信号,另有1例为低信号表现,这些肿瘤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0.86±0.17)× 10-3mm2/s,而经过标准化的ADC值则为1.25±0.31.对比两组数据,小脑实质血管母细胞瘤的ADC值与标准化ADC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富血供肿瘤,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t=16.144,P<0.001;t=14.266,P<0.001).设定标准化ADC值2.95为诊断小脑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的阈值时,其诊断敏感度为76.12%,特异度为92.4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05.当联合应用ADC值与标准化ADC值进行诊断时,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达到最高,分别为82.25%和88.69%,ROC曲线下面积提升至0.867.结论 在区分小脑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HB)与其他小脑实质型富血供肿瘤的鉴别诊断中ADC值及其标准化具有重要价值.且将ADC值与标准化ADC值联合使用是诊断小脑HB的高效能MRI参数.

    血管母细胞瘤小脑肿瘤扩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FLAIR-DWI不匹配在引导发病时间未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价值

    丁杰郭群陆小妍吴含...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recovery,FLAIR)-扩散加权成像序列(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匹配指导发病时间未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的发病时间未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3例.在进行溶栓前,每个患者都进行头颅MR检查,FLAIR-DWI不匹配者进入溶栓组,无FLAIR-DWI不匹配者进入未溶栓组进行对照研究,并分析预后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溶栓组的神经功能好转(NIHSS≥4分,54.83%vs28.57%,x2=7.432,P=0.016)以及3个月后的mRS评分,较未溶栓组有显著差异(2.39±1.74 vs 4.43±1.81,x2=-5.382,P=0.031).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静脉溶栓(OR=1.271,95%CI:1.026~1.451,P=0.005)和神经功能好转(NIHSS≥4分,OR=1.131,95%CI:0.548~2.113,P=0.019)为预测发病时间未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结论 对于发病时间未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LAIR-DWI不匹配可指导静脉溶栓,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缺血性卒中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扩散加权成像静脉溶栓磁共振成像

    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低灌注强度比与CTA侧支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蔡青蓉刘坚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测试CTP衍生的低灌流强度比是否与CTA侧支循环状态相关,以及是否存在预测CTA侧支循环不良的阈值低灌流强度比.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收治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预测不良侧支循环的低灌流强度比的最佳阈值.结果 纳入52例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多期CTA评分显示评价者间的一致性(k=0.813)好于单期CTA(TAN,k=0.587;MAAS,k=0.273).低灌注率与CTA侧支循环积分相关(多期CTA:0.55;95%CI,0.67~0.40;P<0.001).预测不良多期CTA侧支循环状态的最佳阈值是0.45的低灌注强度比(敏感度78%;特异度76%;曲线下面积0.86).低灌流强度比高/侧支循环状态差的患者有更低的方面/更大的梗塞,更高的NIHSS评分,以及更大的低灌注量.结论 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低灌流强度比与CTA侧支循环状态有关.对于临床和未来的卒中试验,低灌流强度比是CTA侧支循环评分方法的自动化和定量替代方法.

    急性缺血性卒中低灌注强度比CTA侧支状态大血管闭塞

    CTP参数特征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核心的价值研究

    邢菲王江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CT血管造影鉴别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梗死灶和半影区中的价值,以建立结合CT参数的诺模图来预测梗死灶并进行多角度评估.方法 对102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CTP为参照,将患者分为非梗死区组和梗死区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梗死灶相关的预测因子,建立诺模图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分别评价模型的预测有效性、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3个独立预测因素:碘浓度(OR:0.022,95%CI:0.003-0.170,P<0.001)、高血压(OR:7.179,95%CI:1.766-29.186,P=0.006)、甘油三酯(OR:0.255,95%CI:0.109-0.594,P=0.006).诺模图的AUC-ROC为0.913.结论 CT参数,尤其是碘密度值能有效区分AIS患者的梗死区和半影区.基于碘密度值的诺模图显示出很强的预测力、区分性和临床实用性,可以准确地预测AIS患者的梗塞核心.

    CT血管造影急性缺血性卒中CT参数

    磁共振T2 Flair中脑室旁及深部白质损害信号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短期预后的关系

    邬政宏吴冬秋王红刘四斌...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磁共振T2 Flair中脑室旁及深部白质损害信号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到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经rt-PA治疗的AIS患者127例,rt-PA治疗前患者均进行MRI检查,于MRI T2 Flair序列中获取上脑白质高信号(WMH)、脑室旁白质高信号(PVH)及深部白质高信号(DWMH);rt-PA治疗后随访90d,记录患者术后24h出血转化、72h神经功能恶化(END)及预后情况,对比不同人群WMH、PVH、DWMH病变程度,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rt-PA治疗后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Pearson分析WMH、PVH、DWMH与AIS患者END、出血转化及预后的联系.结果 整理随访资料可知,127例患者中溶栓治疗后24h发生出血转化者26例(20.47%),72h 发生END者39例(30.71%);90d后预后不良者44例(34.65%);有、无出血转化者的WMH、PVH、DWMH病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者重度WMH、DWMH病变占比高于无END者(P<0.05),两组PVH病变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WMH病变程度、DWMH病变程度、出血转化、END程度、入院时NIHSS评分、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90d预后结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转化、END、入院时NIHSS评分、重度WMH、DWMH、HDL-C为影响AIS患者rt-PA治疗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分析结果:WMH、PVH、DWMH程度与患者出血转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PVH、END程度与预后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WMH、DWMH程度与END、预后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WMH、DWMH病变程度与AIS患者rt-PA治疗后出血转化风险未见明显联系,但对患者短期不良神经功能发生及预后有预测价值.

    磁共振T2Flair中脑室白质信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

    基于3D卷积神经网络的3.0T磁共振32通道在急性脑梗死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闫力永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3D卷积神经网络(3D-CNN)的3.OT磁共振32通道在急性脑梗死(AIS)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住院的依据AIS早期诊治指南确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280例研究样本.每位患者在卒中急性期接受3.OT MRI检查,序列包括T1、T1c、T2、CBF、CBV、DWI、Tmax和TTP.图像分辨率为2×2×2 mm3.180名患者的MRI数据作为训练集,100名接受过MRI检查的患者为测试集.利用3D-CNN模型对训练集进行训练,并对测试集进行预测,输出AIS病灶的分割结果.AIS病灶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中心区的脑组织完全坏死,不能恢复.本算法能够同时识别中心区和半暗带,而不仅仅是半暗带.本算法的性能是以DICE系数、精度、灵敏度、平均对称表面距离(ASSD)和Hoffman距离为因素进行评估的.结果 本算法在测试集上得到了较高的分割性能,DICE系数为0.87±0.05,精度为0.91±0.04,灵敏度为0.85±0.06,ASSD为 1.23±0.32 mm,Hoffman距离为 1.56±0.41 mm.与影像专家手动标记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CNN的3.0T磁共振32通道在AIS诊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地分割AIS病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和更快速的诊断依据.

    急性脑梗死半暗带3D卷积神经网络3.OT磁共振32通道

    CT征象生化指标联合对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增大预测作用的研究

    牛绍南张状刘勇丁波...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生化指标+平扫CT(NCCT)预测自发性脑出血(ICH)早期血肿增大(HE)的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住的95例ICH患者进行观察,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将其中发生HE的22例患者纳入合并组,另73例未发生HE的患者纳入单纯组.观察所有患者的基线血肿量及NCCT复查的HE结果,分析生化指标联合NCCT征象对ICH患者早期HE的预测作用.结果 生化指标+NCCT征象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69、98.12%,AUC为0.963,说明联合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AUC高于单一项.结论 血钙、hs-CRP、血糖联合CT征象在预测ICH患者发生HE上意义重大,能够提升整体预测效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自发性脑出血CT检查血肿增大高敏C反应蛋白血糖

    多期延迟PCASL对进展性脑梗死预后评估

    戴中强郑少升陈群中顾浩玉...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多期ASL技术联合DWI技术评估进展性脑梗死(PIS)临床预后.方法 前瞻性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55例行DWI及3D-PCASL检查,计算梗死区DWI高信号面积及血流灌注CBF值,根据临床治疗效果,55例患者分成PIS组和非PIS组,比较不同组别各参数值是否存在差异,绘制ROC曲线,计算各参数值对进展性脑梗死诊断能效及判断预后价值.结果 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0例为PIS,35例为非PIS.PIS组与非PIS组相比,CBF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s-PLD CBF值:PIS组为(14.82±5.15)mL/100mg/min,非PIS组为(28.42±11.64)mL/100mg/min;2.0s-PLD CBF值:PIS组为(23.96±9.51)mL/100mg/min,非PIS组为(33.79±13.52)mL/100mg/min;2.5s-PLD CBF值:PIS组为(30.51±11.22)mL/100mg/min,非PIS组为(38.67±12.86)mL/100mg/min.DWI梗死面积:PIS组为(886.24±12.32)mm2,非PIS组为(900.76±1087.21)mm2,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1.5s-PLD诊断PIS能效最好,当CBF取值19.29时,其曲线下面积最大,AUC为0.89,其诊断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5%.结论 多期PLD可以准确预测PIS,当PLD为1.5s时,其衍生CBF值为 19.29 mL/100mg/min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其它灌注参数值,可以作为判断PIS参数指标.

    急性脑梗死进展性脑梗死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标记后延迟时间弥散加权成像